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钩岁月,环翊天地: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地理“四杰”的启示

胡兆量[1]

1952年北京大学设立地理系,三年后创建经济地理专业。六十多年来,经济地理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精英。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有陆大道院士(1958)等,海外活跃的有王法辉(1984)等,商界“呼风唤雨”的有齐宏(1990博士)等。最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地理学界为党中央政治局授课的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的四位学者:周一星(1959)、樊杰(1978)、隆国强(1983)、林坚(1986)——人称经济地理“四杰”。四位学友为北京大学争光,为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争光。历届为党中央政治局授课的学者有140余人,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输送4人。当时,全专业教师12人左右,能为国家输送众多杰出人才,是值得总结的。

分析“四杰”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特点:探索国家建设前沿的重大课题。周一星主攻城市,林坚主攻土地,都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樊杰在主体功能区划中做出贡献,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家治理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总纲。隆国强主攻经济,着力于国家宏观经济研究。

回顾经济地理专业的办学过程,有两点值得总结。

经济地理“四杰”——隆国强、周一星、樊杰、林坚(自左至右)

一,提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经济地理专业成立时,全套课程设置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莫斯科大学这套课程设置的优点是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能削弱。回头看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削弱了。最典型的是“世界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两门课程削弱了,甚至淡出了。

“世界经济地理”研究世界经济地图变化的规律性。世界银行组织编写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探索世界经济地图变化规律。“中国经济地理”分析中国经济地图变化规律。这两门课程有助于学员树立全局观,关注世界,关注中国。全局观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学员对世界大局、中国大局兴趣索然,就会脱离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专注于枝端末节;如果学员对世界大局、中国大局漠不关心,不可能培养成优秀的经济地理工作者,走上国家顶层领域。

以规律为纲讲授这两门课程,难把握,难教好。没有一定的科学积累,这两门课程会形成材料堆砌,引不起学员的兴趣。这是两门课程弱化的原因。科学无坦途,正因为艰难,才应该在这两门课程上投入力量。

二,参与国家管治的顶层设计。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缺失是不少经济地理工作者沉沦的主要原因。参与哪一层次实践,就有哪一层次体验。参与实践的层次越高,体验的层次和境界也越高。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经济地理研究的要务。微观解剖可以发现规律,指导宏观研究。如果陷入微观研究的枝端末节,背离宏观全局,最终会被边缘化。经济地理学的特点是可以涉足的微观领域广泛,处在北京大学的特殊地位,专业应该担负研究全局性问题的重任,更要防止陷入枝端末节的陷阱。

我国经济地理学界有参与国家建设的传统。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团队遵循“以任务带学科”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始终不渝地站在国家顶层设计前沿。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成绩卓著,培养出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堪称经济地理学界的楷模。如果能借地理所东风,共办专业、共带学员、共克学科前沿,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一定能走上光明的坦途。

天宫登月,蛟龙潜海。办好专业要有登月潜海的精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庆之际,思绪万千。有节日的喜气,感挑战的紧迫。记叙一二,供学长学友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