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壮药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壮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一、壮药的起源

壮族人口1700多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全国各地也有散居。考古资料证明,壮族及其先民在以广西为主的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经有5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与自然作斗争及社会实践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并发展出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壮医药文化。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形复杂多变,对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壮药资源。

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壮药的产生,来源于壮族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就起源而论,壮药和中药,当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

商周时期,壮族先民地区尚未纳入中原势力范围,但其中有小部分地区同中原发生联系。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提到的“瓯”即是瓯骆;所谓“桂国”,是指广西土著民族。他们与商王朝已有一定的交往,壮族地区的珍贵药材,这时已部分输入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是我国最早记录有医药的古籍。《山海经》记载的药物,其中大部分在壮族地区有出产。

二、壮药的发展

广西地处亚热带,又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铜、银、果、布之凑。西汉政府在同南越国交界处设有“关市”,进行政府控制下的有限贸易。岭南出产的食盐、丹砂、水果、犀角、象齿、玳瑁等不断北运中原,广西壮药也与外国交流。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也。”薏苡仁迄今仍是壮医常用药。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县(今贵港市)发掘了罗泊湾一号墓,标本M1:248出土时内盛植物叶,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是流行于南宁的凉茶原料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壮药。

在罗泊湾一号墓椁室淤泥内出土了大批植物种实,经广西农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计有:稻、粟、大麻、黄瓜、香瓜、番木瓜、葫芦、橘子、李、梅、青杨梅、橄榄、仁面、罗浮栲、广东含笑、金银花、花椒、姜(保存根块)、芋(保存芋茎和芋头外壳)以及纤维状物(可能是木棉)。这些植物中,有不少是药物,说明当时用草药治病在壮族地区已比较普遍。

同时出土的还有杉木木简,可释读的有十件。其中标本M1:368上有“芭蕉心□囚”,第四字似“发”。芭蕉又名甘蕉,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言:“甘蕉望之如树……一名芭蕉……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疗饥。……交广俱有之。”芭蕉心,性寒凉,功能清热解毒。因此,此木简可能是记载壮族先民医疗经验的。

罗泊湾一号墓有7个殉葬人,经鉴定,均无伤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杀,推断当时壮族地区可能已具有使用毒药的经验。

1979年发掘的罗泊湾二号墓,也发现了青杨梅、橄榄、李、花椒、菜籽和瓜子等一批植物种实。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收载了365味药,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薏苡、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入。该书中“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药物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

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壮族用药:“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唯此草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俣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俣服,遂解。”清代谢遍昆的《广西通志》中尚有吉利草产于壮族聚居的上林县的记载。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指出,瘴气是流行于岭南的地方性疾病,是由于感触了湿热熏蒸之气而产生的急性热病,分为青草瘴和黄茅瘴等。由于岭南多发瘴气,故壮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瘴气的经验。

唐代苏敬等所著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也收载了部分岭南地区药物。例如:

(1)蚺蛇胆。《名医别录》:“蚺蛇胆,味甘、苦,寒,有小毒。主治心腹痛,下部疮,目肿痛。”《新修本草》:“……今出桂、广已南,高贺等州。”《名医别录》只记载了蚺蛇胆的功用,《新修本草》进一步点出其产自岭南地区。

(2)滑石。“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唯可为器,不堪入药。”始安郡,三国(吴)置,治所为今临桂县。

(3)钓樟根皮。“钓樟,生柳州山谷。……八月、九月采根皮,日干之。”柳州属壮族地区,当时之人已知该药能止血,治金疮。

(4)茯苓。“茯苓,……今出郁州,彼土人及斫松作之。”说明壮族先民早已会种植茯苓。

(5)菌桂、牡桂。“菌桂,味辛温,无毒,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立秋采。”“牡桂,……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从《山海经》开始,历代本草书均有桂的记载,均言以岭南广西处出产者为佳。《新修本草》还介绍了壮族先民采集、加工、使用桂的经验。

此外,《新修本草》还收入了许多产自岭南地区的药物,如黄芩、瓜芦木、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蓝实、柏实、蒟酱、莎草根、苏方木、槟榔、白兔藿、犀角、狼跋子等。

唐代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其中记载了不少壮族地区的药物。例如:

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陈家白药,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亦去心胸烦热,天行温瘴。出苍梧,陈家解药用之,故有陈家之号。蔓及根,并似土瓜,紧小者良。”“甘家白药,味苦,大寒,小有毒,主解诸药毒,与陈家白药功用相似。人吐毒物,疑不稳,水研服之,即当吐之,未尽又服。”此二药性冷,与霍乱下痢相反。

