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有钱无:金融哲学的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人类直观中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观看到的电影,是高速连续播放静态照片(通常是每秒钟播放24张)的结果。人类观察外部世界得到信息的过程与此类似。感官得到的信息类似于一系列静态照片,只有在我们按照“特定方式”将这些照片进行排列组合以后,才会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图像,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直观,而“特定方式”就是直观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

直观的质料和形式

我们认识任何外部事物,首先必须察觉到它的存在,这一察觉就是事物刺激感官的第一个结果。在察觉的基础上,大脑会根据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既包括主动寻找的信息,也包括被动接受的信息),将其组合成一个关于对象的表象,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直观。直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我们的感官接受对象刺激以后在心灵中产生的表象。但是,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有着“特定方式”:

直观只是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这种事至少对我们人类来说又只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特定方式——引者)刺激内心才是可能的。[21]

我们如果不具有能够接受外部对象刺激的感官,或者没有实际接受到这种刺激,就不可能对外部对象形成任何认识,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感性是被动的,对象是“被给予我们”的。

但是,我们接受对象的刺激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对象必须“以特定方式刺激”我们,而这种方式不可能来自对象,只可能先验地来自人的心灵。因此,由感性接受对象刺激而形成的直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来自对象的部分,二是来自人类的部分。康德把前者称为质料,也称为感觉或杂多(或合称为感觉杂多),后者称为形式,也称为纯粹直观或直观形式。相对于不包含任何感觉杂多的纯粹直观,包含有来自经验的感觉杂多的直观,称为经验直观。感觉杂多是纷乱而没有秩序的,经验直观则是被人类通过直观形式(纯粹直观)整理之后而有秩序的。

康德把直接刺激人类感官的对象称为物自体,把被形式化整理之后而呈现在经验直观中的对象称为现象。人类只能认识现象,只有想象中的、具有神性直观的上帝(参见本节下文的讨论)才能直接认识物自体,这是他在前述引文中注明“至少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一限定的原因。

举例来说,张三之所以能够看到一栋别墅,首先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别墅的刺激,即他的眼睛接收到了来自别墅的光线,这一光线可能是别墅中的光源直接发出的,也可能是别墅上反射回来的。但是,张三是如何将实际的别墅与一张大型图片上的别墅区分开来的?他可能会先看到屋顶,再看到门窗,他如何知道这些东西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他看时才存在、不看时就不存在,从而是依据他看的顺序而先后存在的?使张三能够做出区分、明白其并存的原因,并非来自对象,而是来自张三本人,只有当张三在观察时将直观形式注入感觉杂多之中时,才能产生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直观。

发现两大直观形式的剥离法

在第2章中我们运用剥洋葱的例子,说明了康德的基本分析方法——经验剥离法。康德正是运用这一方法,通过从经验直观中剥离感觉质料而得到直观形式的。他在讨论中举例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关于物体的表象,先从其中剔除掉来自知性的、属于我们思维到的东西,如“实体、力、可分性”等所有概念,然后再剔除来自感性的、属于感觉的东西,如“不可入性、硬度、颜色”等所有感觉杂多,最后剩下的就是纯粹直观。

用前面所举的张三看到别墅的例子来说,在他得到“这是一栋别墅”的判断后,从中剔除他看到别墅时“想到的”所有东西,如“它是房子”“它有花园”“它是别墅”等与他所看到的对象相关的任何概念性、判断性内容,接着剔除他“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所有东西,如颜色、形状、声音等,剩下的就是纯粹直观。

正如在剥洋葱时剥离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东西之后,剩下的就是洋葱的形式一样,在经过上述方式剥离之后,剩下的就是隐含在感觉结果之中,但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东西。康德认为,这些东西就是两样:一是时间,二是空间。比如,在张三看到别墅的例子中,剥离掉前述内容以后,剩下的就是他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如果没有时间观念,他就无法区分他先看到的房顶、后看到的门窗实际上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没有空间观念,他就无法将眼前实际的别墅与周围的环境区别开来,也无法将它与一张图片上的别墅区别开来。

有关直观形式的三个问题

在找到时间和空间这两大直观形式后,康德接下来需要说明的有三个问题:第一,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经验的前提,这样,通过前述剥离法剥离掉所有质料以后就必然会剩下两者;第二,时间和空间不是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人类的观念;第三,人类在接触对象时会把时空观念赋予对象。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康德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经验的前提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隐含在经验直观之中,是人类获得经验直观(进而获得任何认识)的前提条件,即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经验,不可能形成关于对象的任何表象,进而也就不可能认识任何事物,因为时间是我们区别运动和静止、把握变化的前提条件,而空间是我们区别外在事物的前提条件。

仍然运用张三看到别墅的例子来讨论。从时间角度看,张三看到这栋别墅时,他知道,这栋别墅是与他同时存在的,既不是过去存在而现在不存在,也不是现在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存在。如果没有这一时间感觉,他就无法判断他看到的究竟是现实存在的别墅,还是仅仅是他记忆中的过去的别墅,或想象中的未来的别墅。前面已经提到,他先看到房顶,再看到门窗,但他知道这些东西是同时存在的,是静止不动的,并不依照他看的顺序而先后存在,或者依照他看的动作而发生移动或变化。否则,他就不会看到“别墅”,而只会看到在他感觉中不断涌现的房顶、房门、窗户等等。

