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理想从转变开始,现实却在挫败中挣扎

陈 鑫

我的博士路已走了快三年。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呢?答案是“转变”。

一方面是角色的转变。我是一名硕博连读生,硕士入学时就抱有读博的理想,对未来的科研工作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当到了真正成为博士研究生的那一刻,突然发现,科研任务、学习进展、毕业压力,猛地一并奔到我面前。

另一方面是思维的转变。以往我认为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二者可彼此分隔、交替进行。读博后才慢慢知道,自己很难再将其有效地分开,对研究的思考需要延伸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期盼着从生活的点滴中寻找到一些可研究的“点子”;每遇到一个崭新的或曾见过的现象,都期盼着与同伴探讨一番,即便没有同伴,这些现象也会在脑海中多转几圈。这种怀揣研究思维来看待周围一切的状态,慢慢成为日常。

随着这些转变,我开始在学术沼泽中挣扎。每天大量时间的文献阅读、想法碰撞、文稿撰写,每周重复交替的讨论会、模型探讨、讲座学习,看似紧张又充实,却时常让自己彷徨无措。彷徨的是文献看了、模型想了却没办法写好,无措的是初稿写了、文章改了还不能投出。

追根溯源是对自己所做研究的不自信。每次讨论前,总是自认为模型设计精巧、文章思路清晰、研究结构缜密。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和否定,常常无情地将自己打回原点。这种现实与最初设想之间的心理落差让自己不敢再轻易将文稿投出,反而不断怀疑文章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假设推导还不够严谨、数据收集还不够完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还不够深刻,等等。尽管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但是这样的停滞不前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不仅自己深感挫败,导师贺远琼老师也同样心急,只能不厌其烦地督促我快想、快写、快改,提醒我不要老臆想自己不好,而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去弥补。贺老师还鼓励我只有在“简单、相信”中执着前进,才能有效获取阶段性成果。随后,我在反复省察中告诉自己,既该坚持自我,也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我开始学着“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思考、理念与别人交流。当获取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后,我再“坚定执行”,不断体会“在干中学”这一高效有用的成长秘籍。

作为一名在学术战场上仅“征战”两年多的年轻博士生,我深知自己还有太多的“不懂、不会、不知”,还有太多的“要看、要学、要悟”,但我始终坚信一切才刚开始,也都还来得及。正如小说《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陈廷敬在事业初期坚持的“忍”“等”“稳”三字箴言,在如同爆米花崩爆前的高压环境中的我们,学会“忍”“等”“稳”的本领,何尝不是同样重要。学术道路往往更多的是与无声的文字对话,孤独的前行路上需要有“忍”得住单调与寂寞的心境;在成果诞生前一定少不了否定、拒绝和失败,一次次跌倒再爬起的尝试更需要有“等”得到机遇与光明的信念;经得住多方考验的研究必定是脚踏实地、勤恳钻研的结果,所以每一次从想法到实现都需要“稳”得住自己的情绪。面对长路漫漫的研究生涯,相信自己定能在沉“稳”艰“忍”中“等”来梦想中的结果。

2016年1月17日

作者简介:陈鑫(cxwan@hust.edu.cn),201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工商管理,师承贺远琼副教授。

周南感言:有志者,事竟成也。陈鑫有崇高的理想,念硕士前(2011年8月到2012年6月)曾选择去山区支教一年。2014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他是大会会议志愿者负责人之一,辛勤付出,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请参阅周南:《佛光山的星巴克——〈道德经〉的启示》1-6武汉:最美的微笑)。他做学问也是这样,在“如同爆米花崩爆前的高压环境”里追求完美,慢慢开始学会在“停滞不前”时,做到“忍”“等”“稳”。能够做到这样,说明他离实现理想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