战匈奴之决战漠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大宛马和C形包围战略

汉使狄山到了朝鲜,为右渠分析了形势,就算杨仆、荀彘都退军了,对汉朝来说不过是小损失,汉朝随时可以再来打。右渠也不是那么傻,对狄山客客气气,听他分析完后,对狄山行了顿首礼,说:“原本打算归降的,但是吧,害怕两个将军把我坑了,要杀我;现在中央的意思这么明显的话,我还是愿意归降的。”

顿首可是一种大礼,就是轻轻磕一下头就起身,作为一个王来说,这个礼节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表示诚意,朝鲜王太子和狄山一起进京,朝鲜还送了汉朝五千匹马和很多军粮。朝鲜护送的队伍总共一万多人,而且全副武装。这下坏事了,到了清川江,狄山和左将军荀彘害怕太子是不是诈降,于是向朝方提出,太子已经归降,这一万人的队伍,是不是该解除武装?

按理说这也是正当理由,可是朝鲜太子心里也犯嘀咕,这是不是要坑我?汉军好几万人呢,万一……算了,不去当人质了。于是,朝鲜太子拒绝渡过清川江,带领队伍回到王险城。

狄山回去把情况报告给武帝,武帝当场就叫来几个侍卫把狄山绑了出去砍了头。

没办法,还是得打啊。这下讲和也正好给荀彘、杨仆一个缓口气的机会。荀彘终于突破了清川江防线,进攻到王险城(今平壤)下,再其西北展开包围。杨仆的楼船材官兵也重新集结,没多久在王险城南与荀彘会师,形成最后的合围。

现在,荀彘是一路高歌打进的王险城,杨仆是首战失利勉强进军到城南。于是王险城下出现了一幅奇观,同样是汉军,城北的汉军一副决一死战的态势,城南的汉军畏畏缩缩,整天在营地里挂一个大大的“和”字。

没多久,左将军荀彘对王险城发动总攻,楼船将军杨仆却一点动作都没有。朝鲜当局一看这情况,肯定是打不过汉军了,已经兵临城下,干脆投降吧。但是左将军那个态势,投降岂不是也是死路一条?于是就暗中派人联系上了楼船将军杨仆,与他商量单方面投降。

朝鲜人这么一搞,汉军将帅不和了。本来,这两支部队就没有分配好,没有一个总指挥,现在杨仆了解到了朝鲜方面的意思,我估计那心情就是在街上捡了几万块钱。因为按理说,这场战他是没捞到好处的,首战失利,现在士气又不高,眼看着功劳全是荀彘的了。但是如果他能单方面与朝鲜签订投降协定,那么首功还是他!

双方在地下秘密商量,时间还没定好,荀彘就在组织另一次总攻了,并且希望杨仆能够给力一点。杨仆为了能够达成单方面的和谈,就是不愿意配合——打下城了首功还是你荀彘的。

没法子,荀彘也开始与朝鲜方面联系,考虑与朝鲜和谈。这一下不要紧,荀彘知道了这其中的猫腻——原来杨仆你小子想吃独食啊!

荀彘这个人,我估计有点被害妄想倾向,或者说,如果他恋爱的话是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人。他越想越不对劲,杨仆吃了败仗,私底下与朝鲜秘密和谈,到现在朝鲜也没向他投降……完了!杨仆这小子要联合朝鲜军造反把我给杀了!

荀彘越想越害怕,虽然说怀疑杨仆要造反,但是也不敢轻举妄动。

拖着拖着,已经到了元封三年的冬天,这年冬天发生了一个恐怖的事情,下冰雹。大家可能觉得无所谓,下冰雹而已嘛……可是那个冰雹有马头那么大!

武帝忍不住了,看着朝鲜这半死不活的局势,一个劲儿地吐槽:这两个将军真无能,我当初派狄山去讲和虽然没有谈妥,也算是给你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吧?这样都打不赢?!

