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除了原始的劳动歌谣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学作品,那就是流传在原始人类口头上的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们今天看起来,虽然荒诞无稽,十分幼稚可笑,但在原始时期,却曾广泛流传,并被信以为真。后代就称这一类作品为“原始神话”或“古代神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关于什么是神话以及神话的性质,曾做过这样的说明:“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又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学习马克思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重要认识:首先,所谓神话,乃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所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神话的内容即神话中的那些所谓神灵怪异,虽然荒诞不经,但实质上不过是原始人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其次,神话的产生是有它的历史时代性的,神话产生在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当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科学知识逐步发达以后,也就是当人类实际上能够支配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时候,产生神话的时代也就过去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另外,马克思在后一段话中说,神话是一种幻想,但这种幻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神话的内容所反映的仍是自然界和当时社会,只是这种反映不属于直接的、科学的反映,而是在原始人极其幼稚的观念支配下,通过幻想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出来的。马克思还特别指出,它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这里的意思是,所谓神话,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些十分生动、美丽的故事,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但对当时的原始人类来说,神话却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而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所作的自以为真实可信的描述和解释。马克思上述的这样一些说明,对于我们了解原始神话的产生和性质无疑都是很重要的。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时期。产生在这一时期的神话故事,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关于自然神的故事;(二)关于英雄神的故事;(三)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
首先,我们讲关于自然神故事的产生和它们的意义。我们知道,人类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是极为低下的,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极为简单,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所谓蒙昧或半蒙昧状态。他们对森罗万象的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感到十分神奇莫测,没有足够的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往往萦回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人类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天为什么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雷鸣电闪;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都没有能力做出科学的回答,于是就凭借某些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以至认为一切自然物也像人一样,是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的,这就在原始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各种自然神的观念。原始人认为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伯,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电有电母等等,以及一切山川动植物都有神,这些神有的凶恶,有的善良。它们或者肆虐,给人类造成灾害;或者对人们友善,是人们生活的依靠。总之,我们可以从这些自然神身上,看到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认识和虚妄的想象,但从性质上讲,它们也表露着原始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秘密的某种探索。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中,就有关于风神飞廉、雨师屏翳、水神共工、旱神女魃和火神祝融等等的传说故事①,它们多被描绘成一些奇形怪状、性情暴戾的凶神恶煞,往往给人们带来各种灾害。显然,这是原始人类对于疾风、暴雨、洪水、荒旱、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原因的解释。而这些神灵本身,不过是原始人通过幻想将各种各样“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①飞廉,又称风伯。王逸《楚辞章句》:“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云:“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雨师屏翳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雨师妾在其北。”郭璞注:“雨师为屏翳也。”《楚辞·天问》:“号起雨,何以兴之?”按翳,即屏翳。水神共工,《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荡洪水,以薄空桑。”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旱魃,《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飞,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祝融,《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墨子·非攻下》:“天命融(祝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
