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遐思
初次踏入朗润园,便被一种独特的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浸淫着。
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种感受究竟是出于对北大百年学术传统的尊崇与景仰,对国家发展研究院(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们敬业风范的赞赏与钦敬,对中美合办的北大国际MBA项目(BiMBA)中西兼学的认同与称许,抑或是为BiMBA莘莘学子的朝气勃发、挚诚向上而振奋与感动。
静如止水,动若波涛。
置身朗润园,你会感受到一种祥和与宁静,一种昔日皇家园林独有的祥和,一种远离浮躁、喧嚣,使人独自静观世事,整理思绪的宁静;置身朗润园,你更会感受到一种潜能的积聚与流动,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振国兴邦的宏愿和潜能。
同学间的辩论,师生间的探讨。观点的激发碰撞,思想的交流沟通。慎思明辨,以理待人。这也许是BiMBA教学的精髓神韵、引人入胜之处。我为BiMBA的学员们骄傲,也为自己庆幸。
值得骄傲的是,这些中国企业管理阶层的新星,他们对管理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称道,对国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前沿也颇为关注和熟悉。他们在增进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更多地学会了对不同意见和视角的理解、欣赏和宽容。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通过案例讨论、小组练习、教授演讲,他们不再过分固执,为书生气所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使得学员们增进对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把握,同时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体味不同理论视角的魅力与功用。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与合作无疑增进了大家的友谊和团队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在BiMBA的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充实的良好契机。与这些英才共同研讨中外管理的挑战,可谓受益匪浅。这一点,我必须感谢我的所有的学生们。他们给了我信心,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她正在中华大地深入普及,必将为增进各类组织的管理绩效作出贡献。他们给了我理由和勇气,我要再为管理学拔份叫好。管理学不是经济学。MBA需要懂经济学,但MBA更离不开管理学。他们给了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和组织管理正在向正规化和职业化发展。他们将是这个过程的领军人。中国需要更多的MBA。能为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稍尽绵薄之力,甚是有幸。
当年,对于从军政界退休而入主哥伦比亚大学的艾森豪威尔校长,哥大一位资深教授曾直面坦言:“校长先生,教授不是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大学。”BiMBA的师资阵容强大,有目共睹,自不待言。此乃立项之本。BiMBA尤其值得称道的还有一些无名英雄:那些认真敬业,热情高效的教学服务人员。他们常是身兼数职,在做好本职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分兼不同班级的班主任。这个良好的教学支持系统应该说是帮助BiMBA取胜的一个秘密武器。当然,一个大学最值得骄傲的应当是她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和满意、成功、忠实的校友。
白雪装点着宁静祥和的朗润园。远远望去,万众楼一教的学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辩论着,仿佛决胜千里之前的运筹帷幄。能量在积蓄着。
突然忆起几年前曾造访某好友聊天。宾主对《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触尤深:青年人独有的那种“生命的张力”。
或许,这便是萦绕充溢于朗润园的那种氛围吧!
为北大国际MBA(BiMBA)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