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化的演变

南北朝文化

尽管经过了镰仓幕府时代的武家政权,但后醍醐天皇时期的“建武中兴”又为朝廷贵族带来恢复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的希望,因而出现了历史上最后的贵族文化,同时也存在武家文化和平民文化,相互之间不断渗透与融合。

在历史文学方面,因镰仓幕府末期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公家的历史意识与武家的时代意识相互对抗,由此产生了从不同角度叙述史实的历史书籍和军事小说。

公家方面的历史书籍有《神皇正统记》和《增镜》。“朱子学”在南北朝时代经过义堂周信等人的传播,不仅对社会形成较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建武新政”失败后南朝对抗幕府的思想武器。例如以伊势神道思想为背景论述从上古时代到后村上天皇时期历史的《神皇正统记》,作者为奥州地区的统治者北畠亲房。该书站在公家的立场上,大力宣扬“大义名分论”,抨击“乱臣贼子”,列举大量史实论证皇位的神圣性,并通过“神器授受论”说明南朝皇室的正统性;从皇位继承和贵族情爱角度描述从源平之争到建武新政150年历史的《增镜》,作者不详,但其明显的公家意识使该书很少涉及幕府和武士。

作为贵族文化的象征,和歌在南北朝时代得以回光返照。除《风雅和歌集》《新千载和歌集》《新拾遗和歌集》《新后拾遗和歌集》等四部敕撰和歌集外,还有后醍醐天皇之子宗良亲王编辑的《新叶和歌集》以及《李花集》,前书作者是辗转各地的南朝歌人,后书作者是皇室成员。随着公家政权的衰退,和歌这种艺术形式逐渐衰落下去,1439年出现的《新续古今和歌集》成为最后的敕撰和歌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怀念贵族政治的书籍,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北畠亲房的《职原抄》和后醍醐天皇的《建武年中行事》,前者系统分析了日本历史上的官职制度,后者详细描述了宫中的各种仪式。另外,还有四辻善成编写的《河海抄》,是注释《源氏物语》的书籍。

武家文化也兴盛起来,例如从武家的立场记述从皇室分为两大派系到足利家族获得政权历史的《梅松论》;以军事题材写成的小说《太平记》,其内容为从后醍醐天皇计划倒幕到足利义满任第三代将军的50年历史,其中重点描述了镰仓幕府的灭亡、建武新政、南北朝对立等历史事实。该书最初出现在1370年,作者是惠镇上人等僧侣;另外还有描写源义经生平的《义经记》、描写镰仓初期关东地区武家社会的《曾我物语》等。

与此同时,公家、武家均喜爱的连歌流行起来。连歌将和歌分成上下句,众多参与者依次接下去,有的甚至长达百句。二条良基为此撰写了《莬玖波集》和《应安新式》,论述了连歌的艺术性和规则。另外,随着饮茶习俗逐渐成风,除各地经常举行茶会外,还兴起斗茶的风俗,即带有赌博性质的饮茶活动。

在佛教方面,镰仓时代在武家上层盛行的临济禅宗因足利尊氏的皈依而得到发展,并在著名僧侣梦窗疏石的提议下,实行一寺一塔制,即每个国均建造安国寺、利生塔,以祭祀战死者的灵魂。梦窗疏石还是著名的庭园建造大师,其代表性建筑有西芳寺庭园、天龙寺庭园等。梦窗疏石与幕府将军的密切关系不仅扩大了临济禅宗的社会影响,而且也推动了禅宗文化的兴盛。

北山文化

北山文化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的文化,因义满在京都北山山庄建造豪华的新将军府邸而得名。其特色是公家文化与武家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大陆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家文化贵族化的结果,因为足利尊氏将其开创的幕府设在京都,体现了足利家族对宫廷贵族生活的追求。

集中体现北山文化的建筑物是金阁,它是传统贵族统治时代结构复杂的宫殿式风格与禅宗寺院简洁实用的书院式风格相结合的产物,书院是指建筑物中配有悬挂字画的壁龛以及书架、书桌的房间。金阁最初为北山山庄的佛殿,为三层楼阁式建筑,一层是平安时代的寝殿式风格,二层是镰仓时代的日本式风格,三层是禅宗的书院式风格,西侧有水阁式建筑。足利义满去世后,北山山庄改名为鹿苑寺。

义满对临济禅宗厚爱有加,除仿照祖父足利尊氏的天龙寺建造相国寺外,还为寺院制定了不同的等级,即“五山十刹制”。禅宗在镰仓时代末期传入日本后,幕府的执政者北条家族就设立了“五山制”,其完善是在足利义满执政时期,也就是在京都和镰仓分别规定五个寺院为禅宗最高寺院。京都的“五山”是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镰仓的“五山”是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十刹”并非十个寺院,总数不定,室町时代末期有230个。幕府专门设置“僧录司”机构和“僧录”职,管理官寺,任命寺院住持等。