在古代神话中,除了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出现了关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和它们的故事以外,还有许多英雄神的故事。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虚妄反映。原始时代,人们受到强大自然力的严重威胁,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又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它、制服它。于是就又产生了另一种幻想。他们幻想能够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率领他们或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成为他们的保护者或朋友。这样,他们便又在某些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英雄神和他们的故事。这些英雄神的故事,一方面表达了原始人对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往往也是人类自己某些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概括与集中。这是因为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和生产技能,因而产生了一定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便不自觉地依照人的样子,特别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有出众智慧和本领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塑造出具有大无畏精神和无比神通的英雄神的形象。在这些英雄神身上和关于他们的故事中,往往可以看到某些古代历史的影子。例如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中,有曾经治平洪水的大禹,有上射九日(实际表示战胜炎旱)、下除兽害的后羿,有发明药草和教民稼穑的神农,有率领人民战胜南方凶神蚩尤并有多种发明的黄帝。他们在神话中都是具有超人本领和神性的,但从历史上看多属于原始时代某些部族的领袖人物或发明家,不过在传说中把他们的本领夸大化和神明化了。在古代神话中,这种英雄神的故事占多数,这说明神话的产生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的恐惧,而是出于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的要求和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对自己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歌颂。
另外,在古代神话中还经常有许多关于所谓异人异物的故事。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诸如羽民国、讙头国和长臂国、奇肱国等故事。据说羽民国的人生有翅膀,能够像天上的鸟一样自由飞翔;讙头国的人生得人面,鸟喙,有羽翼,以捕鱼为生;长臂国的人手臂很长,而又灵巧,很会捕鱼;奇肱国的人会造一种飞车,能够驾风远行,免去奔走的劳苦。[3]这些异人异物的故事,这种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他们看到海鸟捕鱼,可以自由灵巧地在海面上飞来飞去,并有尖尖的嘴巴把鱼很容易地啄起来,因而生有羡慕之心。广阔的地域,路行的困难,也刺激他们产生了关于“飞车”的幻想。人类的智力和思维水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是不约而同的,西方神话中有所谓关于“飞毯”和“快靴”等等的神话传说,实际上跟我国关于“飞车”的想象,性质是类似的,都反映了原始人企图突破种种限制,增加走路速度,缩短走路时间的迫切要求。由此可见,神话中的所谓异人异物的故事,无非是原始人通过对某些自然物的观察,在突破自然障碍、谋求生存条件的渴望下而创造出来的。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改造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幻想和想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忽视古代这一类神话故事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神话。中国古代神话也是非常丰富、瑰丽多彩的,而且多数神话都含有十分高贵的理想和积极的意义。我国古代的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天问》和其他一些古籍中。我们知道,神话是在人类远古时代产生的,但那时没有文字,不可能得到记载,待人类有了文字以后,产生原始神话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只是凭着某些故事在后世的流传,而片断地被记载下来,而相对说来,时间已经很晚了。就以前面我们所举的那些古籍来说,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著作,而且并非是记载神话的专书,它们有的是哲学著作、历史著作、诗歌作品,只不过是出于某种缘由,而征引到当时尚在流传着的某些神话而已。因而这些书中所记载的神话,往往只是一些片段,有的还经过后人的增删改动,甚至打上封建时代人们思想的某些烙印,已不完全是古代神话的原始形态。这是我们研究古代神话所应注意的问题。虽然如此,通过众多古籍的记载,我国古代神话还是保留下来不少,有些神话也基本上保留了原始形态。例如上述的《山海经》,就是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而且也是更多地保留着古代神话原始面貌的一部书。由于这部书是研究神话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山海经》共十八卷,三万一千多字。旧传为夏禹、伯益所作,当然是不可信的。据后人考证,此书非一人一时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这部书古代曾被说成是地理书、刑法书或小说,因书中每记一神或一个地方,往往要说明祭神之物,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全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大类,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物产、宗教和神话等多方面的内容,据有人统计,书中所记神灵和神灵故事有四百多个,人形神与非人形神约为一与四之比。我国许多颇近于原始形态的神话,就是由它记载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因此,在神话的研究上,它有较高的价值。
下面我们就对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神话作些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这个故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4]
