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读博”和“赌博”
伍 健
记得有一次在电脑中键入“Du Bo”(读博),出现的却是“赌博”二字,当时甚不以为意。回头看,“读博”真的像“赌博”,很多博士生都有这种感受。因为一旦选择读博,就意味着“赌”上了几年的青春,还“赌”上了我们未来要走的路。如何将路走好成为博士生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博士生圈子里流传着一张图:读博前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她是一个优雅美丽的女子;而博士毕业时他成了秃顶的“大叔”,她也成了不加修饰的“阿姨”。这张图有些夸张,但读博岁月也硬是将我从“二眼仔”变成了“四眼仔”。读博要“熬”,“熬”就是放在锅内翻来覆去地煮,用来形容读博生活再贴切不过了。所以,“静心,坐得住”是一个博士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熬”还体现在对未来的茫然上,博士生往往处于“自我否定—若有所思—被人否定—似见曙光—再被否定”的循环中,而作为故事主角的自己却不知道剧情会如何发展,这就是“熬”。但正是这种“熬”让我们夯实了基础、清晰了方向,日臻向一个成熟的学者靠近。
我的博士生活,从“熬”开始。虽有痛苦、失落、迷茫,但也有惊喜、收获和感悟。最可喜的是,每个阶段我都能很明显地感知到自己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刚硕转博那会儿,我有着宏大的理想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现在看来,那不过是一股傻劲罢了。当时满脑的“我能”,没认真思考过“我为什么能”,因此也就这么“任性”了一把,“毅然”走上了读博这条“不归路”。
正式进入博士生阶段,猛然发现其实“我不能”。因为逐渐的“知”而发现自己“无知”。原来做研究、写文章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此时,脑海中充满了迷惑: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如何做?……与此同时,自己“千辛万苦”熬出来的文章初稿也被批得体无完肤,基本得推倒重来,难免有些消沉。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有些悲观,并开始怀疑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直到2014年秋天,一次在武汉东湖游学,周南老师告诉我,大多数博士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而且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当年他的导师对他说:你要打好基础,积攒足够的力量,才能顺利毕业。我的导师田志龙教授说,毕业后,得先想办法生存和立足,之后才可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研究,这是一个过程。于是释然。
接着,我进入了迷茫后的坚定,发现其实“我好像能”。这一阶段奉行的原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于是开始系统地看文献、学方法。虽然离真正的“懂得”还有较远的距离,但是也算小有所获,逐渐收获了“思考”的能力。
如今,逐渐转变为“我可以能”,多了几分淡然,少了几分焦躁。因为有了前期的原始积累,我逐渐能够发现有意思的研究方向,独立地构思研究,并完成文章的撰写。虽然所想、所写依然被批,但能感觉到自己已经在路上了。
读博苦吗?答案是肯定的,有时苦到想哭。古人云,忆苦方能思甜,我们不能因为读博的苦而忽略了因所感、所悟、所得带来的甜。或许,只有“苦”才能“熬”出“我能”,将“博士生”变成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博士”。
网络流行语称“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而我说“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都要走好”。如果说“读博”是“赌博”,那我们也要拿出必胜的信念、向死而生的勇气,将失败的概率降为零。我们也终将从缓慢蠕动的幼虫,幻化为美丽飞舞的彩蝶。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读博”,就当迎难直上,用勇气、执着和智慧推动自己向真理靠近一小步。
2016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