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钩岁月,环翊天地: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简述我在地理学系的几件事

徐海鹏[13]

1955年秋,我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学习,1960年夏毕业,留校工作,2000年6月退休,退休后仍参加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相关活动,至今已有62年了。在这个集体里,我快乐地工作、生活、成长着,感到温暖和幸福。这期间,系的名称有所变化:先后称地质地理学系、地理学系、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我从事的工作属地理学中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范畴,为记述方便起见,简述我在地理学系的几件事。

1955年,我在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毕业时,怀着为祖国建设找矿的愿望,想学习地质学,很高兴考入北京大学。在地质地理学系报到时,知道我被分配到自然地理学专业,学了一段时间后,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些了解。后来,我们自然地理学专业分为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两个专门化,我被分配到地貌学专门化,我很乐意并更加注意地貌学知识的学习。1957年2月,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的王颖学姐考取北京大学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樑教授。她在读研究生期间要指导本科生的野外实习。那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她的学年论文是做山东半岛滨海砂矿方面的课题。1959年夏,我参加了她带领的一个小组,在她的亲切、认真的指导下,进行野外实习和科研工作。我们从烟台到威海,从成山头,经荣城,到莫耶岛,石岛,踏遍了山东半岛的每个港湾,在每个砂体上采样、分析、找寻矿体富集带,追寻原生矿源。我们风餐露宿,漫山遍野地奔波、探索,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圈定CI级矿物量做出贡献。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和课题研究,提高了我在野外做基础地质工作的能力,将地质营力、海岸地貌与沉积作用密切联系起来,探索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为国家找到了矿产。同时,也受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的磨炼。这是我在地理学系学习的非常有意义的一课,感到非常高兴,至今仍记忆犹新。

1960年毕业留校后,因工作需要,做了几年共青团工作,“文革”后回到地貌教研室工作,我需要认真地再学习。那时候,在王乃樑教授指导下的地貌与第四纪教研室是一个温暖的集体,严谨的教学和科研的风气熏陶着我。我抓紧时间学习,并听一些老师讲的课。老师们都热情地帮助我,起初,田昭舆老师与我合作带外专业的地貌课和野外实习,合作做泥石流方面的研究。后来,杨景春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听他的讲课,告诉我:如何能融会贯通地讲解,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路,能举一反三,如何写好板书……还指导我什么是好文章,如何写好文章,好的文章是要不断修改出来的。南口地貌实习,他带青年教师去备课,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还继续跟我们讲授、讨论。王乃樑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是无微不至的。王乃樑教授多次约我到他家里聊天,关心我的教学和科研的情况,问我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耐心地给予指导。我担任教研室主任(1992—1995年)期间,他经常对我讲,老师们都很有特长,重要的是教研室要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氛围。这样,教学科研成果就会更好。曹家欣老师对我也非常关心。在第四纪地质学方面我遇到了问题向她请教,她都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甚至从第四纪地质学发展的原委讲起。一次她带学生去陕西野外实习,我跟她同去,从她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她还十分注意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王乃樑教授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先后担任了普通地貌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学、应用地貌学、沉积学环境等课程的教学。参加过王乃樑、杨景春老师主持的北京地震地质会战课题,王乃樑教授倡导、任达明老师主持的青海油田的石油沉积相的研究课题,崔之久老师主持的有关泥石流方面的课题等。在工作中,学习老师们的科学思路与方法,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我的真诚帮助,至今不忘。科学实践使我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科研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侯仁之教授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王乃樑教授曾约我谈话说:侯先生在科研工作中希望有地貌教研室的同志参加,他指定我随侯先生学习、工作。此后,我的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配合历史地理的一些课题,做地貌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

1988年10月,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的基建工地,于地面以下约8米的砂层中发现一艘古代木船。船身长14.6米,船头宽3.9米,船尾宽4.7米。首尾呈方形,底面平坦。船板的连接均为榫铆结构。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古船实物。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同志向侯老汇报后,他带领我们到现场考察。他说“这艘船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楔造成的,一定十分古老,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又怎么沉在这砂层中?”他让我会同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志进行此项研究。此后,我带了两位同学和文研所的两位同志一起,首先进行了方庄小区的区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认为方庄小区位于永定河冲击扇的扇缘,位于南苑-通县断裂和高丽营-黄庄断裂之间的丰台凹陷区。接着,对古船址所在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环境观察和测量,认为该沉积地层表现出明显的河流沉积相序的特征,具正韵律和规律的斜层理类型。通过砂波数据计算,得出该河流为一条宽120米、水深为3米的弯曲河流的看法。运用14 C测年方法测得船板的年代为距今2205±70年,被埋藏在地层中的树木的14 C年代为距今1737±86年,即公元127—299年。参照前人研究资料,认为永定河支流古漯水的一条支流古高粱河曾经流经此地,由于气候变干,加之上游人工改道,河流东移,导致高粱河从本区消失。河道中古船为翻扣倒置,且其中未有遗物存留,仅在船边砂层中见一人头部枕骨,推测可能是上游龙潭湖中的船只被洪水冲走,沿古高粱河漂流一段距离后翻扣在这段河道的砂砾石滩上。这次研究结果,首次证明在东汉时期古高粱河向东南流出的确切位置,为永定河全新世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们联合发表了《北京方庄地下古船的发现及其埋藏环境的研究》一文。

在北大地理学系学习、工作了一辈子,运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沉积环境学等理论和知识,使我在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灾害防治、环境演化和变迁等研究中做出了一点成果,为此感到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