于是任命济南郡太守公孙遂为钦差,去前线视察。

这个时候,汉朝对西域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一年之间派出的使者就有十几批。说白了,这些使者也是带有间谍性质的。一开始听说,西域有三十六国,哎哟武帝那个压力山大啊,这要打到猴年马月才能联合到乌孙一起打匈奴啊。但是现在了解情况后,一点也不怕了,就在朝鲜战场胶着的时候,汉朝组织了第一次对西域的军事行动。

当时,西域有两个国家成为了汉朝使臣的一个障碍,一个叫车师国,一个叫楼兰国。不仅对汉朝使臣进行军事上的封锁,甚至还搞监听侦察什么的,然后汇报给匈奴。不搞死你搞死谁?武帝任命当初霍去病的一个部下赵破奴率领由属国骑(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郡兵组成的军队一共数万人西征车师国和楼兰国。

大家可能觉得武帝胆子太大了,朝鲜还在打,这会儿又跟车师、楼兰两个国家开战,三线作战,这是作死的节奏啊!可事实是,楼兰国人口是一万四千一百人,军队人数两千九百一十二人;车师国是个大国,很大,大概有几个楼兰那么大……

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只不过是汉朝一个县的水平!怕什么!当时还在西域的一个使臣王恢(和马邑之谋的主导大行令王恢同名),几次吃过楼兰的亏,皇帝命令他给赵破奴带路,做参谋。

赵破奴也不愧是霍去病的部下,就在这几万人里面挑了七百名最精锐的骑兵,一路奔袭,一举拿下楼兰,俘虏了楼兰王,击溃了车师的军队。汉朝的势力一举扩张到了玉门关(敦煌市西北)以西,汉朝的军事设施一直修到了玉门关,匈奴彻底失去了与西羌交流的通道。楼兰没法子,弱国无外交,只好让一个王子去长安做人质。

没多久汉朝撤军了,匈奴又不干了,扬言要报复楼兰,谁叫你向汉朝屈服的?没法子,只好再派个儿子去匈奴单于庭做人质。但是不管怎么说,西域各国算是知道汉朝的厉害了,再也不敢给匈奴卖命对付汉朝了。

西线战场这就叫干净利落,公孙遂还没到朝鲜就结束了战斗。等公孙遂到了朝鲜,先见到的是左将军荀彘,一见面就质问:怎么搞的,打到现在还没把一个小小的朝鲜打下来?

荀彘就开始宣扬他的杨仆造反论:“朝鲜早就能打下来了,现在打不下来是有原因的。您不知道,楼船将军杨仆私下里跟朝鲜人和谈呢,但是到现在还没见朝鲜投降。这意思还不明显么?杨仆就是要联合朝鲜把我给灭咯!”

公孙遂耳根子软,有什么信什么,当即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把杨仆叫了过来。杨仆也没多想啊,带着几个秘书就过去了,以为是开会,没想到刚一到就被荀彘的人绑了,公孙遂以钦差的身份宣布解除杨仆的指挥权,并且将他押送到长安。

武帝一看,公孙遂,你搞什么玩意!我让你去监军,你小子绑了一个将军过来,杨仆就是造反也不会在朝鲜劣势的情况下联合朝鲜造反啊?于是公孙遂丢了脑袋,杨仆入狱候审。

荀彘成了总指挥,终于可以发动他梦想的总攻了,朝鲜的大臣们一合计,算了,降了吧。到了元封三年(前108)的夏天,右渠被朝鲜的官员尼谿杀害,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的首脑朝鲜官员成巳也被诛杀,朝鲜才终于平定。汉朝在朝鲜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与原有的右北平、上谷等郡形成对乌桓族的半包围。其实乌桓在名义上,早在漠北决战的时候就已经归顺,南迁到右北平、上谷、渔阳的北方,攻下朝鲜之后,整个东胡地区全部是汉朝的势力,匈奴的东部完全被汉朝势力堵截。

元封四年(前107),匈奴开始频频向汉朝示好,汉朝北地郡人王乌出使匈奴。王乌这个人很滑头,因为他长期住在边疆了解匈奴的风俗。在单于庭,他按照匈奴的礼节,拿掉符节,在脸上刺了字,再去面见乌维单于。乌维单于对王乌也很客气,说了很多甜言蜜语,一个劲儿地拍汉朝马屁。乌维单于最后表态,希望能够用匈奴太子去长安做人质为代价,重新恢复和亲的事态。

乌维单于不傻,这时候朝鲜已经是汉朝的领土,西边一直到玉门关也全是汉朝的军事基地!不仅匈奴联合西羌包围汉朝的战略彻底破产,而且匈奴本身也面临汉朝的封锁!最要命的是,熟悉汉朝情况的赵信已经死了,中行说骨头都烂了。

汉朝派遣杨信去匈奴进行谈判,杨信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之所以选择他就是因为这个人性子非常烈,从来不愿意服谁。他到了匈奴,自然是不愿意拿掉节杖,刺字更是别想了。见了单于,他首先就说:“如果你们要和亲,一定要让单于太子在汉朝做人质。”

