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一、感觉
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眼睛反映物体的颜色,这属于视觉;通过耳朵反映物体发出的声音,这属于听觉;通过鼻子闻一闻物体发出的气味,这属于嗅觉;通过皮肤接触感受物体的温度或软硬程度,这属于肤觉……感觉的种类很多,其共同的特点是:
第一,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脑的反映的结果。如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产生听觉,食物作用于味觉器官产生味觉,气味作用于嗅觉器官产生嗅觉等。
第二,感觉是简单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或称个别属性。例如,一个苹果有颜色、香味、甜味、光滑等多种特性,作为感觉,视觉只看到颜色;嗅觉只闻到香味;味觉只尝到甜味;触觉只感觉到光滑、软硬。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信息窗3-1
感觉剥夺实验
二、感觉的种类
生活中人们常说人有五官,因此有五种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远不止五种。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取决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正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信息窗3-2
视觉异常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低于16赫兹的振动是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是超声波,都是人耳不能接受的。接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是内耳的柯蒂氏器官内的毛细胞。当声音刺激经过耳朵传达到内耳的柯蒂氏器官内的毛细胞时,引起毛细胞兴奋,毛细胞的兴奋沿听神经传达到脑的听觉中枢,这就产生了听觉。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映表现为音高、响度和音色。
(1)音高。指声音听起来的高低。音高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一般地,声波振动频率越高,听起来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通常成年男性说话的音调要低于成年女性的音调。言语声的音高一般在85~1100赫兹。音高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声音刺激都至少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低频声音的持续时间要比高频声音的持续时间要长),才能让人体验到音高。疾病、年龄等因素也会使人对音高的感觉产生影响。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测量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生活中,耳语声的响度是20分贝,普通谈话的响度是60分贝,繁忙的街道的响度是80分贝,响雷的响度是120分贝。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听力损失。
(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例如,即使胡琴和小提琴发出的音高、响度相同的声音,听起来还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差别就是音色的差别。由于声音具有各种不同的特色,我们才可能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作用于鼻腔黏膜时产生的感觉叫做嗅觉。
引起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接收嗅觉刺激的感受器是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嗅细胞,细胞产生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位于颞叶区),因而产生嗅觉。
许多动物要借助嗅觉来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寻求异性。人的嗅觉已退居较次要的地位。例如,德国牧羊犬的嗅觉比人类的嗅觉敏锐100万倍。但即使这样,人的嗅觉仍为我们的生存提供重要的信息。例如,有毒的、腐烂的物质常伴有难闻的气味,这对于想食用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警告。很多紧急事故,例如厨房的烤肉烧焦、电线走火、瓦斯漏气等,在还未酿成灾难之前,如能事先利用嗅觉闻出“烟味”“瓦斯味”等来解读警讯的话,必可避免一场重大灾难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天然瓦斯中要添加甲基硫醇等物,让人闻到味道而察觉。农药杀虫剂中混合臭味化学剂,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的嗅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作用时间、机体生理状态、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温度太高、太低,空气湿度太小,机体感冒等,都会降低嗅觉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绪。做词汇练习时闻着巧克力香味的学生,第二天回忆词汇时,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比不提供回忆的词汇要多。芳香的气味可以使人心情好,增强自信,提高工作效率。
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感觉叫做味觉。如果用干净的手帕将舌头擦干,然后将冰糖或盐块在舌头上摩擦,这时感觉不到任何味道,甚至可以把奎宁撒在干舌头上,只要唾液不溶解它,就不会感觉到苦味。引起味觉的适宜刺激是可溶于水或液体的物质,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是位于舌表面、咽后部和腭上的味蕾。
味蕾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即使因吃热的食物烫伤了舌头,也不会对味觉有太大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人的味觉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吸烟、喝酒会加速味蕾的减少,因而会加速味觉敏感性的降低。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其他味觉都是由这四种味觉混合而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食物的温度对味觉敏感性有影响。一般来说,食物的温度在20~30℃时,味觉敏感性最高。机体状态也会影响味觉敏感性。饥饿的人对甜、咸较敏感,对酸、苦不太敏感。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号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
肤觉是物体的机械、温度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接受肤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口腔黏膜、鼻黏膜和眼角膜上(如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触盘、环层小体、棱形末梢等),呈点状分布。
肤觉的基本形态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其他各种肤觉是由这几种基本形态构成的复合体。
(1)触压觉。由非均匀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做触压觉。触压觉包括触觉和压觉。当机械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而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感觉是触觉;当机械刺激使皮肤表面变形但未达到疼痛时产生的感觉是压觉。相同的机械刺激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引起的触压觉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额头、眼皮、舌尖、指尖较敏感,手臂、腿次之,胸腹部、躯干的敏感性较低。
(2)温度觉。指皮肤对冷、温刺激的感觉。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两种。冷觉和温觉的划分以生理零度为界限。生理零度指皮肤的温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刺激高于生理零度,引起温觉;温度刺激低于生理零度,引起冷觉;温度刺激与生理零度相同,则不能引起冷觉和温觉。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零度不同,面部为33℃,舌下为37℃,前额为35℃。当温度刺激超过45℃时,会使人产生热甚至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温觉和痛觉的复合。
