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手稿》从“经济事实”出发,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以及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手稿》论述了生产劳动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形成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自身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否定的辩证法思想。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功绩,就在于猜测到了劳动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生活是和这种活动分不开的,只有通过这种活动,人才能充分发挥他所固有的普遍本性。人为了把自己确立为人,必须自由地自觉地活动,人本身就是这种活动的产物,因而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就是人类历史的内容。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5]但是,黑格尔所讲的劳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则是人们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诚然,吃、喝、性行为等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特性,人和动物都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但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1)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2)有些动物,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也能为自己营造巢穴和住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3)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不能能动地改造自然,而人则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和目的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自己的需要。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界不符合人的目的,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自然界变为适合人的目的的自然界。因此,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并不是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界,而是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他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本身。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8]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改变他身外的自然,而且也改变他自己本身的自然,“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存在着的、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9]

(二)《手稿》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

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一大进步。马克思在1841年写的博士论文中,由于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把理论批判作为实践的基本内容,强调“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0]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著作和论文中,站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上,把政治革命作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从而在政治形态上把实践和理论作了区别,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1]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指出正是在生产劳动这种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中,发挥了人的能动作用,不仅改造了外部自然界,而且也改造了人本身,实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这种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观,既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仅仅把人看作感性对象,而不同时把人看作感性活动的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性的缺陷,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实践观的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实践界定为人的对象性活动。要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活动,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1)人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把自己当作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动物则没有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身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做对象。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12]正因为人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自己的意志的和自己的意识的对象,所以人才是对象性存在物;动物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自己的对象,所以动物就不是对象性存在物。

(2)人不仅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而且把周围环境当作对象,人的活动是有外部对象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3]这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能把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把自身当作主体,把周围环境当作客体即对象,从而发生对象性关系;动物则没有自我意识,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它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是对象性关系。人的活动之所以是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的活动之外有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之外的物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之外有自己的自然界,他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同样,一个社会存在物,如果没有意识到自身之外有自己的存在物,它也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又说,在这个东西自身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自身对于第三者来说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同一个意思。”[14]

(3)人不仅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对象,不仅在人之外有对象,而且一个人可以作为另一个人的对象,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对象。孤立的个人既没有对象,也不是他人的对象,所以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实际上是非存在物,或者只是在思想中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XXVII]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因此,对这个第三对象来说,我是和它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对象。”[15]马克思的这些话确实有些费解。我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既讲了人与外部对象的关系,又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外部对象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为中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生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同样,没有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没有外部对象的存在,不是为了共同改造外部对象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发生关系,或者说就没有必要发生关系,人与外部对象的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中介。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为对象的关系。甲是乙的对象,同时乙也是甲的对象。如果把外部世界作为第一对象,那么甲和乙两个人就互为第三对象,即互为对方的对象。二者既然互为对象,就说明二者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

(4)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人的能动性的一面,而且是抽象地夸大人的能动性的一面;旧唯物主义则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片面夸大人的受动性的一面。这两种割裂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内在统一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超越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关系上的对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他在《手稿》中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16]马克思又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7]人要追求自己的对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人要克服外部对象的制约和限制,就要有激情、热情。欲望、激情、热情这些人的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非常重视非理性因素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说明了什么是对象性存在物,就为说明什么是对象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谓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说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感性的、现实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既是人的劳动的物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8]

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割裂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他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19]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马克思不赞成的旧哲学,而他自己的哲学则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实践的方式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对立。

(三)《手稿》论述了生产关系思想,接近于提出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生产关系本质的论述,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的,一种是讲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另一种是讲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运动或一个环节,它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20],这与后来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讲的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即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人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人与人是对立的,是互相欺骗和互相掠夺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破产。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种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更加贫穷,他为了夺取敌对的存在物,更加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就是说,他的需求程度随着货币的力量的增加而日益增长。”[21]马克思在作为《手稿》补充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摘要》)中说得更加明确:在私有制生产关系下,“我们的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即不是社会的生产。也就是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作为人同另一个人的产品有消费关系。我们作为人并不是为了彼此为对方生产而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产品只看作是自己的、物化的私利,从而把另一个人的产品看作是另一个人的、不以他为转移的、异己的、物化的私利。”[22]

(2)人的活动和享受是分离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人的活动和享受是分离的。劳动者(工人)、穷人创造了财富,却不能享受财富。有产者(资本家)、富人不劳动,却享受财富。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他创造的产品越完美,他自己就越畸形;他创造的对象越文明,他自己就越野蛮;他的劳动越机巧,他自己就越愚笨;他改造自然的力量越强大,他自己就越成为自然的奴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及代表资本家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教条是:工人要“自我克制,克制生活和克制人的一切需要”;工人要“少吃,少喝,少买书,少去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要“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23]总之,对资本家和富人来说,劳动者和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越好,而享受的财富则越少越好。资本家因为拥有货币,所以他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去剧院、能获得艺术、学识、历史珍品、政治权力,能旅行,能占有一切、购买一切。资本家的“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工人只能拥有他想活下去所必需的那么一点,而且只是为了拥有这么一点,他才想活下去。”[24]