共工,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水神,《淮南子·本经训》中,曾说“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可知在神话中他是一个兴风作浪的水神。“颛顼”,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作“祝融”。[5]祝融,是神话传说中的火神。作“祝融”应该更符合原来故事的面貌。因为在自然界中,水、火不能相容,所以在幻想中,水神与火神碰到一起就要大战,争个高下。
这个故事是古代人民对于天、地的上覆下载和日月星辰的西行,以及中国的地势和江河百川的东流所作的解释。按照这个故事的说法,天所以不坠,地所以不沉,是因为有天柱的支撑和绳索的维系;日月往西运行,江河向东流泻,是由于两个神灵的斗争,使天地倾斜造成的。这样的解释,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但它表现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探索,表现了他们极大的想象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极不科学的解释中,实际也包含着原始人的某些生活经验。原始人通过劳动实践和观察,了解到柱子和绳索可以起到支撑和悬挂的作用,了解到一切物体都有沿着倾斜面向下滑动的性质等等,没有这样一些经验和观察,也就想象不出这样一些解释。同时这个故事还认为,嫉妒和愤怒相争等行为会对客观事物起极大破坏作用,这也曲折地表现了原始人的某些社会认识和社会感受。由此可见,有一些企图说明自然、解释自然的神话故事,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真实、不科学的,但从某些枝节、某些部分上看,它们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社会)经过某些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原始人的生活经验,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果实,闪烁着人类幼年时期某些智慧的光芒。
女娲补天
这个故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补天,是一个十分奇伟瑰丽的神话故事,它描写了英雄女神——女娲上补苍天,下治洪水、兽害,热情地拯救人类的故事。女娲在中国古神话中,不仅是一位曾经拯救过人类的女神,而且据另外一些书中的记述,她还是造人的女神,是人类的始祖。如《风俗通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6]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是各民族都有的,而且也都有相似的地方。如在古希腊传说中,人是天神普罗米修斯照着自己的样子用黄土捏成的;在北欧神话里,人是天神奥定用木片雕削成的;等等。不同的是,中国这则神话中,除说女娲抟土造人外,还说“引绳”造人,还说这种“引绳于泥中”而成的人,仿佛是些粗制品,所以成了贫贱凡庸者。显然,这不是原始人应有的原始思想,这说明在一些神话中,在后世流传、记录时,已渗入了阶级社会的意识,表现了被后世统治阶级篡改的痕迹。这是我们研究古代神话应加以鉴别、剔除的。
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大概是接续在女娲造人以后的一个情节。这个故事的产生,大约是因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一次大灾变。其时,天崩地陷,水火成灾,猛兽从山林中外逃,到处食人,险恶的环境几乎到了使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次大的灾难是怎样产生的,一定还有有关的神话,但有没有留下来,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者远古时期曾经发生过类似山河改道或地震等巨大灾难。总之,人类曾面临着一场无法抗拒的浩劫。但这时伟大的女神、人类的母亲——女娲出现了。她智慧、勇敢、慈祥,承担了炼石补天、杀猛兽、填洪水、消灾除害的艰巨任务,而最后终于把人类从濒于灭亡的境地拯救了出来,创造了使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条件。这个神话无疑反映的是往古人类与大自然的一次大斗争,而且是一次胜利的记录。前面已经说过,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的产物,是他们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曲折的反映,是他们征服自然的愿望的体现。而这个“补天”故事是如此的美丽而有气魄。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强大的自然力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但在这个故事中,却表现出原始人不屈而乐观的精神。在他们看来,天破可补,地陷可支,水可填,火可灭,一切猛禽怪兽都可以擒除。在英雄女神女娲的身上,分明概括着人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夸父逐日
这个故事,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7]
这个神话塑造了一个英雄夸父的形象,非常生动、感人。故事说英雄夸父,追逐太阳,竟敢与日竞走。夸父为何逐日,故事中没有记述[8],但古代原始人的神话,都是表达生活中的实际愿望的,只是由于未记载完全,不得而知。但我们推想,原始人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例如取火、用火便十分不易,因而漫长而寒冷的黑夜就是一种威胁。照原始人看来,太阳神如果忠于职守的话,就应永驻天空,为人类照明送暖,而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来去匆匆,正是故意刁难人类。或者就为如此而幻想出这样一个逐日的故事。
故事中写夸父,在接近成功的时候,由于干渴,体力不支而失败、牺牲了。但我们的原始人,却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写出了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故事写夸父在牺牲之后,还“弃其杖,化为邓(挑)林”,把他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可以供后人纳凉、食果。他未能成功的原因是炎热、劳累和干渴,因此,他临死时的心愿就是为“逐日”的后继者留有一个纳凉歇息之所,以及可以润喉、解渴的果物。这种至死不忘为后人造福的精神,以自我牺牲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伟大斗争精神的反映。
这个神话在描述夸父这个英雄形象时,无疑是十分夸张的,如说他接近太阳时,被灼烤得十分干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即说他一口气把黄河、渭水两条巨川大河都饮干了。这样一种形容,充分表现了夸父与日“逐走”的劳苦和必然挥汗如雨的巨大体力消耗。同时,用吞河饮渭的神奇描写,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愧能够敢于和日逐走的巨人的形象。故事最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想象,更把英雄夸父至死不忘后人的高贵品德和心灵之美表现了出来。
精卫填海
