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美学的学科属性
(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的实践论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 识记:(1)审美意识的含义;(2)美学思想的含义;(3)美学的学科属性。
2. 领会:(1)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2)美学学科的综合性。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 识记:(1)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2)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审美现象的主要形态。
2. 领会: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1. 识记:(1)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2)马克思的实践论。
2. 领会:(1)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2)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际谈谈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2)结合实际谈谈美学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马克思的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的基本要义。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应在系统理解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构成与发生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与价值内涵,重点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以及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等难点问题,从而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概念及其特征;(2)审美活动的性质。
2. 领会:(1)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2)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科学认识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分析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2)通过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比较,深入理解审美活动是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1. 识记:(1)审美惊异、审美体验、澄明之境的概念及其特点;(2)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2. 领会:(1)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状态。
3. 应用:(1)结合审美实践说明审美对象的生成和显现;(2)以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审美对象的特点。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1. 识记:(1)关于审美发生的代表性理论;(2)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和社会中介因素;(3)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2. 领会:(1)巫术活动是原始审美发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2)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3. 应用:(1)简评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2)怎样才能真正建构起切实有效的审美发生理论?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活动是人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本章难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时,要求学生了解审美形态理论的性质和特点、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以及中和、气韵和意境三个中国古典审美形态的历史、特点与内涵,九种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一)划定审美形态的标准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二)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
(三)审美形态与语言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二)崇高
(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二)喜剧
(三)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与联系
第五节 丑和荒诞
(一)丑
(二)荒诞
(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2)审美形态的特征。
2. 领会:(1)审美形态的生成性;(2)审美形态的兼容性;(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贯通性;(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2. 领会:(1)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3)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3. 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三)优美与崇高
1. 识记:(1)优美的内涵;(2)崇高的内涵。
2. 领会:(1)优美与崇高的关系;(2)美学史上“优美”与“崇高”观念的演进。
3. 应用: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
(四)悲剧与喜剧
1. 识记:(1)悲剧的内涵;(2)喜剧的内涵。
2. 领会:(1)悲剧理论的历史回顾;(2)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3. 应用: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喜剧的关系。
(五)丑和荒诞
1. 识记:(1)丑的内涵;(2)荒诞的内涵。
2. 领会:(1)丑和荒诞的产生;(2)丑与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3. 应用:论述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各主要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有关各种审美形态的理论演进。
本章难点:各对审美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生应该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与调节方式,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一)呈现阶段
(二)构成阶段
(三)评价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 识记:(1)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2)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2. 领会:(1)审美经验的直观性;(2)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2)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1. 识记:(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2)审美经验的构成法则。
2. 领会:(1)审美感知与审美想象的关系;(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 识记:(1)审美对象的呈现;(2)审美对象的构成;(3)审美对象的评价。
2. 领会:(1)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
3. 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分析想象力在审美构成阶段的作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法则;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
本章难点:想象力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第五章 艺术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对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有所了解;弄清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重点掌握艺术品的意象和意境,艺术的功能等。还要系统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把握艺术创造中天才的创造发挥的状态及其特征,重点掌握意象的创造及其接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二)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艺术的创造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孕育与生成
(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创造技巧
第三节 艺术的构成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二)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 艺术的接受
(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二)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三)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
第六节 艺术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点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 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2)艺术的存在方式。
2. 领会:(1)为什么说给艺术下定义是困难的;(2)艺术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
3.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二)艺术的创造
1. 识记:(1)艺术创造的核心;(2)艺术创造力的构成。
2. 领会:(1)意象的物态化过程;(2)艺术天才。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2)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三)艺术的构成
1. 识记:(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2)意象的类型;(3)意象的特征。
2. 领会:(1)意象的虚拟性;(2)意象的直观性;(3)意象的情感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意象的虚拟性;(2)举例说明意象的直观性;(3)举例说明意象的情感性。
(四)艺术的接受
1. 识记:(1)意象的重建;(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3)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2. 领会:(1)艺术接受的主体性;(2)艺术接受中的观、品、悟。
3. 应用:(1)结合具体的审美经验谈艺术接受的过程;(2)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
(五)艺术的功能
1. 识记:(1)艺术的审美功能;(2)艺术的娱乐功能;(3)艺术的认识功能;(4)艺术的道德功能。
2. 领会:(1)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艺术功能的多元性;(2)举例说明审美在艺术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六)艺术的形态
1. 识记:(1)划分艺术形态的几种主要标准;(2)空间艺术;(3)时间艺术。
2. 领会:(1)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3. 应用:(1)举例说明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2)举例说明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本章难点: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西美育思想的源流,明确美育的内涵,区分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异同点,领会美育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的特点,理解美育怡情养性、化性起伪的功能,并结合实例阐述美育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谈谈美育如何造就审美的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美育思想源流
(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一)诉诸感性
(二)潜移默化
(三)能动性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一)怡情养性
(二)化性起伪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美育思想源流
1. 识记:(1)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2)西方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2. 领会:(1)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3)中西美育思想发展的异同点。
3. 应用:论述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
(二)美育的内涵
1. 识记:美育的内涵。
2. 领会:(1)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差别;(2)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差别;(3)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
3. 应用:如何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
(三)美育的特点
1. 识记:美育的特点。
2. 领会:(1)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3)美育的能动性。
3. 应用:(1)举例说明美育诉诸感性的特点;(2)举例说明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
(四)美育的功能
1. 识记:(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2. 领会:(1)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3)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关系。
3. 应用: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美育是一种“化育”。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美育的特点;美育的功能。
本章难点:美育与人格教育、艺术教育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