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五 指节及手掌各区域纹线特点的观察
一、实训目的
熟悉各指节乳突纹线类型;熟悉手掌的外形结构、手掌各区域乳突纹线的一般形态特征和乳突花纹类型;熟悉手掌各区域屈肌褶纹和皱纹的分布特点。
二、实训内容
1.观察并熟悉手掌印的形态结构。
2.观察分析指节纹线所属类型。
3.依据掌纹不同区域纹线的结构特点划分手掌区域。
4.了解手掌各区域纹线的形态结构。
三、实训器材及所需物品
1.放大镜、红铅笔、铅笔、橡皮、直尺、白纸;
2.指节捺印样本、手掌捺印样本。
四、实训方式
学生以班为单位,独立完成实训。
五、实训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实训,也可2-5人自由结成小组合作完成。
2.认真预习实训内容。
3.按时完成实训作业。
六、实训的步骤与方法
1.观察手掌的外形结构(见图1-5-1)。
图1-5-1 手掌结构
通常手掌的外形似呈长方形或方形。外围轮廓分为五个边缘,其中包括:
(1)上边缘。手掌与食、中、环、小四指连接处,多呈波浪形或弧形。
(2)下边缘。手掌与手腕部连接的边缘,呈蝶形状。
(3)外边。手掌小指侧边缘,多向外弯曲呈弧形。
(4)内边。手掌食指与拇指之间边缘,多呈斜直形或微弧形。
(5)内斜边。手掌拇指侧边侧,多呈斜直形。
手掌上面分布有三大肌群,即拇指侧肌群(解剖学称之为大鱼际肌群)、小指侧肌群(小鱼际群)、掌心肌群。三大肌肉群的中心部位凹陷呈倒三角状,捺印出的手印样本常出现“倒三角形”空白。
2.观察手掌的屈肌褶纹。
手掌面粗大明显的沟纹称为屈肌褶纹,大多数人手掌面有三条粗大明显的沟纹,分别称为第一屈肌褶纹、第二屈肌褶纹和第三屈肌褶纹。起源于小指根部外侧边缘,向内流经掌心终止于食指根部或食指中间为第一屈肌褶纹;起源于拇食指间中部,斜行流经掌心,终止于手掌外侧区为第二屈肌褶纹;起源于拇食指间或第二屈肌褶纹下方,斜行流经掌心后又向内弯转,终止于手腕部为第三屈肌褶纹。
(1)屈肌褶纹的数量。大多数人的手掌上有三条屈肌褶纹。有些人第二或第三条屈肌褶纹不明显,仅出现一条或两条屈肌褶纹。也有人在掌心多出一条纵行或横行的沟纹,从而呈四条或五条屈肌褶纹。极少数人的屈肌褶纹布满全手掌,分不出主干支流,呈网状分布。
(2)屈肌褶纹的结构。屈肌褶纹有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多线联合结构等不同形式。这些不同形式不一定表现在一整条屈肌褶纹上,有的仅在某一线段反映出来。
(3)屈肌褶纹的类型。根据屈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可将其分为五个类型。
分散型。三条屈肌褶纹在拇食指间互不相连(见图1-5-2)。
混合型。三条屈肌褶纹在拇食之间两条连接、一条分散(见图1-5-3)。
纵贯型。掌心部位有明显纵行屈肌褶纹(见图1-5-4)。
网状型。手掌屈肌褶纹数目较多,互相交织呈网状(见图1-5-5)。结合型。手掌第一、第二、第三屈肌褶纹在拇食指间联结在一起(见图1-5-6)。
图1-5-2 分散型手掌屈肌褶纹
图1-5-3 混合型手掌屈肌褶纹
图1-5-4 纵贯型手掌屈肌褶纹