这个故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十分神奇、美丽动人的。它大约产生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原始部落。这则神话通过少女变鸟,誓向大海复仇的悲壮故事,反映了远古人民在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英勇不屈的坚毅精神。
据《述异记》记载:“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9]所谓“誓鸟”,是说它对危害自己生命的自然力发誓报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冤禽”,是说它牺牲在盲目自然力下,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别名表现了古人对精卫精神的赞扬和对威胁他们生存的盲目自然力的仇恨,以及他们誓死要与自然进行斗争的决心。
故事写精卫“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十分美丽可爱,她本是炎帝的少女,因到东海去玩,不幸被淹死。但她却死不甘休,就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要把大海填平。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都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人死化鸟,这是幻想,一只小鸟要去填平一望无际的海洋,也显得过于幼稚和不自量力,但她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是一种教育后人,永远鼓舞人心的力量。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深为这一故事所感动,在其《读山海经》一诗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表现出无限悲壮赞颂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到这一故事的影响。
后羿射日
这个故事,见于《淮南子·本经训》。
后羿射太阳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是非常有名的。《山海经·海内经》也记载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屈原《天问》中也有“羿焉日”的话。另外,还有关于后羿的许多其他记载,如他还是著名的“嫦娥奔月”①神话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可知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后羿的故事是比较丰富和流传颇广的。
后羿射日,是一个歌颂征服自然、颂扬为民除害的英雄神——后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产生,大概是因远古时代曾发生过一次以至数次的大旱灾,由于当时原始人幼稚的观念,他们把干旱的原因归为太阳太多,所谓“十日并出”,以致造成严重的灼热、干旱,禾焦草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他们认为只要射下多余的太阳,就可以免除干旱的灾难。这是原始人对于旱灾原因的幼稚的解释。其实,在古代神话中太阳也是神灵,据《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说,在极远的东海中有个地方名汤谷,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水中有一棵大树,叫扶桑,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树枝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树枝上。另据同书《大荒东经》记载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是说住在大扶桑树上的太阳,每日轮流从东方启程到西方去,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太阳才出去。它们都喜欢骑在神乌的背上飞行。从这两段记述来看,在中国古神话中,天上的太阳确乎一共有十个,它们住在东方的一株大神木上,每天有一个到大地上空值班,轮流为人类照明、送暖。管理它们的神叫羲和,由于“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尚书·胤征序》),导致“十日并出”,造成大旱灾,使人类难以存活。人们出于制服旱灾的愿望,于是就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箭手后羿,射去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从此以后,人类才减轻了旱灾的威胁。同时后羿又射杀了许多毒蛇猛兽,使大家能够安心地生活和生产,在大地上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类遭遇到的旱、风、虫、兽等自然灾害,同时又以后羿这一英雄神的出现,一举除去诸害,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从这则故事来看,它既热情地歌颂了英雄后羿,也赞扬了劳动工具和战斗武器“弓箭”。
恩格斯说,人类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明开始”,“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于新的发明创造的赞美。
鲧禹治水
这个故事,见于《山海经·海内经》。
这个故事反映了上古人民与洪水斗争的事迹。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他为了治平洪水,解救人民,而触犯了上帝的权威,以至于被杀害。这与希腊神话中不顾自己惨遭迫害而从天庭窃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具有同样的感人力量和光辉。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故事写鲧虽惨遭迫害致死,但他仍没有屈服,“鲧复(腹)生禹”,他的儿子禹终能继父之志,战胜洪水,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斗争中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战斗精神。鲧、禹父子两代治理洪水,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这段记载实在过于简单,还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例如据其他一些古书记载:“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按宝刀名),化为黄龙。”(《开筮》)[10]“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国语·晋语》)意谓鲧被害后并没有死,说他化作黄龙或其他动物,潜沉于羽山下的深渊,想必还有一些曲折的故事。特别是关于禹,古书中还有不少残留的记载,如说他治水时非常艰难困苦,也非常智慧。为了排泄洪水,他曾开凿龙门,疏通九河,使洪水顺利东流入海[11];说他为治理洪水,到处奔波,三十岁尚未娶妻,路经涂山时,娶涂山女为妻,四天后就又离家去治水,一直在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12];等等。当然,在禹的身上,人们也赋予他许多神性,如说他曾经变化为熊来开山,能够命令龙来帮他治水,具有无比的神通[13],然而,他却具有人的美德、智慧和性格。在传说中,禹是最受人歌颂的英雄。荀子《成相篇》说:“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禹敷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在原始人类社会里,真能辟除民害的,才能成为英雄神。女娲、后羿和大禹这些英雄神的故事,都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他们的身上,无疑都集中着原始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时所积累下的经验,概括了人类的美德和理想。这是它们所由产生的现实基础,也是对人们具有无比鼓舞力量的所在。