乌维单于有些不高兴,说:“这不是以前的约定。按照汉匈之间之前签订的协定,汉朝以前嫁送翁主到匈奴,给匈奴很多的纺织品和食物,用来和亲,我们匈奴也不会去骚扰汉朝的边郡。现在嘛,我们都希望恢复这种事态,但是让我的太子去汉朝当人质,那我们的会谈就没必要继续了。”

在当时,匈奴虽然说有点没落了,但是依然很狂。对待汉朝使者,只要不是皇上身边的贵人,如果是儒生,就认定他是说客,匈奴就在辩论上对抗他;如果是年轻气盛的,就认定他是有间谍倾向,在气势上压倒他。每次汉朝使臣去匈奴,都没什么好待遇。

杨信回去了,汉朝没法子,还是派了王乌去匈奴。乌维单于也是好玩,就对王乌说好话。为了多从汉朝得到好处,他欺骗王乌说:“这样吧,干脆我去长安,面见你们汉朝的天子,结拜为兄弟吧。”

这下汉朝乐坏了,在长安专门修建了给单于居住的豪宅。匈奴同时也放出话来,不是汉朝显贵的人来出使匈奴,我是不说实话的。作为表态,乌维单于也派了一个匈奴的贵族去长安,结果一到长安就一病不起。汉朝这时慌了,你别死啊,死了我们说不清啊。经过全力抢救,最后还是在长安医院不治身亡。

为了显示诚意,汉朝给使臣路充国两千石的品级,为匈奴使臣送丧,带来的钱财多达数千金。可是单于一口咬定是汉朝杀了匈奴使臣,扣留了路充国。从此,汉匈关系又趋于紧张,匈奴开始对汉朝的边境展开小规模的骚扰。但是汉朝暂时还没有继续组织军队对抗匈奴的实力和精力,只是任命郭昌为拔胡将军,配合赵破奴在朔方东部建立防线。

第二年,也就是元封五年(前106),大将军卫青低调地病逝。这样,武帝朝人才的辉煌时代逐渐过去,为了弥补人才空缺,武帝下诏求贤。

在西方开拓的同时,武帝也一直没有忘记开辟滇国通往身毒的道路,但是昆明部落对待汉朝使臣是来一次赶走一次。元封六年,武帝忍了这么多年,实在忍不住了,让拔胡将军郭昌率领一支囚犯军(都是长安的劳改犯,这时候汉军的兵力需要节省)对昆明族部落展开疯狂的屠杀,一连杀了几十万人,还是没能找到通往身毒的道路。

好在,乌孙方面传来了好消息,乌孙使臣在对汉朝进行了多年考察后,终于决定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希望能让汉朝派遣一个翁主嫁到乌孙,说白了也就是和亲。

武帝与大臣们一商量,这个议案就通过了。找谁去呢?干脆,找个现在已经不是翁主的宗室女吧,不然那里的环境太艰苦了。正好,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刘建畏罪自杀,他有个女儿叫刘细君那年正好出生,现在正是二八年华(十六岁),简直是天定的人选啊。

但是,乌孙确实艰苦,这个艰苦倒不是别的,其实细君公主在乌孙住的吃的也不差,有自己的宫室,饮食也有供给。但是,乌孙的昆莫猎骄靡毕竟岁数摆在那儿,两人言语又不通,所以实际上细君公主和猎骄靡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细君公主不管怎么说也是武帝的侄孙女,武帝也不能坐视不管,也时不时地让去乌孙的使臣,给她送点礼物或者好看的布料衣服什么的。

但是猎骄靡想来想去,毕竟自己岁数还是大了,也不能耽误人家小女孩子啊。于是打算把她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这其实也是受匈奴影响的一个风俗,女人是财产,可以给自己的继承人。可是细君公主哪里接受得了这种事情!于是写信汇报给她叔爷爷,说她实在受不了了。

武帝看了她的书信,也没办法,回信说:“孩子啊,忍忍吧,入乡随俗。以后我们要联合乌孙一起打匈奴啊!”

后来没几年,细君公主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女儿,然后月子没坐好,几个月就病死了。这个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的女人,为了国家民族做出的牺牲我们可以想象。

这次和亲,对汉朝来说意义重大,汉朝在西域的威望树立了。加上那些使臣在汉朝的所见所闻——汉朝在他们眼中就是神一般的梦幻国度!西域逐渐向汉朝靠拢,但是这一年,匈奴乌维单于病逝,年幼的儿单于继位,匈奴的单于庭也逐渐向西迁移,这样,汉匈战场东线只到云中(蒙古托克托县一带),但是西线直到敦煌以西。匈奴明白,一旦失去对西域的控制,汉匈战争再无悬念可言。

