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和致谢
■本书(2003年第一版)获得下列奖项(获奖人:陆俭明、沈阳):
2005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200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第9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9年:第5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普及奖。
■本书部分研究成果来自下列科研项目(主持人:陆俭明、沈阳):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语义学研究”(项目号:96AYY005);
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项目号:99BYY005);
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动词论元结构研究”(项目号:00JAZJD740032);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项目号:01JAZJD740002);
2001年:教育部“十五”博士点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特殊动词和复杂动词的论元结构研究”(项目号:01JB740003);
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焦点敏感算子研究”(项目号:05BYY046);
2006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语句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项目号:06BaWY022);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作格结构、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性质及与被动结构、主动结构的句法语义关联”(项目号:07JJD740057);
2008年:荷兰皇家科学院和中国教育部批准,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项目:“基于汉语方言和跨语言的作格结构、中动结构和动词及物系统研究”(项目号:08CDP035);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汉语复杂动词结构研究”(项目号:10FYY006);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名词短语(DP)的内部构造”(项目号:12JJD740008);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项目号:12&ZD173);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项目:“传情和达意——语言怎样表达意义”(项目号:13JPJ016);
2014年: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海峡两岸(含港澳台)语文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研究”(项目号:ZDI125-20);
2014年:国家“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子课题:“面向网络语言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的理论模型”(项目号:2014CB3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