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松草属植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A.关于种的数目

描述中国唐松草属第一个种的是俄国植物学家A.Bunge,1833年他根据自己可能采自北京的一号标本发表1种Thalictrum foeniculaceum。1842年,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国门大开,很快大批欧洲国家的植物采集人员拥入中国各省区,采走大量植物标本。在19世纪下半叶,根据这些标本,中国唐松草属有20新种发表。英国植物学家S.Moore于1878年发表1种(T.fortunei),俄国植物学家C.J.Maximowicz从1859年到1890年发表了7种(T.filamentosum, T.tuberiferum, T.przewalskii, T.robustum, T.uncatum, T.oligandrum和T.grandiflorum)。比利时植物学家C.J.Lecoyer于1880年发表了1种(T.squamiferum)。法国植物学家A.Franchet从1883年到1894年发表了9种(T.tenue, T.uncinulatum, T.scabrifolium, T.reticulatum, T.delavayi, T.lecoyeri, T.leuconotum和T.macrorhynchum);他在1889年发表的变种T.scabrifolium var.leve,被我在1993年提升到种级。英国植物学家D.Oliver在1886年和1888年共发表了2种(T.microgynum和T.ichangense)。

从20世纪初到1945年又有18种发表。两位法国植物学家E.A.Finet和F.Gagnepain于1903年发表3种(T.atriplex, T.fargesii和T.osmundifolium),于1906年发表1种(T.macrostigma);另一位法国植物学家H.Leveillé于1909年发表1种(T.cirrhosum)(他在20世纪初期还发表唐松草属7种,但后来均被归并)。日本植物学家B.Hayata于1911年和1913年发表台湾2种(T.urbainii和T.sessile);另一日本植物学家J.Ohwi于1933年又发表台湾2种(T.myriophyllum和T.rubescens)。两位英国植物学家C.V.B.Marquand和H.K.Airy-Shaw于1929年发表1种(T.diffusiflorum)。德国植物学家E.Ulbrich于1925年发表2种(T.faberi和T.umbricola);此外,他在1929年发表了一个重要变种(T.alpinum var.elatum)。美国植物学家B.Boivin在1944年发表了一变种(T.baicalense Turcz.var.megalostigma,我在1980年将此变种提升到种级),同时将奥地利植物学家H.Handel-Mazzetti于1926年发表的变种T.clavatum DC.var.acutifolium Hand.-Mazz.正确地提升到种级,他于1945年又发表了4种(T.ramosum, T.wanglii, T.finetii和T.smithii)。

上述两位法国植物学家Finet和Gagnepain于1903年发表一篇关于东亚毛茛科、木兰科等科的重要分类学研究论文,在此文中列出东亚唐松草属植物51种,按照花丝规则或不规则,花柱明显或不明显,以及瘦果是否具柄这几个相当重要的形态特征,这51种被划分为8群,但对这8群都未予命名。在51种中,在中国有分布的有39种(包括此二位学者在此文中发表的3新种),这39种是中国唐松草属在1903年了解到的第一个名录。这39种加上20世纪上半叶发表的上述其他14种为53种,即为中国唐松草属在1945年的种的数目。

1961年,我(W.T.Wang)和王蜀秀(S.H.Wang)同志承担《中国植物志》唐松草属的编写任务,研究了不少标本馆的此属植物标本,发现8新种(T.shensiense, T.brevisericeum, T.omeiense, T.wuyishanicum, T.grandidentatum, T.tsawarungense, T.honanense, T.viscosum),并将变种T.foetidum L.var.glandulosissimum Finet&Gagnep.(1903)提升到种级。此外,还鉴定出T.saniculiforme DC.,T.elegans Wall.,T.isopyroides C.A.Mey.和T.flavum L.在中国的新分布。这样,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27卷中的唐松草属的种数增到67种。

后来,在1982年和1994年我共发表了4种(T.chayuense, T.fusiforme, T.tenuisubulatum和T.yunnanense)。在1996年,我与朱光华(G.Zhu)博士合作发表1种(T.simaoense)。1980年,陶光复发表1种(T.xingshanicum G.F.Tao)。1997年,钱义咏发表1种(T.lancangense Y.Y.Qian)。此外,于1994年发现了T.rotundifolium DC.在西藏的分布。这样,在2001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第6卷由傅德志和朱光华编著的唐松草属增到76种。

2001年之后到2017年年初又发表了17种。2004年,杨亲二和朱光华发表1种(T.pseudoichangense Q.E.Yang&G.Zhu)。2015年,李进宇、谢磊、李良千合作发表1种(T.austrotibeticum Z.Y.Li, L.Xie&L.Q.Li)。从2013年到2016年,我发表了4种(T.callianthum, T.yuoxiense, T.cuonaense和T.panzhihuaense);在2017年发表了11种(T.minutiflorum, T.xinningense, T.brachyandrum, T.lasiogynum, T.xiaojinense, T.daguanense, T.latistylum, T.sexnervisepalum, T.jilongense, T.spiristylum和T.zhadaense)。此外,我将过去被归并的T.lecoyeri Franch.,T.sinomacrostigma W.T.Wang(T.macrostigma Finet&Gagnep.1906,non Edgew.1851)和T.sessile Hayata恢复其等独立种地位,并将变种T.baicalense Turcz.var.macrostigma B.Boivin提升到种级地位。由于未看到T.pumilum Ulbr.(1913)的标本,此种未收入到《中国植物志》第27卷和Flora of China第6卷的唐松草属志中:在2017年8月,有幸从纽约植物园标本馆借到由E.E.Maire采自云南东川的此种的isosyntype,此种得以收入本书中,被置于43.T.tsawarungense之后。此外,在2017年10月,我又发现了3新种和2新变种(T.lecoyeri Franch.var.debilistylum, T.tsaii, T.punduanum Wall.var.hirtellum, T.yadongense, T.dingjieense。T.dingjieense的花两性,柱头细长,伸出花外,是单性唐松草Subgen.Lecoyerium分布在亚洲的第二个原始种,此种的发现,对此亚属系统发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这些新分类群就放在本书中发表,这样,中国唐松草属现在的种和变种的数目增到99种,20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