(3)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个人和社会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具体表现为工人个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类生活相异化,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25]这里的“类生活”是费尔巴哈的术语,是指真正人的生活或社会的人的生活,个人生活和类生活的对立,也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对立。

(4)人的本质是片面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人的本质是片面的、畸形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有两个条件:从客体方面来看,需要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26]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具有音乐感的人,才能享受音乐的美,“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能否成为一个人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27],即既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既丧失了享受的对象,又丧失了享受对象的主体能力,因而他的本质必然是片面的、畸形的。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讲的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即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和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人既生产自己,也生产别人,既生产自己的需要,也生产别人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但是,同样,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28]

(2)人的活动和享受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和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决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虽然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享受,即直接通过同别人的实际交往表现出来和得到确证的那种活动和享受,在社会性的上述直接表现以这种活动的内容的本质为根据并且符合其本性的地方都会出现。”[29]

(3)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谆谆告诫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应当重新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0]马克思这些话,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论述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社会”概念,和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社会概念并不相同。这里使用的“社会”概念,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里所讲的“社会的人”,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而是特指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

(4)人的本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Ⅶ]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是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31]马克思又指出:“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充实。”[32]马克思的这些话,同样是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说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全面性。

如果说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关于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和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要点,是笔者概括归纳的,这些要点还是散见于马克思的《手稿》中的话,那么在《穆勒摘要》中则是马克思自己对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做了概括和归纳。在《穆勒摘要》中,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称为“谋生劳动”,把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称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活动。马克思把“谋生劳动”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概括和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②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③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种强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穷困而不得不服从这种强制,而且对他来说,社会需要的意义只在于它是满足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正如同对社会来说,他的意义只在于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一样;④对工人来说,维持工人的个人生存表现为他的活动的目的,而他的现实的行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33]马克思把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的表现概括和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②你在享受和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③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④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34]从马克思的概括和归纳可以看出,《穆勒摘要》中所用的虽然仍然是费尔巴哈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但其思想比《手稿》中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马克思虽然分别讲的是异化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和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但因为一般就存在于特殊之中,在这两种不同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中,就包含着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从上面所引述的马克思的大量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确实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劳动下的生产关系的特殊本质的表现的论述,揭示了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生产关系的一般本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活动和享受之间的关系、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内容。

(四)《手稿》把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唯物主义观点用于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接近于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的感觉、意识与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关系。首先,人的感觉器官,不仅仅是自然的肉体的器官,而且是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即社会的器官。例如,在共产主义社会“同他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等等,成为我的生命表现的器官和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占有方式”,“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35]其次,人的意识是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在思维中的复现。马克思指出:“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36]再次,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就必然有不同的感觉:“对于一个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于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37]根据以上几点,马克思做出结论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3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但是他在这里所说的“感觉”“类意识”“精神感觉”“实践感觉”等,已带有社会意识的含义;他所说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自己的现实存在”“类存在”“对象的存在”“人化的自然界”等,已带有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含义,他对二者的关系的论述,已接近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不仅认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明确提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他说:“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9]马克思在这里虽然尚未明确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但是,他所讲的“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他所讲的宗教、国家、法、道德、艺术等等,就是他后来所讲的上层建筑的内容。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思想,接近于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五)《手稿》论述了社会革命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之间的阶级对立,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阶级力量。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坚持从世界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批判了宗教创世说。他指出,自然界和人是通过自身而存在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是一个荒谬得使人“无法回答的观点”。马克思在驳斥宗教创世说以后作出结论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40]这里对宗教创世说的驳斥虽然还是用思辨方法做出的,而且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但是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就在历史本身之中,在历史之外不存在任何造物主,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私有财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认为,私有财产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他说:“私有财产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41]私有财产是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中发展的,“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42]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43]马克思当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下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有它自己的客观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指出:“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44]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就已经看到,自然科学对于推动工业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的巨大作用。他说:“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45]马克思认为,彻底消灭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共产主义不会自动地实现,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

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描述,而找不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力量。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的分析,指出了无产阶级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他说:“无产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这就是作为上述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46]而无产阶级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的消除,人类解放的实现。黑格尔认为,事物先有对立,然后由对立发展到矛盾。从上面这段引文可以看出,马克思这里运用的仍然是黑格尔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手稿》论述了生产劳动是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论述了生产关系思想,接近于提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把存在和意识的一般唯物主义观点用于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接近于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社会革命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阶级力量。这些思想观点,尽管当时还有很多地方表述得不够明确,甚至含糊不清,但是,这些基本观点的提出,已经使马克思主义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制定马克思主义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所以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我们归纳概括的这五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看出,这五个基本原理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也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容,而且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论述的。《手稿》是较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早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