图1-5-5 网格型手掌屈肌褶纹
1.确定手掌方向。
手掌有上、下、内、外等方向。上:指尖方向为上;下:手掌腕部为下;内:手掌拇指侧为内;外:手掌小指侧为外。
图1-5-6 结合型手掌屈肌褶纹
2.明确手掌区域的界限。
(1)横界。沿手掌第一屈肌褶纹外侧直线段做一条横贯全手掌的延伸线,此延伸线即为手掌的横界。
(2)纵界。做横界向下的垂直平分线,即为手掌的纵界。
3.划分手掌区域。
手掌的纵、横二界形成“T”字形标界,将手掌划分为指根区(上部)、内侧区(内侧部)和外侧区(外侧部)三个区域,见图1-5-7。
(1)指根区,手掌横界以上的整个区域,可分为指根内区(食指根部)、指根外区(小指根部)和指根中区(中指、环指根部)。
(2)内侧区,也称大鱼际区,指横界以下、纵界以内的区域。
(3)外侧区,也称小鱼际区,指横界以下、纵界以外的区域。
用红色笔把手掌呈“T”字形划线标示,在划分出的各个区域按顺序分别编号,在手掌印下方用钢笔注明和各编号所代表的区域名称。
图1-5-7 手掌区域的划分
1.仔细观察、比较,熟悉指节纹线的特点。
(1)纹线间隙宽,弯折线、断续的点线多,纹线流程较短。
(2)花纹结构简单,多为流程较短的纹线,几乎没有像指头上那样的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混杂型纹。
(3)靠近指关节褶纹的部位常有较平直的纹线出现。
2.划分指节纹线类型。
依据指节纹线的组合形态特征,对指节纹线进行分类。先从第一指节屈肌褶纹开始,逐步向下观察、分析,确定纹线类型,直至第三指节屈肌褶纹。人的手指正常情况下只有拇指为两节指节,其余四指均为三节,要进行纹型分类的是第二指节和第三指节。
依据指节纹线的形态结构,可将其分为平弧型、倾斜型、混合型,见图1-5-8。
3.标明指节纹线类型。
用钢笔在指节样本手印的下方注明指节的纹型。
图1-5-8 手指指节乳突花纹的类型
1.指根区。在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每指根部都有一组凸向掌心的弧形线,且与来自两侧指间的纵行纹线汇成三角(三叉线)形结构,其中中指和环指指根的弧形纹线数量较少(6、7根),而食指和小指的弧形纹线较多(10根以上)。通常食指、中指、环指根部的三角纹线流向外侧,小指根部的三角纹线则流向内侧;中指、环指指根部的弧形线呈横行状态,且跨度小、弧度大;而食指、小指根部弧形线呈倾斜状态,且跨度大、弧度小。
2.内侧区。纹线起源于拇指、食指间或拇指根部,伴随着手掌第三屈肌褶纹斜行向下,流经掌心弯转向内斜边,呈一组凸向掌心的纵向大圆弧,其弧度上小下大,靠近拇指根部呈斜直的状态,纹线密度上区大、下区(近腕部一侧)小,下区的终止线很集中,见图1-5-10。
图1-5-9 指根区纹线流向
图1-5-10 内侧区纹线流向
多数人手掌内侧区的纹线呈纵向大圆弧,少数人的纹线会出现“叶状纹”,即弧形纹线分为左右两组呈凹凸相对的形状。也有极个别的人会出现“斑块一般形态纹”,即在纵行弧形线当中靠近拇指根部一侧出现一组横行纹,这是内侧区所独有的特征。
3.外侧区。来自食指、中指指根的纹线,斜行流经掌心后,纹线的数量很快由少变多,呈“扫帚状”分布,且上侧纹线呈斜直状,下侧纹线弯曲且呈中弧形,见图1-5-11。