“五山”寺院的禅僧精通中国文化,不仅将禅宗精神融入水墨画、建筑物中,而且还创作了大量的汉诗、日记、语录、文章等文艺作品,被誉为“五山文学”。前者的代表作有如拙的《飘鲇图》、周文的《寒山拾得图》、永保寺开山堂等;后者的代表人物有绝海中津、义堂周信等。

在民间艺术“猿乐”“田乐”的基础上,出现了称为“能”的艺术形式,其高度程式化的情节通过音乐、舞蹈、诗歌、服饰等表现出来,讲述古代武士、鬼魂和冤妇的故事。演出时演员戴有各种面具,其动作缓慢而有节奏。“我孤独寂寞,似苇叶飘零,与溪水相约,定将随它而去”,具有某种禅宗精神的台词吸引了将军与权贵。“能”最初经常为建造寺院募集费用,因而在寺院的保护下结成剧团“座”。其后逐渐形成观世座、宝生座、金春座、金刚座四大“能”剧团。观世座的著名演员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受到将军足利义满的支持,不仅写有许多剧本和《风姿花传》《花镜》等理论书籍,大大提高了“能”的艺术性,而且使观世座的艺术风格成为“能”戏的主流。

在建筑物方面,代表性作品有池泉回游式的庭园“西芳寺”,其林中小径、木屋及流水的形式反映了对空寂、幽静的禅宗精神的追求。

东山文化

尽管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1443-1473)基本不务政事,而且爆发了几乎将京都化为灰烬的“应仁之乱”,但这位热衷于艺术与娱乐的将军不仅在京都东山建造了具有特色的府邸,同时也创造了著名的“东山文化”。虽然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武家文化色彩,但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影响下,同时融合了贵族文化以及平民文化,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日本民族文化。

东山文化最为著名的代表性建筑“银阁”是传统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典范,原为东山山庄的佛殿。该两层楼阁建筑当初称为“观音殿”,下层是书院风格的心空殿,上层是禅宗风格的潮音阁。足利义政死后,银阁成为禅宗的慈照寺。书院式建筑具有用木板隔出不同房间、地板全部铺有草垫、装饰天花板、有透明度较强的拉门等特征,成为延续至今的日本式住宅建筑。

具有禅宗特色的庭园在此时大量建造,例如在书院式住宅和禅宗寺院中,以岩石、砂砾构成的枯山水式庭园或者青翠花园、曲径通幽式庭园均体现了“山水草木悉皆成佛”,“枯淡幽寂、简素闲静”,“无心”,“宗法无门、千径相连、悟得此道、达天通地”的禅宗精神,其代表性建筑有大德寺的大仙院、龙安寺的石庭等。另一方面,禅宗强调与大自然统一的主张适应了日本的传统,在庭园艺术上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也是东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被称为“借景”,这一特征至今仍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在经济社会尚未恢复元气的1482年,义政开始着手建造东山山庄(现在的银阁寺),以便“品赏茶道,收集字画”。为筹措巨额费用增加赋税;寺院与大名为缴纳摊派,还向富子借钱。本来想向义满金阁寺叫板的银阁寺,最终因钱财不足未能贴上银箔,但“东山文化”却由此形成。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绘画艺术有了较大的提高。曾游学明朝的雪舟创造了日本水墨画的技法,其代表性作品有《四季山水图卷》《秋冬山水图》《天桥立图》等。另一方面,狩野正信、狩野元信父子在水墨画中融入传统的大和绘技法,形成了被称为“狩野派”的日本画流派。其强烈的装饰风格通常以金色为背景描绘四季变化中的大自然,由此构成的山水壁画异常精美,光彩夺目。

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的茶道以及花道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奠定基础。村田珠光首创在简朴的茶室中追求心静的清寂之茶,经武野绍鸥的传承,战国末期的千利休确立了融入禅宗精神的茶道艺术。花道为插花艺术,由佛前供花而来,多用于装饰书斋、客厅,逐渐演变成一种欣赏艺术,并渗透到平民生活中。

平民文化在室町时代末期也兴盛起来,例如出现了穿插在“能”剧幕间演出的滑稽戏“狂言”。与“能”注重歌舞不同,“狂言”着重模仿,其题材也大多来自民间,并使用日常会话,因而深受平民的喜爱。由于以连歌为职业的连歌师云游四方,其内容也逐渐生活化,因而在民间流行开来。另外也出现了一种图文并茂的民间故事书“御伽草子”,其作品《一寸法师》《浦岛太郎》等流传至今。

在宗教方面,随着幕府权威的衰落,不在“五山”之列的寺院开始活跃起来,例如大德寺、妙心寺等。特别是大德寺的一休宗纯,作为南北朝统一后的小松天皇之子,受到幕府的严厉监视,因而形成蔑视权贵和荣华的意识,追求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并撰有诗集《狂云集》。净土宗、日莲宗、一向宗等佛教流派此时也深入民间,迅速扩大了势力。如前所述,一向宗将信徒组织起来,与守护大名等领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