以上我们比较重点地介绍了中国六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很多神话在今天看来也是极有意义的。例如,在有些古书中还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聚在一起,不分上下,形状像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开始剖分开来,轻而清的物质就上升成为天,重而浊的物质便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九次,他的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日增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深,盘古的身量也极长了。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见《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14]另外,有一些书中还有关于盘古化生万物的故事,说是天地开辟时诞生的盘古,临到他将死的时候,周身发生了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为雷霆,左眼变为太阳,右眼变为月亮,头与四肢变为五岳,血液变为江河等等(见《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又《述异记》中也有类似记载)。[15]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是十分神奇的,但如加以分析则可以看出,它实际表现了原始人某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即在他们初步的观察中,对客观世界产生一种简单的进化观念,那就是认为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变化来的。例如它把天和地看成是由一种原始气体演化来的。盘古氏虽被幻想成一个开天辟地的英雄,但他本身也是由原始之气孕育而成的,而死后又复变化为物质世界。因此这个故事虽然神奇,但它包含着人类认识史上的某种合理性的因素。
以上我们介绍的主要是关于自然界和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神话。另外,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有少数反映社会斗争的神话,例如《黄帝擒蚩尤》的故事就是著名的一个:
这则故事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但从整个故事来看,这还只是一个片断。另外一些书中还作了这样的记述:“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述异记》)又有的书中记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蚩尤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晋虞喜《志林》)[16],这样黄帝才战胜了蚩尤所作的大雾,斩杀了蚩尤,取得了胜利。相传蚩尤是我国古代南方的部族——黎族的首领,那时黎族人很多,号称“九黎”。上面征引的传说中,说“蚩尤兄弟七十二人”,又另一说是“蚩尤兄弟八十一人”[17],这些说法可能指的是黎族之间兄弟氏族联盟,蚩尤正是这一氏族联盟的领袖。又据古书记载,黎族是“三苗”的祖先,居住在江、淮一带,可见他们属于我国古代南方的一个部族。黄帝与蚩尤争战的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氏族社会部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反映。又根据故事的内容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又说作战的地方在冀州涿鹿,古涿鹿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可知这场争斗是由于南方的部族侵扰到北方中原地区而引起的。传说中的蚩尤,被描写成一个“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凶神恶煞,会使风弄雨,作种种妖法,而黄帝也有无比的神通,因而把这场战争描写得十分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想象。
另外,《山海经·海外西经》还记载有一个“刑天舞干戚”的故事,也是比较有名的:“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就是断首者的意思,因为被断了首,所以称他作“刑天”。刑天敢于反抗最高统治者——天帝,虽然失败了,被天帝砍了头,但是这位叛逆者、无名英雄却死而不屈,葬后复又站立起来,挥舞着盾和斧以示反抗,进行复仇,丝毫没有失败者的悲哀。晋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中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对这位英雄的叛逆精神作了热情赞颂。
从古籍中所保存的许多片断的神话传说看来,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丰富的,而且是充满奇情异彩的,只可惜很少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除了由于年代久远而逐渐失传,由于古代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对于流传着的一些神话不予重视,同时,他们还常常出于反对神怪的动机,企图对神话作出所谓合乎常理的解释,或者把神话历史化。这样,实际是歪曲了神话,使神话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更多地失传了。下面我们可以举出几条材料,说明古代神话在儒家的解释下,是如何弄得面目全非的。
通过这三条材料,正可以使我们看到古代神话在儒家的这种怀疑和任意的解释下,是如何地变得面目全非了。所谓“黄帝三百年”“黄帝四面”“夔一足”,正是神话中的神异色彩,儒家是“不语怪力乱神”的,他们觉得神话内容不合乎常情、常理,于是便加以歪曲解释,这样一来,神话也就不成其为神话了。又如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写《史记》的时候,是接触到许多古代神话传说的,但他在写《五帝本纪》等古代史的时候,就往往把许多神话加以历史化。中国古代没有神话专书,流传下来的神话又遭到轻视和任意解释,以致改变了原来的面貌,这实在是深可惋惜的。
