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教师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是育人职业,关系着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大计,而作为从业者的教师,其心理素质是搞好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靠保证。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会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教师角色要求的心理素质又有哪些呢?

一、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

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性格品质的优劣;二是认知潜能的大小;三是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四是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在内体现为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在外显示个体行为表现的优劣。

二、教师角色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教书育人者,不仅要具备厚实广博的知识,还应该具备角色所要求的心理素质。

(一)积极情感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重要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即“师魂”。教师的教总是植根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尽心竭力地教学生,才能科学地教学生。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师爱是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但这种爱“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于雨丝”,是产生“亲师信道”教学效应的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真要纯,不能假;要公正,不能偏;要宽严适度,不能溺;要情理交融,不能感情用事。要教学生会爱,使学生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的同时能自爱爱人,并能升华为“奉献之爱”。

【拓展阅读】

麦克劳德杀了校长家的宠物狗

在英国的亚皮凡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这两幅画的作者是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麦克劳德从小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喜欢寻根究底,不找出答案誓不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他没想到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犬。对这事,校长十分恼火,感到如果不严加惩罚,麦克劳德以后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经过反复思考,校长做出处罚决定: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知道惹下大祸的麦克劳德决心改过自新,于是他按照校长要求,认真仔细画了两幅图,大度的校长看后很满意,不但对杀狗之事既往不咎,还大大夸奖了麦克劳德一番。

后来,麦克劳德成为一名解剖学家,还与班廷医生一道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无法治疗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二)职业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注意,并向往之。教师拥有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愿望和兴趣,是积极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能够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兴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的中心兴趣,表现为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

二是广阔持久的爱好。爱好广泛的教师不仅在授课时能旁征博引,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健康广泛的爱好,尤其是那些陶冶情操的爱好也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在求知方面,教师的兴趣不能仅限于所任教学科,还应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自然科学教师应懂文史哲知识,文史哲教师也要懂自然科学知识,努力文理兼修,追求精深广博。这样教师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偏科,综合发展。

三是乐于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积极从事自己感兴趣活动的同时,还应主动关心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在场”,与学生一起活动体验,有助于了解学生,调整工作思路,发现新的教育方法。

(三)意志素质

意志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意志的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具体体现为形成创造性设想、准确性判断、果断性决策、周密性计划、灵活性方案、有效性措施、坚定性行为等方面的能力。它反映在有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意志素质,指教师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或目的而迸发出的心理动力和耐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也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耐心、坚忍的意志素质。既要有忠诚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毅力,也要有面对难题加以解决的勇气、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四)自制能力

教师应当学会沉着自制、善于支配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抑制无益的激情和激动,不断提高自制力水平。英国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政策规定,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者要通过一个新的“人格测试”,其中就包含“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交往时所需的‘情感自控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过错,有时甚至对教师会有过激的言辞和顶撞行为,如果教师的自控力弱,就可能情绪失衡,出现出言不逊、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此外,教师在家庭、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不良刺激,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但要在工作之前学会调整转换,不能将消极情绪带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更不能直接将坏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是一种自制能力,是一种职业修养和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技巧与艺术的尺度。一般来说,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自制能力较强;青年教师,特别是入职不久的教师,因年龄特点和工作经验积累有限,往往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身自制力。

(五)健全人格

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教师的人格是完成各种教育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人格特征不但影响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一般来说,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以下主要人格特征。

一是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人格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对教师角色来说,良好的性格应当包括爱与责任、公正无私、谦虚诚实、热情开朗、独立善断、自律自制等。教育过程自始至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要以自身良好的性格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那么,自身就要身体力行、率先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勇于自我批评,那么,自己做错事,就要敢于面对学生,坦然检讨。

二是成熟的自我意识。“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成熟个体,应当能够客观、全面、辩证地自我认知,应当具有自信、乐观等积极自我体验,应当沉着冷静、理智包容。

三是富于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教师角色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和处理、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还要传导至教学终端对象,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创新观等,有意识打破阻碍创新的心理因素,如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功能固着、权威盲从、害怕失败等,重视终身学习、敢于尝试、主动探究、善于思考、实干乐干,同时还应注意培育展示创新特质,如容易集中精力、巧用时间、敢为人先、坚韧有毅力、善于合作等。

(六)职业能力

能力,是个体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职业能力则是人们从事其职业多种能力的综合。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确保完成教育教学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观察学生个人,也要观察集体;既要观察学生的优点,也要观察学生的特点;既要观察学生生理上的发展,也要观察其心理上的变化;既要观察学生的过去,也要观察他们的现在。所以教师应当具有细致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

2.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借助语言、文字等表达教育教学内容和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内容,运用富有吸引力的生动语言讲授知识,语言流畅,发音清晰,语词意义明确,语调抑扬顿挫,并能恰如其分运用比喻与隐喻,增强语言效果。