(3)痛觉。痛觉是对伤害有机体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引起痛觉的刺激很多,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以及电的刺激。痛觉对有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天生无痛觉的人常常寿命不长,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因机体受伤或不适而产生的痛觉,因而不会主动去为医治自己的身体而努力。不仅仅是皮肤,全身各处的损伤或不适都会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既可以是外部感觉,也可以是内部感觉。痛觉常伴有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皮肤痛定位准确;肌肉、关节痛定位不准确;内脏痛定位不准且具有弥散的特点。影响痛觉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药物、电刺激、按摩、催眠、放松训练、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痛觉。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人体皮肤对痛觉的敏感性一年中经历两次周期性的变化,春、秋两季比夏、冬两季要迟钝,其原因尚不明了。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曾出现一个没有痛觉的男孩。该男孩发育和智商与正常儿童一样,但一直对疼痛毫无知觉。据家长介绍,他一岁时手被烫伤过,可他不哭不闹,照常玩耍。不久,他又差点把自己的舌头咬掉,医生没用麻药为其缝合,但他还是不觉得疼痛。家长心里好生纳闷。有一段时间,男孩不知为何走路有些跛行,因无痛感,家长没太在意,不料男孩的左膝越肿越严重。经医院检查发现,男孩为外伤性左股骨末端骨骺骨折,医生为其做了复位手术。但由于先天性痛觉缺损症病因不明,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医生只能告诫家长今后要对男孩加倍呵护。
(二)内部感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叫运动觉。引起运动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接受运动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肌肉、韧带、关节等的神经末梢。凭借运动觉,我们可以行走、劳动,还可以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凭借运动觉与触觉、压觉等的结合,我们可以认识物体的软硬、弹性、远近、大小和滑涩等特性。
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叫平衡觉。引起平衡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以及旋转、震颤等,接受平衡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即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平衡觉的作用在于调节机体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觉与视觉、机体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视野中的物体仿佛在移动,我们会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晕船或晕车。平衡觉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为了适应航空及宇航飞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学必须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现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信息窗3-3
关于晕车
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叫机体觉。引起机体觉的适宜刺激是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和变化,接受机体觉刺激的感受器分布于人体各脏器的内壁。机体觉在调节内部器官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及时地反映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当人体的内部器官处于健康、正常的工作状态时,一般不会产生机体觉。机体觉的表现形式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便意、性、胀、痛等。
三、知觉
在心理学中,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不同于感觉,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以苹果为例,我们看到的是苹果的红色,尝到的是苹果的甜味,摸到的是苹果的硬度,这是感觉。综合起来我们认识到它的整体,而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东西(如西红柿、红皮球)区别开来,这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感觉和知觉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层面。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首先,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其次,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最后,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的结合,它是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引起的脑对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四、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很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知觉是否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我们在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而人类能识别文字。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取决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为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我们还可以通过立体镜了解深度知觉。
在深度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以下两个问题:①我们的视网膜是平面的,在视网膜上构成的视像也是平面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能产生立体的深度知觉?②如果说深度知觉的获得是双眼协调活动的结果,那么单眼的人(或用单眼视物时),为什么还有深度知觉?对这两个问题,一般是用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来解释。
刺激物本身具有某些特征,观察者即使只用一只眼睛去看,也可以获得足以判断远近的深度知觉。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叫做知觉的单眼线索。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大小。按照视角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近处要比远处的网膜视像来得大。因此,对几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可根据视网膜上的视像判断出它们的远近距离。
(2)对象的重叠。物体的互相重叠或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但依靠物体的重叠来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困难的。
(3)结构级差。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称为结构级差。在任何表面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都会产生远处密集而近处稀疏的结构密度级差。这种结构级差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
(4)空气透视。由于空气中灰尘的影响,远处的物体就不如近处的对象来得清晰,见图3-1。因此对象清晰就被知觉得近些,对象模糊就被知觉得远些。这是深度知觉的一个重要线索,但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5)明亮和阴影。在一般情况下,光亮的物体显得近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在绘画中,艺术家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和立体感的效应。
图3-1 空气透视
图3-2 线条透视
(6)线条透视。线条透视是空间对象在平面上的几何投影。由于近处的对象所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所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见图3-2。视角大小的变化会引起线条透视的视觉效应,即向远方伸展的两根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最后几乎合为一点。这种线条透视的效果能帮助我们知觉对象的距离。
(7)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来说,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这就是运动视差。当我们乘坐火车或汽车时,从车窗望出去,就会看到这种相对的运动,它提供了物体远近的线索。
(8)眼睛的调节。调节是指水晶体曲率的改变。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这种变化是有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10米的范围内有用。
两只眼睛同时协调活动,获得的刺激物的深度知觉的线索,称为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辐合是指两眼视线向注视对象的合拢。人看远方的物体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两眼视线趋向于集中(见图3-3)。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向大脑提供了关于对象距离的信号。但辐合作用只在几十米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对于太远的物体,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物体距离的感知则需要依靠其他的线索。
