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记忆、舆论与秩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择与资料的获取

调查点的选择有多方面的考虑,本书之所以选择这个村落作为调查点,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熟人关系的引入。虽然我们会清楚表明只是学术研究,研究成果会隐去地名、人名等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但研究者能否进入调查点还是研究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因为前面有老师熟人关系的引入,一大帮调研队伍浩浩荡荡地进村才不会受到阻拦,反倒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接待。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脱鞋上炕、问东问西,并得到宝贵而又丰富的口述材料。

第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因为有熟人关系的引入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和访谈者朋友关系的维系,导师领导的课题组才可以十几年来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频率进入村庄,由此众人的力量积累了丰富的访谈资料。丰富的资料既能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更多地了解这个村庄,也使后来的研究者在资料获取上节省了很多工夫。作为受惠者,我对这些老师和同学深表谢意!

第三,研究也靠缘分。作为师门集体性的研究和学习,导师会给予学生很多次的调研机会,让学生们多了解些社会实际,在多方调研中认识和比较地区的差异。回首我几年来的调研,郄家庄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调查点,同时也是我最有感觉的调查点。所以,选择这个调查点来做研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随缘的事情。

第四,调查点自身的魅力。郄家庄是典型的北方村落,地理位置优越、集体经济起步较早,个体经济也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特色鲜明的家族政治[149]和形形色色善于表达和评论的村民,这对本书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通过舆论来看村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前文提到,我的导师领导的课题组从1996年开始正式进入郄家庄,到现在已经追踪调查十几年,积累了上百万的访谈资料。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访谈材料不是经过二手的概括和整理,而是完全对访谈过程“原汁原味”的再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使研究者在调查之后看到访谈材料有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二是保留被访者“原生态”的地方口语,有利于研究者理解地方性的知识,也使研究结果的呈现更加鲜活。笔者有幸从2004年到现在共进入该村调研十多次,最后几次调查都是笔者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围绕研究主题而展开。多年获取的资料主要是访谈资料,其次还有从村、镇、县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这构成本书研究的材料基础。

材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但访谈过程并不只是问和答。研究者进入调查点的开始,就意味着研究过程的开始。所以,对访谈场景的观察,对访谈者衣着、神情、被访者所处环境、被访者与其他人(包括研究者)的互动等方面的体察,都会加深我们对被访者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被访者赋予访谈场景以及访谈内容的意义有更真切的把握。此外,以生活史切入的深度访谈会使被访者向我们进行自然的讲述,引导我们发现并开掘其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小见大地透视宏观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