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
(一)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表达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的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对教师而言,首先,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备课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通过备课,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最后,备课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备课中,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化:
(1)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2)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真题及解析
(二)备课的要求
1. 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备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首先,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其次,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科书。教师要先通读全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了解全书知识的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编排。然后,在准备上每个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要求,对每个课时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安排。
最后,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精选出一些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除了目前专供教师使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之外,还应该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推荐和教师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教师应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了解学生(备学生)。
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且正确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设计、实施教学,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首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教师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级的风气面貌,全班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分布情况等。最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应当是全面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班级一般状况和学生个体状况等,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加以研究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学生在学习当前所讲知识内容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态度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个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然后教师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同时,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平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日常的作业和考试情况,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课外、校外的情况。
(3)设计教法。
设计教法就是教师要解决如何把已经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问题。设计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教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 写好三种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是指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工作所做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它一般应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订出来,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列出本学期或本学年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2)课题(或单元)计划。
制订好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后,教师在一个课题(或单元)教学开始前,必须对这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做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订出课题(或单元)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或单元)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育手段和教具等。
(3)课时计划(教案)。
课时计划(教案)往往在写课题(或单元)计划时一同编写。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节课而拟订的上课计划,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课时计划(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等。其中,教学进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拟写课时计划(教案),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教学难点;②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③ 考虑教学活动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④ 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⑤ 写出课时计划(教案)。课时计划(教案)可详可细,格式有条目式、卡片式和表格式三种,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