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位教师教学生怎样认识世界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教学认识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课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同样受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制约,也就是说,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真题及解析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学生个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地认识世界。教学过程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而且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就是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教学认识的客体是课程教材,课程教材就是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材料。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可以减小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类认识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性,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效率,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是通过认识课程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的。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
2. 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进行的。同时,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普遍存在交往。
3. 认识的教育性
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认识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 认识的引导性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需要在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尚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认识过程。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并不成熟,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5. 认识的简捷性
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能够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因而是简捷性的。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等,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