《本草拾遗》还收入了许多产自岭南地区的药物,如鸡候菜、含水藤、赤翅蜂、独脚蜂、腆颗虫、枸橼、无风独摇草、予脂、陈思岌、草犀根、黄龙眼、万一藤、骨碎补、麂目、牛领藤,灰药、金钗股等。另外还记录了壮族先民加工蛤蚧及辨别真假的经验。

唐代李珣的《海药本草》也有部分壮药的记载,如荔枝、零陵香、钗子股、君迁子、蛤蚧、人肝藤、冲洞根、皋芦叶等。特别是其中对壮药蛤蚧的记载尤详:“蛤蚧,俚人采之,割剖以竹开张,曝干鬻于市。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彼人用疗折伤。近日西路亦出,其状虽小,滋力一般,无毒,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并宜丸散中使。凡用,炙令黄熟后,捣,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

在两晋及隋唐的方书中,除了收载大量中医药方外,也收入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其中包括壮医药方。

如葛洪所著《肘后方》中有关岭南壮族人民的医药的记载不少,如书中记载了岭南俚人治疗脚气病、防治沙虱毒(恙虫病)的经验。在论述毒箭时曰:“凡箭毒有三种,交广夷里焦铜作镞,……才伤皮便红肿沸烂而死,……中若有中之,即便餐粪,或绞滤取汁饮之,并以涂疮上,须臾即定。”并指出,广西盛产的蓝青、藕、生葛根、干姜、雄黄、竹沥等皆可解之。广西盛产的鬼针草、生蓼、干姜、荆叶等,内服或外敷,可治毒蛇咬伤。

再如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载:“白花藤,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菜肉中毒,酒浸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钩吻为广西多产物,《千金翼方》谓其能“杀鬼蛊毒”。在治风药及蛊毒药的分类栏中,载有秦艽、干姜、葛根、狗脊、白芷、大戟、乌头、附子、贯众、菖蒲、吴茱萸、徐长卿、蛇蜕、野葛、斑矛等。

唐以后,由于药材品种极多,所以出现的新品种不断增加,使药物的品类日趋繁杂,难免有真伪难辨、名实不符、品种混乱等情况出现,《本草图经》记载了产自壮族地区的药物近百种。《桂海虞衡志》及《岭外代答》记载矿物药无名异、铅粉、土硫黄、丹少、水银、石钟乳、石绿、石燕等;动物药山獭、金蛇、银蛇、风狸、石鼠、蚺蛇、蜂、两头蛇、鹧鸪等。所记载的植物药品种有治疗瘴气类的,如青蒿、槟榔、杜茎山、姜黄、楮叶等;有解各种毒的,如宜州鹅抱解箭毒,抱卵不生鸡儿和麻油灌服治钩吻中毒,山豆根解诸药毒,甘蕉根解金石毒,橄榄解河豚中毒,白豆蔻解酒毒等;有清热药,如铜鼓草、金樱子、都管草、半边山等;更有延年益寿的首乌、疗足膝疾的鸡桐叶、治头目昏眩的风膏药、治瘿疾的黄药子以及零陵香、茴香、藿香、荜拨、沉香等芳香药材。

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族医药,其中最突出的是壮族人民对田七的发掘和应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选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说明用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

《本草纲目》还收载了许多壮族地区特产及多产药物,并介绍其加工及用药经验。如无名异、桃花石、甘草、蛇黄、石硫黄、岭南红盐、鳢肠、水英、蓝、虎杖、鬼针草、都管草、黄连、紫草、苍术、沙参、石钟乳、补骨脂、郁金、肉豆蔻、蒟酱、荜拨、益智子、高良姜、锦地罗、莪术、泽兰、茉莉、附子、钩吻、射干、山豆根、使君子、黄药子、土落草等。

明代林富修、黄佐编纂的《广西通志》,记载了一百余味广西盛产的药物。所收药物既有芳香温散的香附、泽兰、茴香、干姜、高良姜、山椒、艾叶之属,又有收敛固涩的白及、五倍子、乌梅、覆盆子、金樱子之属;既有开通肺气、驱散表邪的桔梗、荆芥、苍耳、香薷、柴胡、半夏、薄荷、贯众之属,又有通利水道、引邪外出的滑石、木通、萆薢、车前、瞿麦之属;既有清热解毒的苦参、地榆、金银花、黄芩、黄檗、山栀子、地骨皮、槐花、青黛、白头翁及峻猛外用的巴豆、商陆、铜青、芫花、炉甘石之属,又有补中固脏、益寿延年的地黄、首乌、龟甲、沙参、天冬、麦冬、山药、吐丝子、仙灵脾、骨碎补等药。