面对这样的局势,大部分的西域小国的态度是暧昧的,甚至更倾向于匈奴,毕竟,匈奴离他们更近。

汉朝需要一场战争,一场远征作战,在西域确立威望。当初,汉朝与乌孙的和亲虽然说是一拍即合,但是汉朝出于面子,也让乌孙给点好处,说白了就是给点像样的聘礼。于是乌孙给了汉朝一千匹马。

一千匹马,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乌孙马和汉朝的马毕竟不一样。乌孙马就是现在哈萨克马的祖先,体高大约有一米四,比汉朝的马略高,身体素质也略好。最重要的是造型,比汉朝的马好看多了。武帝很高兴,称之为“天马”。

但是,没多久汉朝又得到了大宛国的汗血马,这下不得了了,武帝改口了,称汗血马为天马,称乌孙马为西极马。

于是接下来的几年成了最多事的几年,首先是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影响一直到咱们现在。汉朝那会儿原本是十月过年,就是这年用了太初历,才改为一月份过年的,从此一月成了一年的开始——我这本书记年份的时候也可以方便多了!我早就想吐槽汉朝初年那奇葩的纪年方法了!

接下来也就是改年号,因为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新历法,这年就叫太初元年,前104年,历法也就叫太初历。

匈奴的儿单于非常残暴,年纪轻轻的就喜欢杀人。匈奴的左大都尉有些受不了,想把单于杀了然后带队投降汉军。于是左大都尉单方面和汉朝秘密联系,希望能得到汉军的配合,他杀了单于之后立马就往汉朝这边逃窜。但是考虑到汉朝毕竟太远,希望汉朝能够派兵去迎接。

汉朝能不高兴么?派兵迎接毕竟太危险,干脆,在塞外修筑一个城吧。这个城就叫受降城,地点在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主持这个工程的是老将军公孙敖。

这个事情,汉朝也没放在心上,汉朝的精力还在西域,汉朝要让西域各国知道,汉朝不好惹,惹我的没好下场。这时候西域的使臣正好汇报了一件事:“大宛国有点不像话,他们有好马,大宛首都贰师城就有,可是我们汉使一到他们就把好马藏起来,就是不愿意赠送给我们汉朝使臣。”

武帝就派人带着千金的财宝和一匹黄金打造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能够换取一两匹大宛马。这个其实怎么说呢,就是一个政治上的示威,你看我大汉多有钱,你的马就送我又能怎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宛马就相当于现在中国的熊猫,给你一两头那是瞧得起你,瞧不起我就不给。

很不幸,大宛国就是瞧不起汉朝,扬言说:“汉朝离我们这儿太远了,我就不信你们汉朝能通过盐水(今天的罗布泊)。往北走有匈奴,往南走你们得不到补充,沿途还有好多无人区。你们的使臣来我们这儿前前后后几百人了,多少在路上饿死的?有本事你们汉朝来打我啊,贰师城的汗血马,我不给不给就不给。”

汉朝使臣听了这话,一怒之下把金马给砸了,带着财物扬长而去。大宛国想,你们汉朝使臣在我的地盘上还敢狂?于是调动了大宛国东部郁成城的边防部队,把汉朝使臣全部截杀,把金银珠宝全部抢了去。

武帝得知了情况,大宛国,你牛啊,杀人越货,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宛国,你是硬要撞我枪口上啊,大家看见了啊,我们汉朝不是故意要打大宛国的啊!

武帝当即召来去过大宛国的使臣,这些使臣一提到大宛国就来气,巴不得汉军远征大宛,都宣称,大宛国的军事实力太弱小,三千不到的汉军弓弩手就能把大宛国给灭了。武帝回想当初,赵破奴带着七百人就把楼兰国给灭了,看来,这仗应该也好打。

大宛国的实力的确不是很强,比楼兰国强些,六万户人家,人口三十万,军队六万人,等于是一户人家出一个兵。地下有城邑七十多座,讲得好听是七十座城池,讲的直白点就是七十个小村落。

但是武帝身为皇帝,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霍去病是他外甥、卫青是他小舅子,都是自家亲戚,说得文绉些叫外戚。现在霍去病没了,卫青也死了,需要重新扶持一个外戚来帮他撑场子。这时候武帝很宠爱两个人,一个是阉人李延年(武帝口味确实有点重),一个是李延年他妹妹李夫人,于是讨伐大宛的担子就交给了他们的大哥李广利。这么好打的仗给你打,只要打胜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李广利封侯。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率领七千属国骑和几万名由少年犯组成的步兵讨伐大宛国。汉朝吸取了荀彘的囚犯军当初在朝鲜的教训,派遣有经验的赵始成为军正(管军法),王恢为向导,同时有像李哆这样的资深校尉,协助李广利指挥作战。

可是现实很骨感,过了盐水,也就是罗布泊,那些小国害怕了。汉朝原先指望那些小国能够提供些帮助,但是那些小国也不知道汉朝能不能打赢啊,万一汉朝败了,岂不是得罪了大宛国?大宛国可是有三十万人口的大国啊!