图1-5-11 外侧区纹线流向
也有极少数人的纹线出现上下两组弧凹相对的形态,这种纹线称为“叶状纹”。
此外,外侧区、内侧区纹线与腕部凸向掌心的纹线汇合构成腕部三角,其位置多数居于腕部正中,也常出现偏内或偏外的现象。根据腕部三角与第一屈肌褶纹的远近,可分为腕部高位三角、腕部中位三角、腕部低位三角三种类型。
仔细观察熟悉各区域纹线的一般形态与流向,用红色笔将各区域纹线的流向形态和腕部三角分别用相应几条纹线的基本形象描绘出来。描绘的具体要求是:
(1)描绘指根纹线一般形态时,先指出食中环小四指根部的凸向掌心的横行弧线,再指出来自两侧指间的纵行纹线,构成三角后顺三角下行纹线流向追踪描绘,并在纹线末端用画箭头的方法指明流向。
(2)描绘内侧部纹线一般形态时,选用红色笔描绘出拇指根部斜直大弧形纹线,再描绘出靠掌心的大弧形纹线。
(3)描绘外侧区纹线一般形态时,应从食指根部三角下方的纹线起源开始,追踪描绘出呈扫帚形纹线。
仔细观察手掌各区域乳突花纹,正确分析判断出手掌各区域的纹型。
1.指根区纹型
(1)指根弧形纹。呈对称、横置半圆形,多数情况下纹线弧度由内向外(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有时在其外缘附近出现凸向下方的弓形线,在弧形纹的两侧分别与中指根和小指根处的纹线汇成三角。小指根弧形纹呈扇形,两侧纹线的弧度有较明显的变化,即下侧多近似呈斜直状,上侧呈圆弧状;小指根弧只在环指根部汇成三角。指根部的弧形纹出现率很低。见图1-5-12。
图1-5-12 指根弧形纹
(2)指根帐形纹。以指根弧形线为根基,以靠近的指间纵行线为支撑线,由相距较远的指间纵行纹线弯转包绕构成弓形线而组成。指根帐多出现于环指根部。见图1-5-13。
图1-5-13 指根帐形纹
图1-5-14 指间倒箕
图1-5-15 指根斜箕
(3)指间倒箕。由指间纵行纹线弯转返回同一指间的另一侧所构成的箕头指向掌心,箕枝向上开口于指间的箕形纹。常在箕头顶部两侧或箕枝两侧各汇成一个三角。指间倒箕的出现率很高,几乎在每个手掌上都会出现,出现的部位最多为环小指间,其次为中环指间。见图1-5-14。
(4)指根斜箕。是指间倒箕的变形,箕头斜置于指根弧形线之下,箕枝向外上方弯曲开口于外侧指间形成。见图1-5-15。
(5)指根横箕。箕头横置于小指根部或环小指间,箕枝外横开口于手掌外侧边缘形成,整体呈瘦条形,在箕头上方与小指根部的纹线汇成三角。此箕形纹十分罕见。见图1-5-16。
(6)指根区斗形纹。十分罕见,且大多面积很小、结构简单。指根区斗形纹在小指根部或环小指间出现。见图1-5-17。
图1-5-16 指根横箕
图1-5-17 指根区斗型纹
(7)指根区并列双箕。即环、小指间倒箕与环指根弓型纹同时出现的并列花纹。此花纹出现有较为固定的排列,即指间倒箕只能位于指根弓型纹的外侧。
2.内侧区的花纹
(1)弓型纹。多由掌内侧部的弧状线顺势拐弯,弧凸近似直角,流向掌内侧斜边缘而形成,其形态单一、结构简单,难以再分弧形和帐形,出现率不高。见图1-5-18。
图1-5-18 手掌内侧弓型纹
(2)箕型纹。手掌内侧的箕型纹出现率较高,而且形态多样、方向各异,依据其方向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