第三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作为原始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是如何不屈不挠地与强大的自然力进行英勇的斗争的,是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憧憬的。这种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憧憬,及由此而产生的幻想,对于他们那一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后世的人们,都成为一种推动和鼓舞力量。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页。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幼年时期的状况,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不仅如此,神话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克思认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还认为希腊神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艺术的“不可企及的规范”(《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我国,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流传下来的神话多半是简短不全的,但仅就保留下来的一些著名神话来看,它们都具有一种极其高贵的理想和吸引人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并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
我国神话对后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前所说,神话是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表现了原始人类不怕牺牲、不畏强暴、为了生存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了原始人类要求认识自然、改变自然、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积极态度。总之,表现了他们在反抗中求生存,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显然,神话中的这种内容,以及它的幻想形式,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初源头,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神话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表现悲剧美和崇高美方面,对后世艺术起了示范和奠基的作用。如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神话都是带有浓厚的悲剧性的。也就是说,在那些表现人与强大自然力相冲突、相搏斗的故事中,那些体现着人类善良品德,表现着人类意志和愿望的英雄人物或英雄神,经常是悲剧性的形象。他们或者在为创造美好的世界中而牺牲,或者在与强大的自然力作斗争中而死亡,或者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所吞没,或者遭到某些邪恶势力的残害等等。这些故事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1859年《致斐·拉萨尔》)。它一方面写出了自然力的强大与恐怖,写出了人的悲惨牺牲;但又借助于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写出了人们在改造自然中悲壮的自我献身精神,以及最终会取得胜利的无穷力量和信心,从而显示出人类本身的伟大和崇高。也就是说,它们表现了美学中通常所说的悲剧美和崇高美。例如我们上述讲过的鲧禹治水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精卫填海的故事,以及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无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悲剧精神和崇高精神。我们知道,任何悲剧的原因都是由于对立面一方的强大或暂时强大,以及它的残酷性造成的,但任何真正的艺术中的悲剧又绝不只是向我们展示黑暗、苦难、恐怖和死亡,而是要通过“悲”反射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从而歌颂光明,鞭挞黑暗,扫除污秽,预见未来,这才是悲剧美的灵魂。而我国古代神话中那些展示悲剧性冲突的故事,恰恰表现了这种真正的悲剧美学价值,它描写了苦难、毁灭和死亡,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恐惧、消极和悲观,而恰恰相反,它展示给我们的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是通过死亡来换取光明未来的极为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我国文学史上,悲剧艺术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古代这些带有悲剧性的神话作品,正在这一美学领域有着重大影响,为我国后世悲剧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的说来,神话作品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作品有着积极影响:一是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二是神话中的高贵的美学理想,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都对培养后世作家的美学素质、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以及他们的艺术构思有着积极影响。例如在诗歌方面,我国伟大和著名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创作,便无不从神话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小说、戏曲方面,魏晋的志怪小说,唐宋的传奇,以及宋元以后的许多小说、戏曲作品,不仅接受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吸取了其中的某些素材。关于神话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对后世文化、文学的影响,鲁迅曾作了这样的分析和介绍:“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对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鲁迅全集》第八卷《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实际上,最早在泛神论思想影响下产生的那些能言会语的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流传演变到后世,就成了童话和寓言。由此可知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化、文学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就是到现代,神话对于革命文学的创作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