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部分 看山是山,看海是

1-1 将自己逼入困境,就有希望

陈安然

读博的种子什么时候萌的芽、生的根,我真说不清楚。也许是珞珈山的灵气熏陶所致,也许是跨学校、跨专业考研成功的激励使然。在武汉大学,我渐渐迷上了学术研究,一心渴望继续,就算有再多困难,也阻止不了前行的脚步,因为内心常有个声音:“读吧!不读将来会后悔的。”我想跟着自己的心声走。

记得研一第一学期,我主要是阅读文献,学习方法性课程,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感觉自己很迷茫。当时,导师柯丹远在香港访学,主要靠自己摸索学习。由于刚刚入门,且与本科专业有较大差异,学习比较吃力,常常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完一篇文献,而且还抓不住要领。那个时候,急功近利的我将自己看的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献东拼西凑,做了一个研究模型。一个关于在线信任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关于信任的所有变量,天马行空般的模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柯老师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但我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此时恰逢武汉大学市场营销系30周年系庆,我听了周南老师“珞珈山大还是我们大”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我反思了很久,细细体悟周老师提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研究态度,再回想之前看的文章,认识到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循序渐进的积累到一定理论基础上创新的过程,所谓“九层之台,积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的投机取巧。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被学术研究的魅力深深吸引,坚定了读博的决心。

既然决心读博,我就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在柯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写英文文章。然而对研究刚入门的我而言,一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论文几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研一暑假,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里写论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论框架和逻辑推理上,一个逻辑推理的不顺畅常常让我焦头烂额。由于之前没有写过英文文章,经常为几个力图严谨的表达花费很长的时间,几乎是字斟句酌。短短一个假期,我经历了跃跃欲试、冥思苦想、偃旗息鼓、重振旗鼓到最终成文的过程。后期,柯老师又帮我作了诸多修改,但由于创新程度不够,第一稿返修的情况不容乐观。近乎苛刻的修改意见一度让我陷入无助与绝望,在向柯老师和苏晨汀教授求教后,他们醍醐灌顶式的点拨让我重拾信心,我将文章从整体模型、数据处理方法到英文表达方式都进行了系统的修改。在反复修改和漫长的等待之后,文章终于被《电子商务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ECR)接受。

其实在没有尝试之前,不要说SSCI论文,即使一篇普通的英文文章,都离我那么遥远,但在尝试之后,觉得只要敢于面对,舍得将自己逼入困境,就有希望。正如现在,我觉得读博虽难、研究不易,但只要怀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决心,脚踏实地地去做、去积累,梦想终将离我们越来越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着对助我一路前行的师长的感恩之情,我将且行且远。

2016年2月6日

作者简介:陈安然(anranchen1993@126.com),2014年至今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读硕士学位,专业为市场营销,师承柯丹副教授。

周南感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安然心想读博,从试图发表一篇SSCI的文章开始,不幸“陷入无助与绝望”,然苦尽甘来,觉得离梦想更近了。前路光明,过程艰险。祝她早日如愿,“拿下”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