正纵箕。纹线起源于内侧部的腕部或内斜边,向上流至一定的位置后弯转流回原内侧边缘,形成箕头朝上、箕口朝下的箕型纹。这种箕型纹通常箕身比较瘦长。见图1-5-19。
倒纵箕。纹线起源于拇食指间,靠拇指一侧,向下流至一定位置后转弯流回原边缘,形成箕头朝下、箕口朝上的箕型纹。见图1-5-20。
弯口箕。纹线起源于掌内侧边缘,流向掌心后向拇指根部弯曲呈弓形后流回原方向,形成箕头斜向拇指侧、箕口弯转流向内斜边缘的弯口箕。这种箕型纹的出现率较高,通常花纹面积较大,呈方形或圆形,大多在箕头上方出现阶梯状纹线并在拇食指间出现方向相反、面积较小的“对顶小箕”,见图1-5-21。
图1-5-19 内侧正纵箕
图1-5-20 内侧倒纵箕
横方箕。纹线起源于掌心斜边缘,横直朝掌内方向流动,然后弯转成方形,箕头流回原方向,又呈方形收口至内斜边缘,形成箕头朝外、箕口朝内、外形方圆的横方箕。在箕头上方也常出现阶梯状纹线与“对顶小箕”。见图1-5-22。
(3)斗型纹。手掌内侧也能出现斗型纹,但出现率较低,而且大多呈方形,常见的有环形斗、螺形斗和双箕斗。
图1-5-21 弯口箕
图1-5-22 横方箕
环形斗。花纹内部呈方形,中心由方形的环形线组成,外围由形似弯口箕的箕形线包绕。在箕头和箕口部位都有三角形成。在花纹的上方出现阶梯状纹线与“对顶小箕”。见图1-5-23。
螺形斗。花纹中心有向左或向右的旋转的方形螺形线,外围有形似弯口箕的方头箕形线组成,箕头上方常出现阶梯状纹线与“对顶小箕”。见图1-5-24。
图1-5-23 内侧环形斗
图1-5-24 内侧螺形斗
双箕斗。花纹中心由曲形线或两个方向相反的箕形线构成。由曲形线构成时花纹面积较小,由两个相反的箕形线构成时,花纹面积较大。在花纹上方也出现阶梯状纹线与“对顶小箕”。见图1-5-25。
3.外侧区纹型
(1)弓型纹。手掌外侧的弓型纹较内侧的弓型纹复杂,可分为弧形纹和帐形纹,而且帐形纹可以根据方向的不同划分为外横帐和倒纵帐。
弧形纹。来自食指根部附近斜下行纹线,经掌心流至掌外侧区中下部时,向内下方弯转成弓形线,终止于腕部中部,形成弧凸朝向掌外侧的弧形纹,花纹面积较大,其弧凸顶部常与上下两侧的斜行线汇成三角。该花纹出现率较低。见图1-5-26。
图1-5-25 内侧双箕斗
图1-5-26 手掌外侧弧形纹
外横帐。来自食指根部附近的斜下行纹线经掌心流至外侧中下部,向内下方急转终止于腕部中部,形成弓形为外围纹线,以掌心纵行纹线为根基线,以来自掌心或腕部在根基中区向外折转横流的纹线为支撑线构成,帐顶朝向外侧。见图1-5-27。
图1-5-27 外横帐
倒纵帐。起源于食指根部的由掌心纵行纹线在外侧下部向外上方急转,终止于外边缘中下部的纹线为外围纹线,以外侧斜下行纹线为根基,由中心弓形线外侧的掌心纵行纹线在根基中区向下折转的纹线为支撑线构成,帐顶朝向腕部,见图1-5-28。
图1-5-28 倒纵帐
(2)箕型纹。手掌外侧的箕型纹出现率较高,形态方向各异,结构复杂,有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和并列的。
外斜箕。起源于食指根部的纹线,经掌心斜行向下,流至外侧区后转弯流回原方向,形成汤匙状的箕头朝外的斜行箕。有的箕头靠上、有的箕头靠下,而且箕头的大小亦有差别,见图1-5-29。