李广利没法子啊,干脆,遇到不愿意给粮食的就打吧。打下来了,还好,能补充些给养,那些打不下来的,打个几天也就不打了,毕竟首要任务不是这个。一路跌跌撞撞,到了大宛国东部的郁成城的时候,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这会儿只有几千人了,而且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来的。汉军硬着头皮进攻郁成,不出意外地吃了败仗。

李广利就和李哆、赵始成他们商量了,连个郁成都打不下来,干脆我们不打了,先回去吧。谁也不想在这儿待了,一致同意撤兵。等到了汉朝的边境敦煌郡,已经是太初二年(前103)的秋天,这支远征部队的人数已经不到十分之二。李广利在关外向武帝上书,说:“路途太遥远,粮草也不够,士兵们不怕打仗,就怕饿肚子,兵力越来越少,实在打不下大宛国。希望中央停止这场战争,整顿好了再打一次。”

武帝一看,大发雷霆,就在不久前,李广利弟弟李延年犯事导致李家被灭族(当然皇子和皇帝本身没有影响),念在李广利在塞外征战,没有波及到他。这会儿打仗打成这样,武帝自然很生气,他绝对不会允许这支军队撤回国内,这样等于认定这次战争的失败,他宁愿把这支军队养在玉门关外。

于是武帝下令:“这支军队敢擅自进入玉门关的,格杀勿论!”李广利等人只好带着军队在敦煌一带待命。

同时,受降城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为了迎接左大都尉,武帝命令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到达浚稽山作为接应。结果到了约定的期限,左大都尉正要起事,却早就被儿单于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单于杀了。单于收拢左大都尉的旧部,向浚稽山进军。

赵破奴在浚稽山等到左大都尉的人马的时候,发现不对劲,有所防备,避免了被突袭。在歼敌数千人后,赵破奴带着军队往受降城方向转移。在距离受降城仅仅四百里的位置上,被匈奴主力八万人包围。赵破奴在包围圈内与匈奴激战一天,到了晚上,赵破奴为了找到水源亲自带人找寻,结果被匈奴军队俘虏。随后军队的军官害怕因为没有保护好主将回去受到牵连,全部缴械投降。

这是龙城大捷以来匈奴的最大胜利,虽然说赢得很侥幸,但是儿单于开心啊,率领军队攻打受降城。当然了,公孙敖不是好惹的,单于在边境溜达一圈又回去了。

相对来说,这也是汉军自马邑之围以来的最大失败。汉朝内部出现分歧,有人建议暂时放弃对西域的战争,全力对付匈奴。但是武帝很清楚,征讨大宛国,意义是什么。只要宣布对大宛国的战争结束,汉朝以失败收场,大夏、乌孙等国作何想法?汉朝如何在西域确定威信,联合乌孙征讨匈奴?

第二年,太初三年(前102),儿单于突然病逝,因为没有子嗣,单于位交给了他的叔叔,原右贤王呴犁湖。

此时的匈奴内部其实并不稳妥,武帝抓住了这个时机,命令光禄勋(原郎中令,掌管宫廷戍卫)徐自从五原要塞(今内蒙古五原县)出关一千余里,沿途设立军事要塞和通信设施,一直到庐朐(今天的满洲里)。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当时居延泽有三个台湾省大,整个内蒙古西部都是居延泽的范围)设立军事基地和要塞。

匈奴也在徐自修筑这些设施的同时不停破坏,并且入侵定襄、云中一带,西线的张掖、酒泉郡也受到牵连。

就在匈奴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汉朝北部的战事时,敦煌外突然出现了六万大军,装备精良,军马三万匹,骆驼、驴子、骡子等驮运粮食的牲口上万头,食用的牛十万头。军队的将领仍然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目标当然还是大宛国的都城贰师。为了显示夺取汗血马的决心,甚至有两个研究马的专家学者也从军西征,军衔是校尉。

同时,河西以北,发动十八万正规军在居延、休屠一带驻防,防止匈奴突袭。国家的预备役也被动员,保证李广利部的退路和后勤补给不受干扰。

这次,武帝的裙带关系还管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