3.高超的组织能力

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表现在制订班级教育与个体教育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组织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课外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也表现在对学生集体的组织上,以及组织和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上。

4.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它具有偶发性、针对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此外,教师的职业能力还包括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进行科学管理的能力、进行客观自我评定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等。

三、如何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

(一)加强理论学习

学生喜欢学识渊博的教师。面对“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学生,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形成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职后不断学习充实。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积累宽博而扎实的知识结构,不仅对所教学科有较深理解和确切把握,而且应当熟悉相邻学科,特别应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加强学习,跟知识对话,还可以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的品性和素质。良好的个性对教师来说常常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学会积极认知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在先天倾向中有消极的、非理性思维的取向,同时也具有同消极的、非理性思维取向进行斗争的潜能。换句话说,他认为人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同时也具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并且坚信,人是可以通过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实现消极思维、非理性信念向积极思维、理性信念转化的。这就告诉人们,不是外在刺激物(如事实、行为等)本身导致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效果,而是个体对外在刺激物的解释、评价、观点、看法等,影响情绪反应和行为效果。所以,为了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学会用积极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三)培养兴趣爱好

业余爱好是紧张生活的“润滑剂”。教师在紧张而又繁忙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余,劳逸结合,找一个安静理想之地,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业余消遣活动,这对于调养心情、消除疲劳、丰富生活是很有益处的。如练练书法、玩玩乐器、画画、打球、下棋、摄影等,都是增进健康的理想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培养。一旦喜欢并选择,就要坚持下去,使它成为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以调节紧张情绪、适度放松身心,促进身心和谐。

(四)有效管理情绪

当出现急躁、愤怒、忧郁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学会有效情绪管理的方法。当然,坏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被有效疏导、有效管理和适度控制。因为消极情绪容易带来消极行为及后果,所以应对、排解消极情绪非常必要。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注意体察自己的情绪,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现在的情绪对教育教学行为有益吗?我该怎么做?”负面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压抑负面情绪通常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如果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并准确予以判断,则是有效管理、调控情绪的基础。其次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有了负面情绪时,不能压抑,要把自己的这种情绪表达出来,但不是通过“破坏性”的方式,而是选择适当的方式,委婉地传递出去。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强调对方让你烦恼、忧愁或生气。适当地表达出来,能让对方接收到你的不愉快的信息,同时也不易被你的负面情绪所感染。再次要找到好的疏解情绪的方法。可以运用注意转移、积极暗示、适度宣泄、情绪升华、交往调节、自我安慰等方法,学会进行主动自我调节,比如散散步、看看电影电视、听听音乐、打打球、下下象棋、与朋友聊聊天、换换环境等。

(五)合理饮食作息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特别强调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作息会使人终生受益,其对健康的价值不可低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对此没有重视,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不注意饮食营养结构,作息没有规律,经常熬夜、吸烟、酗酒、迷恋不健康情趣等,扰乱了机体“生物钟”,对身心造成伤害,严重的甚至发生重病或猝死。

(六)提高耐挫能力

挫折是人们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耐挫能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面对同样挫折,每个人的表现存在差异,即“耐受挫折的能力不同”。无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在入职适应期、职业倦怠期和职业高原期,也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是教师必须能够正视挫折的存在,理性看待挫折的两面性,挖掘挫折蕴藏的“逆境磨炼”的正面意义,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自我调适宣泄不良情绪,必要时求助于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人士。

(七)培养乐观生活态度

乐观就像心灵的一片沃土,为人类所有的美德提供丰富养分,它使人的心灵更加纯净,意志更加富有弹性,它像最好的朋友一样陪伴着人生,像尽职尽责的护士一样呵护着人的耐心,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人的智慧。它是道德和精神最好的滋补剂。马歇尔·霍尔医生曾对自己的病人说过:“乐观的态度是你最好的药。”所罗门也曾说:“乐观的心态就是最强劲的兴奋剂。”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个性各异的学生,而学生是心智尚不成熟的人,所以难免会做出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教师则要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多思事物阳光积极的一面。为了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议教师:一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二要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并从中汲取教训;三要在生活中诚实守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四要在面对意想不到的打击时能屈能伸、泰然处之;五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和谐共处;六要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能宽恕和包容他人;七要在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坚守个人的信念;八要学会善意幽默和微笑面对一切;九要量力而行、知足常乐;十要牢记实践,心境开朗,永存快乐。

(八)营建良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境轻松平稳,态度乐观。不良的人际关系,可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所以,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叶澜认为,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和对话。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交往过程,是师生对话活动。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能力,就会影响教学交往的状态和质量。教师的人际关系至少应当包含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等。这些人际网络的好坏,会对教师心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应当重视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在良好人际互动中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