图1-5-29 外斜箕
内斜箕。起源于食指根部的纹线,经掌心斜行向下,流至外侧区折转向内,弯曲呈弓形后返回向外,再折回掌心方向,形成箕头朝内、箕枝弯转,箕口朝向食指根方向的内斜箕,形似正置的汤匙,故名“汤匙箕”,见图1-5-30。
正纵箕。纹线自腕部朝上流至外侧后弯曲转回原方向,流至腕部边缘,形成箕头朝上、箕口朝下的正纵箕,见图1-5-31。
倒纵箕。起源于食指根部的纹线,经掌心斜行流至外侧区后向下行,而后向上弯曲流回原方向,形成箕头朝下的倒纵箕。纹线数量较多,花纹面积较大,所以也称之为“大头箕”,见图1-5-32。
内横箕。纹线由手掌外侧区边缘向内流动,而后转弯流回外侧边缘,形成箕头朝内、箕口朝外的内横箕。多在箕头上方形成三角,见图1-5-33。
图1-5-30 内斜箕
图1-5-31 正纵箕
图1-5-32 倒纵箕
图1-5-33 内横箕
外横箕。纹线起源于腕部,横流向外,至外侧边缘弯转返回原方向,形成箕头朝外箕口朝向腕部的外横箕,见图1-5-34。
(3)斗型纹
手掌外侧区的斗型纹大部分面积较大、外形扁圆、位置靠下,按其花纹中心纹线的形态分为环形斗、螺形斗和双箕斗,见图1-5-35。
图1-5-34 外横箕
图1-5-35 手掌外侧斗型纹
环形斗。花纹中心由环形线组成,外围由掌心下行的纹线从两侧包绕形成,或者从一侧绕环形线弯转返回原方向形成环形斗。
螺形斗。花纹中心由左旋或右旋的螺形线组成,外围纹线与环形斗基本相同。整个花纹的面积有大有小,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之分。
双箕斗。花纹中心由曲形线或两个方向相反的箕形线绞绕而成,通常面积较大,外围亦由掌心下行的纹线包绕。
(4)外侧区的并列花纹
手掌外侧区的并列花纹出现率较低,主要是由流向不同的箕纹并列组成,可分为同向并列双箕、异向并列双箕、并列斜箕和横斜并列双箕等。
同向并列双箕。由两个箕头、箕口朝向一致的横箕并列形成,有同向并列内横箕和同向并列外横箕之分。
异向并列双箕。由两个箕头、箕口朝向相反的横箕并列形成,即一个内横箕一个外横箕并列,箕头朝内的总是处于上方。
并列斜箕。两个箕均处于斜行状态,箕口均朝向掌心,但是箕头的斜向有别。下层箕头斜向外下方,箕枝较短,面积较小,上层箕头向内下方弯转包绕下层箕头。
横斜并列箕。两个箕形纹,上层箕多为内横箕,下层箕多为外斜箕,两箕并列,而且和单独出现时形态一致。
4.手腕部
来自手掌内侧和外侧的纹线与来自手腕部的纹线在靠近手腕部汇合,构成三角形结构,称为腕部三角。
仔细观察手掌捺印样本中的手掌各区域花纹类型,熟悉并加以识别,对手掌各区域出现的纹型分析识别后标注在花纹的下方。
七、实训注意事项
1.手印捺印样本要清晰、完整,便于观察;
2.为了达到熟练掌握识别的方法,观察的手印捺印卡片要有一定的数量;
3.学生之间要交换指纹卡片,相互印证观察效果。
八、实训作业
1.完成标示手掌三个区域,描绘出各区域乳突纹线一般形态,总结各区域的纹型特点的捺印作业一份;
2.完成标示手掌屈肌褶纹类型的捺印作业一份;
3.完成十指平面捺印样本及教师提供的实训材料的指节类型的分析作业;
4.完成标示手掌各区域乳突花纹类型的捺印样本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