(2)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因此两眼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右眼看到的右边多些,左眼看到的左边多些,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这两个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下合而为一,就形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见图3-4)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和主要线索。
图3-3 双眼视轴的辐合
图3-4 双眼视差产生立体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活中,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既可以借助于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也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还可以借助于时钟、日历等记时工具。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下,人们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高估现象;在欢快的情绪下,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低估现象。
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当中,因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人没有专门感知物体运动的器官,对物体运动的知觉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当人观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如果眼睛和头部不动,物体在视网膜的像的连续移动,就可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如果用眼睛和头部追随运动的物体,这时视像虽然保持基本不动,眼睛和头部的动觉信息也足以使我们产生运动知觉。如果我们观察的是固定不动的物体,即使转动眼睛和头部,也不会产生运动知觉,因为眼睛和颈部的动觉抵消了视网膜上视像的位移。
运动知觉又可具体细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以一定速度和轨迹作连续位移的知觉。真动知觉依赖于物体适宜的运动速度。我国心理学者用实验证明,当对象在两米距离时,运动知觉的下阈是0.6毫米/秒,上阈是600毫米/秒。
似动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静止的物体看起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似动知觉又称为φ现象。我们看电影、电视时,所看到的其中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许多相似画面的连续呈现。
诱动知觉指不动的物体因其周围的运动而使它看起来好像在运动的现象。例如,夜空中移动的云朵后面的月亮本来是不动的,但是看起来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图3-5是静止的图片但盯着它看一会儿花瓣是不是转动了呢?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等。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良性交往的前提是了解对方。我们不仅会通过与对方的言语来了解对方,也会根据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态和活动等形成对对方的印象。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受对方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即首先获得的印象好坏比后来获得的印象好坏占有更大的比重。与熟悉的人或朋友交往时,对他人的知觉会受到新近获得的信息的强烈影响。在心理学中,这一现象叫做新近效应。
图3-5 诱动图片
另外,在对他人知觉的过程中还存在晕轮效应、投射效应等;晕轮效应即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我们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判断这个人的其他特点。例如,如果喜欢某个明星,则会喜欢与明星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他的发型、穿着、说话的神态及其家人等。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1)相同投射。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因为互相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特别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然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别人也闷热难耐以致客人来了就大放冷气空调;自己家喝酒,招待客人就推杯换盏猛劝酒。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于某些概念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基本常识,学生们应该了解和熟悉,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在学生看来则不一定简单。这种投射作用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认为他人也跟自己一样,进而合二为一,对对方进行了自己同化。
(2)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加于对方的投射现象。认知主体以为对象正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导师对他的论文给以好评,结果他就会把一般性的评语都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情感投射。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有很多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令人难以容忍。因而人们总是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爱者,而严厉地指责甚至肆意诽谤自己所厌恶者。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三)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人类很早就发现了错觉现象。《列子·汤问篇》中,“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就是错觉的一种。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错觉现象十分普遍,差不多在各种感觉中都会发生。
视错觉是在某种视觉因素的干扰下而产生的错觉。图形错觉主要是视觉方面的错觉,这类错觉很多,下面举一些实例,见图3-6(a)~(h)。
图3-6 视错觉
(1)缪勒莱尔错觉(Maller-Lyer Illusion)。1989年由缪勒莱尔(F.Muller-Lyer)设计,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比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一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2)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e Illusion)。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比右边中间的圆大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
(3)庞佐错觉(Ponzo Illusion)。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角形。
(4)厄任斯坦错觉(Ebrenstein Illusion)。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5)黑灵错觉(Hering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6)菲克错觉(Fick Illusion)。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
(7)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8)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同一物体在不同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错觉。例如初升或落时的太阳或月亮,看起来好像总比它们在我们头顶上时要大些(见图3-7)。其实,它们是一样大的。这种错觉主要是由于太阳、月亮同周围环境对比不同而产生的。初升的太阳和月亮同周围环境对比就显得大些,头顶上的太阳或月亮同辽阔的天空相比就显得小些。同样,在码头上看远洋轮,因为把它同码头上的物体相比较,就觉得它是个庞然大物,如果乘上去航行在辽阔的海洋上,就显得它很小了。
图3-7 对比错觉图
图3-8 运动错觉
