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为什么要关注视觉健康
第1章 每个人的眼睛都需要呵护
一、眼睛基础知识
我们平常接受的外界信息中约有80%来自于视觉,眼睛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们可以通过它感觉到丰富的色彩、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远近,将自身与外界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看到这异彩纷呈的世界。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眼睛的基本结构(见图1-1、图1-2)。不妨将眼睛比作人体的“相机”: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部分作为“镜头”,负责将光线折射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作为人体相机的“底片”,负责接收并分析折射进的光线,转换为生物信号后,再由眼后的视神经发送给大脑,让大脑知道看到的是什么。
实际上,无论是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老视),还是白内障,抑或是青光眼,都可能造成看不清东西的症状。从角膜到视神经,不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视力状况,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水平。许多常见的视力问题,都是人体相机的“镜头”或者“底片”出现问题而导致的。
图1-1 眼睛结构简图
图1-2 眼睛结构详图
顺带提醒的是,由于多种因素都影响着视力状况,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近视度数和视力高低一一对应起来。同时儿童在学校测视力表、在眼镜店进行的仪器检查,都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儿童的视力状况:前者可能存在着胡乱猜测的干扰,后者会忽略不同个体眼睛的不同状态。因此,如果出现看不清东西的症状,还是尽快找眼科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为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视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远视力和近视力(见图1-3):远视力是指人在看远处时的能力,当一个人近视了,看不清远物,他的远视力可能就存在缺陷;近视力描述的是人在看近距离(比如阅读文字)时的能力,当一个人患上老视(老花眼)了,看不清近物,他的近视力可能就存在缺陷。做出这样的划分,是因为人在看远处和看近处时使用了“镜头”的不同部分:对于正常视力的人,在看近处时,主要利用角膜的折射功能视物,在看远处时,主要通过睫状肌拉动晶状体改变折射程度,从而看清事物。我们通常都只关注“远视力”,忽视近视力问题:比如,有些家长会认为远视力达到5.2的孩子就一定视力特别好、眼睛特别健康,却没发现其纫针(或穿针引线)时始终看不清近处的针线。也有一些人将老视和远视相混淆,相信近视患者在年老之后会自愈,却没想到远视力和近视力会同时遭到损伤、看近看远都不清晰。
图1-3 角膜和水晶体(晶状体)
让我们简单地看一看近视的原理(见图1-4):正常眼睛中,睫状肌可牵引晶状体来改变光线折射的路径,来保证光线始终聚焦在视网膜上。如果眼轴被拉得很长,无论晶状体怎么变化,光线的焦点都始终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不能调节到视网膜上,近视就发生了。
图1-4 近视示意图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近视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两种,这两种近视的原理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
“轴性近视”是由于眼轴被拉长,因而光线的焦点落在了视网膜前方,这种近视是不能自愈的。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人的近视就是这一种情形。“屈光性近视”是因为角膜(即我们通常看到的黑色的“眼珠”)和晶状体的折射率过高,也使得光线的焦点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无法看清东西。
我们通常所说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一种屈光性近视。如果孩子长期近距离用眼睛而不去放松眼睛,负责调节折射率的睫状肌就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过度用力,造成“屈光性近视”。按这样发展下去,人体为了适应近距离的工作,避免睫状肌一直用力,会逐渐拉长眼轴,形成“轴性近视”。
假性近视可以通过适当休息或者进行散瞳来得到缓解,让一些人误以为近视是可以自愈的。儿童的眼睛度数逐渐加深的过程,往往是眼轴逐渐拉长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不可逆转、难以弥补的,切不可忽视轴性近视的长期影响!
由此可见,长期近距离用眼对眼睛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保护眼睛,需要从小开始、从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开始。
由于社会上长期缺乏重视,人们误以为近视的后果仅仅是戴一副眼镜,并不值得特别关注;同时,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近距离用眼更多、患近视的比例更高,社会上竟然将“戴眼镜”和“高学历”联系起来,甚至产生了“猪八戒戴眼镜——冒充大学生”的民间俗语。
殊不知,如果不及时矫正视力并改变用眼习惯,近视的程度会逐渐加深,使得矫正后也不能达到正常的视力水平,最终导致视觉上的残疾——在2006年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有7.58%的盲人是由于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造成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2007)。
不仅如此,随着近视度数加深,眼轴逐渐拉长,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视网膜剥落、黄斑出血和老年性黄斑病变等多种并发症都变得更有可能发生。以上这些并发症,有些是可以治疗的,有些是不能治愈的,都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近视低龄化的趋势逐渐发展,这些并发症也可能提前发作,让近视患者年纪轻轻就遭受视觉疾病的困扰,在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承受挥之不去的阴影。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高度近视患者的子女,小小年纪就同他们的父母一样戴上了厚厚的眼镜,于是大家就形成了一种看法:“近视是遗传造成的。”
首先必须承认,一些生理和遗传因素确实会造成孩子近视:
1.父母是近视者的子女,其是近视的发病率高于父母是正常视力的子女;
2.儿童时期患有某些疾病容易导致高度近视;
3.胎儿期母亲患病可引起出生时先天性高度近视;
4.双生子也容易导致近视(由于双生子在胎儿期营养不足,影响眼球发育,使巩膜组织脆弱,容易扩张,从而形成近视),早产儿、低体重儿也有同样的风险。
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更为可控的用眼习惯。要知道,多数人的近视是由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也就是可以预防的。现阶段,因为不良用眼习惯造成近视的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形:
1.读书、写字时姿势不正确,距离桌面过近;
2.持续用眼时间过长,长期注视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
3.喜欢坐车、坐地铁和走路时看书、玩手机;
4.长期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看书、玩手机;
5.偏食、体质较弱;
6.长期睡眠不足,夜间在被窝里躺着看书、玩手机。
如果读者还没忘记“相机”的比喻,以上这些就比较好理解了。看书姿势不正确,往往会造成用眼距离太近,就像拍照的时候拍特别近的东西一样,镜头会对不上焦,最终让眼睛“调焦”的肌肉绷得特别紧,进而引起眼轴增长;在坐车、坐地铁甚至走路的时候看手机,就像拍照的时候镜头在晃动,需要不停地重新对焦——相机都受不了,更何况人眼呢?注意用眼时间长度、注意饮食和睡眠,更是对“相机”进行保护,避免其受到内部损伤。
不难看出,我们可以通过纠正以上不良习惯,来减弱近视对我们造成的威胁,让近视晚发生、不发生,从而保护我们的视力、保护我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