此时期的地方志内,对于果菜类入药论述尤多。如《临桂县志》记:“罗汉果,大如柿,椭圆,中空味甜,性凉治劳嗽。”《镇安府志》曰:“羊桃,一名三敛子,一名五敛子,……味甘酸,内有小核能解肉食之毒,有人食猪肉咽后肿,病欲死,仆饮肉汁亦然,人叫取羊桃食之,须臾皆起,又能解盏毒岚瘴,土人蜜渍盐腌以致远。”《北流县志》记载:“西瓜,……味甘淡,止渴消暑,疗喉痹疮,解酒毒。”《镇边县志》曰:“山楂,……制糕能消食。”《玉林州志》言黑糯“用浸酒,补血。”《容县志》言安石榴“皮可入药”,橄榄“可解鱼毒”。《新宁县志》指出:生菜,“食之却暑”,“苦荬,可涂虫毒疮疥”,“辣椒,味辛辣,消水气,解瘴毒”,“苦瓜,味苦,性冷,解水瘴。”

对各种中毒的抢救措施也有记载,如《南宁府志》说:“断肠草,……中其毒者,用羊血灌之,或以伏卵未生雏者细研和香油灌之,或以粪水及蚺蛇胆灌之,或以狗屎调水灌下,令草吐出亦愈。”《广西通志·平乐府》称“蓝蛇出陈家洞,言有大毒,尾能解毒”,“九里明,作饮可解热毒。”《镇边县志》指出:“木棉,……能解鸦片、铅粉、砒霜、虫螫、野菌诸毒。”《浔州府志》亦言:“闷陀罗,人食之则颠闷、软弱,急用水喷面乃解。”

民国时期编修的地方志和有关文献,收载了以前未记或较少记的广西特产、多产药物,如桑螵蛸、虎骨、斑茅、老虎耳、血见飞、怀香、大小罗伞、松筋藤、土人参、土归身、土牛膝、土白术、土黄迂、龙须菜、绵姜、单藤、胶桂、吊兰、独脚莲、芙蓉花、走马胎、壮阳根、刀枪草、八卦草、蓝姜、石兰草、登高子、贴地凉、牛尾木、五爪龙、三爪龙等。

有的地方志连岀产草药的地域也予以记述。如《宁明州志》载:“挂榜山,俗名丛珥夷,在州城东南二十余里,山多草药,习草药者,皆往取采。闻诸采药者,云其草多不知名,与原草不类,盖奇境也。”壮族人民不但认识了许多药物,应用方法上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煎服,又有外洗、外敷、熏蒸;既有浸酒内服以祛病养身的,又有佩药、垫药外防邪气侵袭,尚有食物果品食疗法等。

据近年的调查,民国时期,曾出现了不少有关壮医壮药的手抄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现已收集到民间手抄本一百多种,内容以临床实用为主,包括内、外、妇、儿科的医药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西进行了民间草药(包括壮药)的调查,出版了《广西本草选编》《广西民族药简编》《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壮族民间用药选编》等有关壮药的书籍。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有组织、大规模的调查和系统的整理工作,出版了《壮药选编》《广西壮药新编》等专著,并有成果汇编《实用壮药学》《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等资料。近年又出版了《中国壮药志》《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壮药学》《常用壮药临床手册》《常用壮药》《实用壮医药》《壮药药材学》等专著。2002年的“壮药质量标准研究”成果以及《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一、二卷)的颁布更将壮药的研究和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壮药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壮药萝芙木制成的降压灵片,有狗仔花、闹羊花、两面针、点秤木、山芝麻等制得的外感风痧片,有芒果叶制得的芒果止咳片,有扶芳藤等制成的复方扶芳藤合剂(百年乐),有挖掘民间验方开发的正骨水、云香精、鸡骨草、乙肝宁冲剂、复方三姐妹片、绞股蓝茶、广西绿茶等。上述药品、保健品组方、药材皆来自或主要来自壮药。

综上所述,壮药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壮族聚居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壮药的开发和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为壮药的整理提高、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乃至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