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解尚明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书带给我很多乐趣。更幸运的是,我总遇到良师,他们对我的启迪远远超过了读书本身。
2012年,年过不惑,我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希望攀登一个新的高度。入学时,郝刚老师对同学们说,老师与同学互为因果。她相信,这段求学的经历,大家将会记一辈子。
吕长江老师的会计课“颠覆”了大家的固有认知。一是我没有想到会计课可以讲得如此激情澎湃;二是他通过对家族企业传承和股份制企业的比较,得出家族企业优于一般股份制企业的结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观念相比,这个结论很不同。
从课上到课外,从论文选题到开题,从清晰到迷茫,从恢宏到细微,复从迷茫到清楚,大家激烈地争论。学习和研究变得更有趣,我不再轻易否定某个观点,并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有些教授让我想起民国时代的“先生”。
周南先生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下乡插队,上工农兵大学,去美国留学,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获终身教职,最后还是回到中国香港。无意中,我读到他写的书《要钱还是要命——〈道德经〉的启示》,遂与先生结缘。最难得的是,每次向他请教,他都说:“我们互相学习。我要向你们学习才是。”我曾和先生一起行走香港的笔架山,边走边谈。他说,这才是游学。那一次先生开出的书单是《乡土中国》。他喜欢的阴阳哲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甚至受他的影响而开始跑马拉松,跑在路上,收获的是学术以外的生命感悟。
苏晨汀先生的经历和周南先生相似。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写好一篇文章,要从写好每一句话开始。”苏先生学贯中西,诲人不倦,游历世界而心系祖国的进步,让人心生敬意。周先生和苏先生后来都成为我的导师。我的第三位导师是平易睿智的范秀成先生。我研究青岛海景花园酒店的“家文化”,我们同去调研。范老师从服务营销学的角度,耐心而深刻地剖析,让我茅塞顿开。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时而迷茫。三位老师不断的鼓励,让我常惶恐不安,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们对海景花园酒店的企业文化赞叹不已,其间,才懂得了先生们关注的是,如何发现中国人自己独特的管理哲学和实践。他们希望我们能领会东西方智慧,并在自己的企业和项目中实践,走出一条自己的管理之路和学术之路。
与先生们的接触,使我每每想到陈寅恪先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言教。三位导师性格鲜明、追求真知、谦虚却不妨碍自信,引发我太多的感悟。先生们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更是人生导师。他们的低调和严谨、惜时如金的目标感和计划性,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相聚时短,长存感恩,书里书外,学术路、人生路所获所感甚多。师生之情,如高山流水,映照今生。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