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从这里开始: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08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

王婷婷

新加坡东陵信托学校中学中文部主任

教学地点 新加坡

教学对象 (1)年级:中学七年级

(2)国籍:荷兰

(3)第一语言:荷兰语

教学任务 鼓励一名外籍学生继续选修中文。

案例正文

Max是荷兰人,本学年刚开始从荷兰转来我们学校。Max以前的学校是全荷兰语学校,他从来没学过汉语,虽然英语说得流利,但是一下子要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零起点学习汉语、法语、拉丁语,对他来说挑战不小。上汉语课的时候,他很有礼貌,从不捣乱,但时不时会走神儿,完全没有自信,汉语学得自然也不怎么样,总是边学边忘,尤其一看到汉字,立刻两眼一抹黑。他的同班同学多多少少学过一点儿汉语,虽然水平高不了多少,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像是一场还未开打已经败北的仗。

我在课后找他聊过几次,帮他分析汉语和英语的主要差异、汉字的特点、学习和复习的方法等。不得不承认,他并没有表现出学习语言的天赋,而且还因为足球联赛缺了好几节课。其实Max存在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对于一个刚到青春期并且对自己有所要求的男生来说,他为自己筑起的高高的心墙才是最难突破的。尽管每次谈话,他都微笑应答、点头说好,但是我知道自信不会平白而来,心理障碍没有那么容易消除,更何况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切都得慢慢来。因为学期才刚刚开始,所以我没有急着给他定目标,更没有打算联系家长。可是没过多久,家长突然联系了学校,要求换学科,原因是汉语太难了,改学西班牙语应该更容易。

课后分析/解决方案

相信国际学校的汉语老师们,都遇到过学生想放弃的情况。究其原因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本案例中,Max尽管学习态度不错,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很融洽,而且也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挫败感完全可以理解。同时,七年级的男生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阶段,对中学生须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尚未完全建立,人格发展也处于塑形的关键时期,能否正确评价自己、怎样应对压力、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好成绩等,都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与发展的品质和能力。所以Max遇到的挑战不仅是怎么在这个学科取得进步,更是如何通过这个应对挫败的过程逐渐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学习者。

家长的介入也是老师们一定会面对的情况。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可忽视。在私立学校,家长的影响力又更胜一筹。如何与家长打好交道,让他们与老师并肩作战很关键。

我决定给家长打电话而不是用邮件回复,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写邮件不容易说清楚,而且打电话能够了解彼此的语气和态度,不容易产生误解,有助于解决问题。在打电话之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查看了学生的出勤记录,计算了出勤率;

2.统计了已有的成绩记录,包括课堂表现的成绩;

3.与部门负责人再次确认了部门的选课政策;

4.制订了帮助学生的具体方案。

与家长的沟通进行得很顺利,首先我请家长陈述她的担忧以及要求换学科的理由,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问题,然后我向家长分析了Max应该继续学习汉语的原因:

1.现在放弃汉语,从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意味着他需要补上开学以来已经落下的课,压力和负担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2.根据学校Learning Support部门的测试和评估,他并没有任何的学习能力障碍;

3.目前看来成绩较弱,但从数据分析、历时比较来看,并不是不可救药;

4.目前的学习障碍主要是他尚未入门、缺了一些课以及心理上的畏惧造成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不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案例,我有信心,假以时日情况必将改善;

5.我们不希望学生养成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态度;

6.学习法语和汉语,一西一东,结构迥异,对孩子世界意识的培养以及大脑发育都有好处;

7.我们会有一系列辅助他学习汉语的措施及资源(以下详述);

8.家长如能鼓励他保持耐心和恒心,也会对他有帮助。

这位家长听完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听到了专业人士的意见,看到了希望,认为这的确是对她的孩子发展更有利的选择,连声表示感谢。

对Max的帮助计划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对汉字听写的要求降低,汉字数量减半,让他自己在词汇表里挑选,甚至对他只考认读,虽然这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差异化教学让他很明显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2.课上练习写字时,给他多一些一对一的关注,并不时地请班上较擅长书写的同学和他结对子检查;

3.每周三中午由十二年级的IB学生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4.定时检查他运用网上资源练习的情况;

5.经常鼓励他,每次有小小的进步都给予大大的表扬。

久而久之,Max渐渐产生了信心和兴趣,到学年末,尽管汉字听写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在听说读几方面已经处于班级中等水平,还获得了全年级的“年度最努力学习奖”。学生自己、家长和我都颇感高兴。

延伸思考

在国际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汉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持续学习并参加IB、IGCSE等校外考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很成功。学校的教学计划通常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设计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上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老师要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要求那些后进的学生,短期来看,他们的信心、兴趣与学习的快乐会被压力和抵触情绪代替;长期来看,继续深造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小。因此,这样的教学计划看来并不可行。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信心,实施更适合个体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汉语老师”的角色,而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从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给出中肯建议,会让家长更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认同我们的想法。当然,也更有益于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