由于视觉而对重量感发生错觉。例如,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是相等的,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不用仪器)都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对主体或客体在方位方面发生的错觉是方位错觉。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而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等。
运动错觉是对主体或客体在运动觉方面发生的错觉。例如,当我们注视看图3-8中的齿轮,会觉得齿轮动起来。这便是一种运动错觉。前面讲过的似动和诱动现象,也有人将它们归纳到运动错觉之中。再如,我们在桥上俯视桥下的流水,久而久之就好像身体和桥在恍惚摇动。
对于在同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态度、兴趣、情绪的不同,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快些,有时觉得时间过得慢些。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对这个问题虽有多种解释,迄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从现象上看,错觉的产生可能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看,错觉的产生都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许多图形错觉,有的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有的是对象的背景发生了变化。由于知觉的情景已发生了变化,但人却以原先的感觉模式来对待。这可能是错觉产生的原因之一。
从主观上看,影响错觉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过去经验、情绪态度、感觉相互作用等。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着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习惯地把小的对象看成是在大的背景中运动,如人、车辆在静止的大地上运动。所以,月夜观月,也习惯地把大片白云看成是静止的,误认为月亮在云后移动。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例如,时间错觉:焦急期待、通宵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有所谓“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之感。错觉也可能是主体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大脑接受视觉信息多于动觉的信息而引起的,因为正常人从外界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
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在各种错觉产生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也不是孤立地平均地起作用的,至于某种具体错觉产生的原因,则应进行具体的分析。
另外,错觉虽然奇怪,但它并不神秘,探寻它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消极的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例如,飞机驾驶员在海上飞行时产生“倒飞”错觉,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飞行事故。研究这些错觉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有关的训练,就有助于消除“倒飞”错觉,避免事故发生。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例如,人们利用似动错觉,可以从连续呈现的静止图片中获得清晰的运动影像,来制成电影、电视、广告等。再如,浅色、横条的衣服可使身材显得丰满;深色、竖条衣服则会使身材显得苗条。人们可根据各自体型选择不同颜色、图形的服装,以增强视觉效果。在建筑、装潢、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可以利用错觉,使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感知觉障碍
(1)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感觉缺失见于癔症,转换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1)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非言语性幻听属原始性幻听,如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多见之于脑局灶性病变(大脑病变局限于较小区域内,周围相邻组织结构和功能正常,未受波及)。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常具有诊断意义。幻听的内容通常是对患者的命令、赞扬、辱骂或斥责,因此患者常为之苦恼和不安,并产生拒食、自伤或伤人行为。有时“声音”把患者作为第三者,内容是几个人议论患者。幻听常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如侧耳倾听,甚至与幻听对话,破口大骂,也可能出现自杀以及冲动毁物的行为。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其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2)幻视。为常见的幻觉形式。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景象、场面等。在意识障碍时,幻视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并常具有恐怖性质,多见于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见于精神分裂症。
(3)幻嗅。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腐败的尸体气味、化学物品烧焦味、浓烈刺鼻的药物气味以及体内发生的气味等,往往引起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患者坚信他所闻到的气味是坏人故意放的,从而加强了迫害妄想,可表现为捏鼻动作或拒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4)幻味。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等,也可有性接触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
(6)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或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1)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病人常叙述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因而病人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说话的声音,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能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患者却往往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听到了或看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
(1)功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常见功能性幻听。例如,患者在听到脚步声的同时听到议论患者的声音。前者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后者是幻觉,两者同时为患者感知,互不融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心因性精神病等。
(2)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等。见于精神分裂症。
(3)入睡前幻觉。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患者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如可见到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个别部分等。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
(4)心因性幻觉。是指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
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视物变形。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看到物体的形象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如看到他的父亲变成了巨人,头顶着房顶;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如:一成年男性患者感到自己睡的床只有童床那么大小,认为容纳不下自己的身体而坐着睡觉。
(2)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而患者仍感觉汽车离自己很远。
(3)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于“时空隧道”之中,外界事物的变化异乎寻常地快;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
(4)非真实感。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视物如隔一层帷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是纸板糊成的,毫无生气;周围人似没有生命的木偶等。对此患者具有自知力。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