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氏评论报》:美国在华专业报人与报格(1917-195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拓展新闻报道范围

随着刊物规模的扩大,《密勒氏评论报》加强了对中国国内新闻的报道。早在密勒时期,刊物先后开设了三个新闻栏目,分别叫做“京津新闻”(News from Peking and Tientsin)、“汉口新闻”(News from Hankow)和“广州新闻”(News from Canton)。随着各地记者报道范围的扩大,老鲍威尔将这三个新闻类栏目的名称按照覆盖地域的不同更改为:“华北新闻”(News from North China)、“华中新闻”(News from Central China)和“华南新闻”(News from South China)。随着北伐战争的成功推进,这些栏目也先后消失。显然,新闻栏目的设置是和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相关联的。另外,每当有重大而持久的事件发生时,《密勒氏评论报》会开设特别新闻栏目,跟踪整个事件的过程。刊物在第二阶段先后设立的栏目有:(1)“日本报刊对中国局势的报道”(Japanese News Reports on Chinese Situation):1928年9月15日—1930年7月12日;(2)“重建中国”(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Reconstruction/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Reconstruction):1930年4月26日—1930年8月23日;(3)“北平学运前沿”(On the Student Front in Peiping):1936年3月7日开设的一个栏目,持续时间较短,且时断时续;(4)“中日战争大事记”(Outstanding Events in the Sino-Japanese War):综览抗日战争时期过去一周重大事件。另外,刊物还设立过“一周新闻综述”(News Summary of the Week)栏目,对过往一周国际和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综述。栏目持续的时间是1922年6月28日—1926年9月25日。

《密勒氏评论报》的很多新闻类栏目,特别是国际新闻,都采用短新闻的方式。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条新闻的导语。很多新闻勾起了读者的兴趣,却无法得知新闻事件的全貌。对此,《密勒氏评论报》曾经专门刊文予以解释: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自美国的新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跟不上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美国报纸和新闻机构向中国派驻了记者,而它们的国际新闻来源严重受制于高昂的电报价格。除非是极为重大的、煽情的新闻事件,记者们一般都会被迫尽量压缩新闻电讯稿。这给中美之间的新闻交流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方面,从中国发往美国的新闻大多只能是关于战争的新闻;另一方面,从美国发往中国的新闻极为稀少,从而让其他国家的新闻机构得以自由选择和解释有关美国的新闻。而这种选择和解释常常为贬低美国的宣传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这些新闻大多只能以简明新闻的形式呈现。[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