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总序
中国的儒家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这一直是中华文明处理与外来文明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在我看来,“立人”与“达人”的精神,正是我们毫无保留、尽心竭力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思想资源。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中国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传统之下,中华文明不仅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调适能力,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我们既能够诚心诚意地当“学生”,也常常是其他文明的“先生”。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留学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曾极大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北大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演进的结晶。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根本的就在于她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大学精神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更有助于生成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民族对外的形象与对世界的承诺。从创办之初,北大就怀抱着“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国际化抱负,既致力于“西学东渐”,又始终积极推进“东学西渐”。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北大人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秉承着为中国也为全人类培养一流优秀人才的崇高使命,积极发展留学事业。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4名外国留学生的建制调整到北京大学,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天大力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和《留学北大计划》,燕园里的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万名留学生曾在这里求学问教。北大校园里汇聚了来自五洲四海的青年才俊,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使北大真正成为文明交流对话的重要桥梁。
在留学北大的外国校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代表,比如,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先生在北大完成了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李克强总理到埃塞俄比亚访问时,赠送给他的礼物是北京大学的画册。很多媒体说,这是“师兄弟”会见。我本人也不止一次接待过穆拉图总统。他对北大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深情,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学生,让人非常感动。德国著名汉学家罗梅君教授在北大学习多年,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也曾与她多次交流,以她为代表的北大培养的汉学家,热爱中国、理解中国,而且为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CNN北京分社前社长吉米先生,从北大毕业后在《时代周刊》、CNN等知名的外国媒体任驻华记者,多次参加中国两会等重要活动的报道,采访过中国的许多国家领导人,在帮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母校的事情非常关心,2010年至今担任北大国际校友联络会会长,把自己40多年收藏的几百本书捐给了母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先生,先在北大学习汉语,后来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多年担任驻华大使。他和其他许多在华担任外交官的校友一起,为中国和他们所在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付出了许多努力。多年来,他还坚持从自己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为母校开设阿拉伯语课。塞尔维亚“东方之家”的副主席玛丽娜校友,20多年来精心耕耘,为中塞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时还接见了她。在一次会面中,玛丽娜校友曾向我这样讲:“我觉得,我既是塞尔维亚人,也是中国人。北大就是我的家。”据统计,从北大走出的国际校友中,担任所在国家部级以上官员及驻华大使的超过50人,活跃在当今汉学界的大批汉学家和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都有在北大留学和从事研究的经历,还有更多的国际校友从事教育科研、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经贸合作、新闻媒体等领域的工作。
北大有这么多优秀的留学生校友,这是北大的财富,是中国的财富。这些留学生校友,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栋梁人才。与此同时,他们还是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既是视角更独特的见证者,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他们讲述着也在书写着中国的故事、北大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思想与情感,都在帮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也在帮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因此,用口述历史的形式,收集和整理北大来华留学生的留学记忆与中国故事,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生动的记录和个人化的叙事,不仅是对宏大历史的补充,也是十分宝贵的史料,必将有助于北大系统梳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成果,也为理解新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历史,提供一批很有价值的资料。
一直以来,北大都非常重视留学生校友工作,在国际合作部专门下设了一个留学生校友联络办公室,负责联络、服务留学生校友,也注意总结梳理开展留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并以出版物的形式整理留学记忆。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北大就曾出版了反映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画册及录像带《海外学子在燕园》。其后,以110周年校庆和纪念新中国接收外国留学生60周年为契机,我们又先后出版了《红楼飞雪:海外校友情忆北大》和《燕园流云:世界舞台上的北大外国留学生》两本文集。这些出版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来华留学生的风采,其中蕴含的理念、梳理的历史、总结的经验也已经成为北大外事工作者重要的积累,而且还在全国高校以及海内外几十万北大校友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还有三年时间,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华诞,在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节点上,学校正式启动了“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计划”,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留学生校友中有代表性的人士进行访谈,记录、整理、出版他们的故事。
习近平主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事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留学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留学事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留学工作是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不断增强,留学生工作的地位还会更加重要。“西海东瀛涨落潮,万国衣冠舞九韶”,北大将把实施国际化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战略,始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内外融合,努力为世界培养更多具有北大底蕴、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还希望说明的是,口述史是针对个人在特定的场域空间内对社会和事件表述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族、种族、国家、性别、年龄等现代“分类技术”的控制,能够真实地呈现行动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记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征和研究优势。在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中,编委会提出,要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尽最大可能突出其学术价值。不仅忠实于受访者的讲述,并且通过访谈第三方、查考档案资料等方式进行考订、补充,更好地还原历史。此外,在整理过程中,努力保持文字的鲜活,使之可信也可读。当然,由于水平所限,丛书中难免存在不少错谬,敬请方家批评。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中国来华留学事业的国内外朋友,献给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
北京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主任李岩松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