从空间角度来看,这栋别墅就在他的眼前,是他身体之外的一个东西,虽然外表上与旁边另外一栋别墅几乎完全一样,但他知道两栋别墅不同,因为它们处在不同的空间。如同前述的时间感一样,这种空间感也使张三得以将这栋别墅与仅仅存在于其观念中的、想象的别墅区别开来。同时,他站在别墅的门前,他知道他与门之间的距离,要比他与房顶之间的距离小一些,也知道他虽然看不见后墙壁,但这栋别墅一定是有后墙壁的,而且一定离他面前的这道门有一段距离。这种距离感,使得张三能够建立起一种立体的形象,从而将他面对的实体的别墅,与可能看到的一张图片区别开来。

概括起来,张三能够形成对眼前这栋别墅的直观,正是他运用时间和空间将他通过感官得到的各种纷乱的感觉整理而得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并通过这两种观念对他得到的感觉进行整理,张三得到的就将只是一些感觉的碎片,即康德所说的“杂多”,而不可能有一个关于别墅的、完整的直观。

时空的先验观念性

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客观对象固有的属性,而只是人类的主观观念。对于这一点,康德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即时空的独立性、单一性和无限性。

时空的独立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并不依赖于对象,而是独立于所有对象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进行了一个思想实验。他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任何对象的时间和空间,但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的对象。比如,张三看到的别墅是处于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别墅,这些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包括在他关于别墅的直观中。面对这栋别墅,张三可以在思想中想象他看到的别墅突然消失的情形,但他不可能想象这栋别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也一同消失,更不可能想象在时间和空间消失后别墅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在那栋别墅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消失后,它原来占用的那部分空间仍将存在,当初张三看到它的那段历史时间也不可能发生改变。

时空的单一性是指只有一个单一的时间、只有一个单一的空间,我们所说的一段子时间或一个子空间,都分别是它们两者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时间(空间)是一个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事先存在的各个部分时间(空间)的加总。相反,作为整体的时间(空间)在逻辑上必然先于被分割的各个部分时间(空间)而存在,没有整体的时间(空间),就无法想象作为部分的时间(空间)。

时空的无限性是时空独立性和单一性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因为只有时空具有无限性,它才有可能包容无限的对象,我们也才可能通过不断地限制而得到我们经验中的子时间、子空间。

时空的独立性、单一性和无限性,表明时空不是对象的客观属性,因为如果时空是如此的话,时空的存在必然依赖于对象,从而不可能是独立的;对象是多样的,时空也必然是多重的,从而不可能是单一的;具体的对象是有限的,从而时空不可能是无限的。

既然时空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我们关于任何事物的直观中都必然包含着时间和空间,康德就得出结论:时空属于人类的观念,即时空具有观念性,而且这种观念性必然是先验的,也就是在逻辑上必然先于任何经验,但会蕴含在所有经验之中。

更为具体地来看,时空是人类任何经验的前提,任何经验都涉及具体的对象,而具体对象都是有限的,相互之间又各不相同;同时,人类又只有有限的生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只能经历有限的对象。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必然分散的、有限的经验基础上,获得单一的、无限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也就只能是先验的。

时空的经验实在性

康德的时空先验观念性观点遭到了很多批评,被认为与柏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样,时空只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具有客观性。针对这类疑问,康德仔细区分了“先验观念性”与“经验实在性”两个概念,并说明时空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

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是指时空必然存在于所有人类能够认识的现象之中,从而必然先天地存在于人类认识能力之中,人类会在接受对象刺激的同时,将其赋予对象,使其成为所有直观的形式,因此,时空在具有先验观念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经验实在性。

康德反对的是时空具有绝对实在性。他说,即使存在具有绝对实在性的时空,它也属于物自体的范围,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人类不可能直接观察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我们能感觉到的时间和空间,永远都只能是无限时空中的一部分。时空同样具有实在性,但不是客观实在性,而是经验实在性。

区别于人类直观的神性直观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的“人类”两个字,并不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是体现了康德讨论的基本视角,这就是后人概括的“人类中心模型”(anthropocentric model)。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概括,是因为康德在讨论人类直观时,为了突出其局限,还假设了一个神性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ion,也常译为“智性直观”)。

康德假设的神性直观,是专属于我们想象中的上帝的直观。由于上帝可以直接认识所有对象的本体(物自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也不需要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上帝的认识能力并无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区分,甚至无所谓认识能力。但为了与人类认识能力进行比较,康德还是取人类认识能力中的直观为基础,通过剥离其一切束缚,将其用于称呼上帝极其简单又极其博大的全知能力。也就是说,上帝仅仅通过神性直观就能认识一切。

人类能够直观,表明人类能够接受对象的刺激,能够形成关于对象的表象,从而为人类认识奠定了基础。但是,人类直观又面临着极大的局限:一方面,人类直观要受制于直观形式,从而仅限于时空中的对象,即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另一方面,直观仅仅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人类要得到真正的知识,并使之形成一个体系,还需要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因此,与物自体的假设一样,神性直观的假设凸显了人类直观的局限,进而也凸显了人类整个认识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