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管理:感悟与构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

企业使命的定位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领导的品行和诉求。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什么样的人在当领导?正在当领导的人有多少真正适合当领导?对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以及任何组织的管理来说,这些大概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说的领导,是指那些要对被领导者的利益负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领导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公心”,要有为大家的利益考虑的意识和习惯。当一个好的领导,尤其应当如此。然而,有公心,并不意味着没有私心。

公心和私心是两码事,并不完全矛盾。没有私心本身并不是当领导的必要条件,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有公心。一个没有公心的领导,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好领导。以有无公心和有无私心而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四种组合:大公无私、假公济私、亦公亦私、不公不私。

据笔者之观察,大公无私、奉公忘我的领导往往受下属赞颂与崇敬;亦公亦私、公私兼顾的领导通常最受下属爱戴与追随;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者通常令下属畏惧和憎恶;不公不私、只为原则者往往使下属耻笑和寒心。

大公无私者,需要超强的自律,是特殊材料铸成的人,多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产生。亦公亦私者既要公私兼顾,又要公私分明,拿捏好公私的平衡。假公济私者经常能爬到领导的岗位,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人由于私心太重,必定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功名,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则是既无公心、亦无私心的领导者,他们只为某种原则戒律或符号概念而生存,自己没有对成就与幸福的追求,也不关心别人的愿望与诉求。他们之所以能够当领导,也许是因为被认为没有(利己之)私心。

所谓公心或者私心,本文探讨的只是领导者对“公”与“私”的意识和关注。公是对集体(单位、组织、社区、国家等)的通称;私是对个体的承认。集体由个体组成。因此,公不过是私之抽象总和。领导者之“有私”意味着领导者对组成集体的个体(即人)的利益的理解和尊重。“有私”至少包含两个不同的境界。

首先,领导者非常在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一味地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不仅在乎自己的私利,而且能够意识到并尊重组织中他人作为个体的私利。此时,“公”由“私”之存在而显得具体,此所谓“亦公亦私”之实质。“无私”,则可认为是领导者既不贪图个体的私利,也并未意识到或者在乎组织中他人的私利。无私之“公”也就无从谈起。此所谓“不公不私”。

似乎我们经常标榜的好的领导都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他们时时刻刻想到的是社区、是民众、是别人,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焦裕禄忍着肝病治理盐碱地,到只讲奉献的骨科医院院长“苍生大医”郭春园,大公无私的领导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这种领导的正面效应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激发斗志、干劲与豪情。这种领导是属于英雄型的。英雄之所以区别于明星,就在于大家几乎都想当明星(比如篮球巨星飞人乔丹)但缺乏资质因而美梦难成,而在当英雄的机会真正出现时,大家都有能力挺身而出但并不都愿意奋勇前行(比如前些年河南打工青年李学生在火车轨道上舍身救人)。

我们的社会不仅以道德至上及牺牲精神的英雄标准来要求领导,而且把英雄的标准拿给普通人做榜样。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某劳模不顾家人病危坚守工作岗位,某优秀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桃李满天下,而自家的孩子倒无人关怀、问津。

在某些特定时期,英雄主义的领导可以排山倒海,攻城略地。然而,普通人不可能永远靠英雄主义支撑。一个私利概念淡薄的领导,牺牲自己的私利是自愿,与此同时,往往也忽视了下属和他人的私利。这时的公就会显得虚幻。长期无视“公”作为个体组合的事实,很可能导致组织精神涣散、人心浮动。任何长期有悖人之本性常情的领导都终将感到失落甚至背叛。无奈,群众都是势利眼。其实,仔细想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领导真正存在过吗?好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只有在奴隶身上才被迫地出现过。

我们实际看到的大家愿意追随的领导大多是亦公亦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自己需要钱,大概别人也需要钱。自己爱吃肉,也许大家也并不只满足于喝汤。己欲,施与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善于为自己的组织谋福利者。为自己组织中人之利益负责是领导的天职。增进组织中个体的福利才是领导者的最终计分卡,而不是看(或者不只是看)领导的福利是否增加得更多或者领导是否自己做出了更大的牺牲。

如果一个单位的员工仍然都以自行车或巴士代步,哪怕领导只开奥拓都会招人嫉妒咒骂;如果由于领导的努力使得许多员工开上了奥拓,即使领导开奥迪或更豪华的车,员工们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异议;如果领导无能为员工谋福利,只会牺牲自己,那么即使他的自行车再破,他只坐没有空调的巴士,也不会赢得员工的好感。

知道为自己谋福利,而想到为大家谋福利,通过为公谋福利而实现自己之私利,既为大家考虑,也毫不掩饰和回避私利,这应当是领导者(尤其是企业领导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这种私利可以更加宽泛地定义,不止于金钱、地位,更兼及成就、名誉。比起其他几种领导者,这种务实的领导者更合乎人之本性。

关于公私兼顾及平衡的问题,似乎先私后公常见,先公后私不易,环境似乎也难脱干系。卡内基、盖茨、巴菲特揽进万金方可散尽万金,由企业家而慈善家,名利双收。而褚时健等一生为公造富甚巨,(初次)谢幕之前欲谋些许个人私利,便落得黯然收场、经年失意。所谓“59岁现象”搞得他们身败名裂,难再言利。好在倔强的褚时健能够晚年得意,靠其辛劳和智慧所推出的褚橙得以东山再起。

在一个不承认和鼓励私利的环境里,大家可能为私利铤而走险,化公为私。在一个承认和鼓励私利的环境里,大家可能更加公私分明,多些自律。比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当年入主白宫时,凡是邮寄私人信函,他都贴上自己买的邮票。最佳的境况当然是处处人我兼顾,时时公私并举,以己推人,以人推己。曹操当年将军中潜在叛将的名单当众销毁的既往不咎之举,不知收买了多少人心。而当下道德至上主义盛行的某些(跨国)企业里,因为某些小的不检点行为而坚决开除高级经理的领导者大概忘了“水至清则无鱼”。

假公济私者(这里可以理解为只私不公的领导者),极端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他们眼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毫无疑问,这种人不应该当领导,他们无视下属之福利,只把大家当作窃取私利之手段而已。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企业中极度剥削甚至虐待员工者皆属此类。他们自己大把地赚钱,却对员工大讲什么奉献,说钱不是最重要的。自己家不缺钱,就以为别人家都不缺钱了。可谓为富不仁,欺人自欺。

不公不私者,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以为别人也是如此、应该如此,或者至少自己的下属也应该如此。他们不能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正常要求。没有个体的集体只是虚幻的存在。意识不到个体之私利,集体之“公”便无意义。不出事儿就好,无所谓什么业绩。领导者脑子里有若干根弦:原则、规矩、戒条、纪律,但并不晓得背后的道理以及组织的终极目的。这种人很可能被认为是好人(因为很多更高层的领导认为无私心本身就是德行)。跟着这样的领导,下属们青春赔不起。你急,他不急。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一定是圣人,但一定要有“公心”,善解人意。

各类组织的领导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和谐社会,不在于比牺牲、拼奉献,也不在于劫富济贫,更不在于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而是在于相互理解、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