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划分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0-6岁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一、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期又称为“乳儿期”,多为0-1岁的婴儿。这个时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这个时期又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早期和婴儿晚期三个阶段。

1.新生儿期(0-1个月)

新生儿期儿童出现本能反应,主要出现了四种先天反射,分别是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莫罗反射和巴布金反射。

(1)达尔文反射。

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触摸婴儿的手掌时,他就会紧握拳头。

(2)巴宾斯基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是儿童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当用钝物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姆趾会缓缓向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

(3)莫罗反射。

莫罗反射又称惊跳反射,是一种全身动作,在婴儿仰躺着的时候看得最清楚。当婴儿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常常会出现惊跳反射,婴儿会出现双臂伸直、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头朝后仰、双腿挺直、双臂互抱等动作。这种反射在3-5个月内消失。

(4)巴布金反射。

巴布金反射是指如果婴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变小时,就会打哈欠。

2.婴儿早期(1-6个月)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以内的婴儿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2-3个月的婴儿对声音反应积极,视线能追随物体。

(2)手眼动作逐渐协调。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即视线运动)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4-5个月时,婴儿的手眼动作逐渐协调。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3)主动招人。

5-6个月的婴儿会主动去招呼周围的人,以引起成人的注意。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婴儿开始认生。这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这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婴儿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婴儿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表现出婴儿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3.婴儿晚期(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在婴儿晚期,婴儿迅速掌握了坐、爬等身体动作,大约12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会站立、走等动作。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随着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婴儿开始出现双手配合、摆弄物体的情况,并能重复连续动作。大约8个月左右时,婴儿开始学会用姆指和食指夹物。

(3)言语开始萌芽。

6个月前,婴儿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元音和辅音,8个月左右能连续发音,9-12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学习说话。

(4)依恋关系发展。

婴儿5-6个月开始认生,8个月左右,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更加明显,当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婴儿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恐惧、戒备等分离焦虑反应。1岁左右,婴儿的分离焦虑明显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先学前期又称幼儿早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学会了直立行走

1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开始学会走路,1-2岁的儿童行走还不太自如,3岁左右的儿童能完全自如、平稳、协调地走,还学会了跑、跳、踢等动作。

2.学会了使用工具

1岁半左右的儿童能逐渐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它们,而不是简单地敲敲打打,这标志着工具使用的开始。2岁半以后,儿童能自己用小毛巾进行洗脸,用笔画画等。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2岁左右的儿童喜欢自言自语,喜欢模仿大人说话,思维随着言语和动作显现,能根据性别、年龄在称呼上进行分类。

4.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2-3岁的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能分清“你”“我”,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

(三)学前期(3-6岁)

学前期又称幼儿期,3-6岁是学前儿童个体心理活动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学前期又可以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和幼儿晚期。

1.幼儿初期(3-4岁,幼儿园小班)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岁左右的儿童,逐渐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的帮助下穿衣,能通过语言表达想法和要求,能与他人进行游戏。

(2)认知依靠动作或行动。

3-4岁儿童的认知主要依靠动作或行动进行,其思维特点是先做后想,而不会想好再做。

(3)情绪不受理智支配。

3-4岁的儿童情绪的作用很大,往往不受理智支配,受兴趣左右,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及喜欢的事物。

(4)爱模仿。

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2.幼儿中期(4-5岁,幼儿园中班)

(1)更加活泼好动。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应、动作灵活,能经常不停地变换姿势和活动方式,喜欢做各种小动作。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拿一拿,甚至咬一咬、尝一尝。中班的儿童不像小班那么听话、顺从,也不能像大班的儿童那样展开更多的动脑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的儿童能够根据具体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推断,具体形象性是中班儿童的典型特征。

(3)开始接受任务。

这一时期儿童的有意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坚持性行为发展迅速;学前儿童最初的责任感开始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的儿童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并组织游戏。人际关系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发展到了同伴关系,同伴影响逐步增大。

3.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园大班)

(1)好问好学。

5-6岁的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喜欢探索和动脑筋。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5-6岁的儿童知道了一些相对的概念,如多少、冷热等;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开始有所了解。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认知方法,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的儿童开始有了自己的兴趣和较为稳定的态度,情绪相对稳定,在生活和游戏中形成了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较为稳定的习惯。大班的儿童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3岁儿童常常出现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但实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如果成人在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能正确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动物心理的试验研究中提出的。著名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刚出壳的小鹅(或其他幼雏)会把它们出壳时几小时内看到的活动对象(人或其他东西)当作是母鹅一样紧紧尾随(尾随反应)。这种现象仅在极为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错过了这个时刻,尾随反应则不能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方面。资料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子卡玛拉,7岁后才获救回到人类社会,开始学习人类的语言,但始终没能学会。

3.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与关键期的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与敏感期或最佳期比起来,较为困难或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4.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其提出稍高的、但是力所能及的任务,促进儿童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家长、教师如果时时关注每个儿童,把握好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利用之,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总之,教育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使儿童经过努力之后才能达到,即“跳一跳,摘桃子”。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个体的生理成熟受年龄的影响。但年龄对每个个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而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以下特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1.从简单到复杂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不齐全到齐全;二是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的儿童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会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们会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们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幼儿晚期才开始萌芽并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其主动性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主动性逐渐提高,到成人时便形成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如大班学前儿童不仅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2-3岁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4-5岁的儿童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活动逐渐被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历年真题

【2.2】“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2.3】婴儿喜欢将东西扔在地上,成人捡起来给他后,他又扔在地上,如此重复,乐此不疲,这一现象说明婴儿喜欢()。

A.抓握物体

B.重复连锁动作

C.手的动作

D.玩东西

【2.4】婴儿手眼协调的标志动作是()。

A.握住手中的东西

B.玩弄手指

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

D.无意触摸到东西

【2.5】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是()。

A.幼儿发展

B.社会需求

C.学科知识

D.教师特长

【2.6】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是()。

A.2-3个月

B.4-5个月

C.7-8月

D.9-10个月

【2.7】婴幼儿的“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3-6个月

B.6-12个月

C.1-2岁

D.2-3岁

【2.8】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百种是在那里

罗里斯·马拉古奇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

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念头

还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一百种世界去发明

一百种世界去梦想

(资料来源:马拉古奇.孩子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问题:

(1)你能从诗中读到幼儿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

(2)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怎么对待幼儿?

本章小结

本章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概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前儿童的一般发展,包括学前儿童发展的含义、基本规律和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要素;二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学前儿童各个时期的典型发展特征,以及幼儿园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本章的重点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婴儿期各种动作出现的关键年龄,以及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本章的知识点主要属于记忆、理解和运用层次,学习时应注意结合学前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解并运用。

本章要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