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态学实习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貌特征

实习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主体部分海拔为1100~1400 m。高原面地貌形态多样。西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多条东西走向的沙带组成。东南和南部为冀北山地。沟谷海拔在500~700 m之间,在坝缘部分,山地海拔迅速升高到1700~1900 m,最高峰大光顶子海拔接近2000 m。向北和西北方向进入内蒙古高原,海拔复又缓缓下降至高原面,这一部分即为通常所称的“坝上”。

2.1.2 气候条件

实习区处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区域,年降水量400 mm的界线从塞罕坝西边穿过。利用内蒙古高原东南部的气候资料,对整个区域的气候状况(表2-1)进行插值处理,结果如图2-3所示。实习区及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存在SE-NW向的梯度而温度指标的梯度不明显,总体上坝下气温偏高,坝缘山地和大兴安岭南段山地由于海拔较高而温度偏低,内蒙古高原部分温度差异较小(图2-3)。

表2-1 实习区及其周围地区主要台站的气候状况

表中标有∗者为1961-1970年平均值,标∗∗者为1959-1994年平均值,其余为1951-1970年平均值。

2.1.3 土壤特征

由于气温递变速率快,地貌类型多样,本区土壤类型多样。按照传统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从冀北山地向锡林郭勒熔岩台地,土壤类型依次为棕壤、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淡黑钙土、暗栗钙土。在浑善达克沙地主要为风沙土。一些高海拔的山顶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按照土壤诊断学分类系统,研究区的土壤以雏形土为主,局部地方有淋溶土和均腐土,在沙地和覆沙丘陵上常发育新成土。

2.1.4 植物区系

实习区在植物区系组成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过渡性,从冀北山地向内蒙古高原过渡,表现为东亚成分逐渐减少而达乌里—蒙古成分增多。山地在不同区系成分的扩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冀北山地是东亚成分向内蒙古高原腹地渗透的门户;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又是东亚成分北上及东西伯利亚成分南下的桥梁。

图2-3 主要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

图中红色方块为塞罕坝机械林场位置

2.1.5 土地利用

坝下第三乡以南以农为主,农林结合,自然林较少,一些地区有斑块状人工林。从第三乡到坝上吐力根河以林为主,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范围,除天然的落叶阔叶林外,还栽种了大面积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一定数量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森林覆盖率高。吐力根河以北东半部分为冀北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前丘陵、台地,境内土地利用方式为林牧结合,森林以天然林为主;西半部分土地利用以放牧为主,有红山军马场、元宝山牧场等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