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天道至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

题解 专一使你与天地并立为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达到一定的境界使自己不朽。

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然而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将认识推向新的阶段。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都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以至诚的努力,达到了一个个高度,形成了一座座高峰,令后世景仰,与天地并立。

其实不光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家,任何人通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就,关键在于是否专一,是否做到了至诚。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不及于“自诚明”的平常的人。

[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走了弯路。

[形]形诸于外,显露,表现。

[著]彰显。

[明]光明,阐扬。

[动]行动。

[变]变革。

[化]教化,化育。

至于平常人,由于天资所限,只能致力于一个方面,导致走了弯路。虽然走了弯路,但是如果能够做到诚,也同样能够取得成就。因为有诚,那么与虚伪就有了比较。有比较就会有不同,体现出诚的可贵,得到称颂。能够坚持诚笃专一,就会使自己明达天地至理。洞明事理,那么就能够做出符合规范的行为。勉力践行,就会使自己的修养得到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升华到崇高的境界。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修养才能够影响外部世界,形成教化。

郑玄说:“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见其功也。尽性之诚,人不能见也。”

《礼记正义》曰:“由明而致诚,是贤人,次于圣人。贤人习学而致至诚,贤人致行细小之事不能尽性,于细小之事能有至诚也。”

孔颖达说:“不能自然至诚,由学而来,故诚则人见其功。初有小形,后乃大而明。若天性至诚之人不能见,则不形不著也。由著故显明,由明能感动于众。既感动人心,渐变恶为善,变而既久,遂至于化。言恶人全化为善,人无复为恶也。唯天下学至诚之人,为能化恶为善,改移旧俗。不如前经天生至诚,能尽其性,与天地参矣。”

朱子说:“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至诚无欺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之初,天性率真,只有爱而没有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外界渐渐产生了畏惧,形成了独立的意识,拘泥于各种经验,而忽视了善的天性,忽视了诚,离诚的天性越远就越容易陷入各种诱惑的陷阱,从而导致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凡遇到事端,人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抱怨上天不公,怨自己命运乖蹇。

我们都想交到真诚的朋友,但是在交往中我们却少了真诚,多了功利。我们总是怀着提防的心理,没有向朋友敞开心扉;我们就这样使自己陷入孤独,却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其实,只要心诚,向着至诚的方向努力,最终一定会得到天地的厚报。

至诚而致精微

《庄子·外篇·天道》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坐在厅堂读书。轮扁这时在院子里制作车轮,看到桓公读书的专注神态,便放下手中的锤子和凿子走到桓公面前,说:“对不起,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桓公说:“是圣贤的经典之语。”

轮扁又问:“那么,圣贤现在何处?”

桓公说:“圣贤很久以前就死了。”

于是轮扁就说:“这么说,您所读的只是古人的垃圾呀!”

桓公勃然大怒,斥责道:“我正在读圣贤之书,区区一个木匠有什么资格乱发议论,何敢口出狂言?如果你现在能够说出一个理由,那么还可免去责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为了你刚才对圣贤不敬的话,你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轮扁说:“我也只是根据我工作经验来说的。制作车轮,用力过大,就会导致间隙太大而松脱;用力不够,则不能安装使用。只有力量恰到好处,才能做到配合精确。这种精微的技巧只能是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是无法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一门奇妙的技术。我无法把这一技术传承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儿学到。所以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还得自己动手制作车轮。所以说,古人肯定也没能把自己领悟到的精髓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人。如此说来,您所读的书难道不是古人留下的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