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制度

我们是在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要受制度的约束。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街要遵守交通规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人们也就难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要面对各种经济制度。例如,在企业工作,就要面对企业的劳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等。经济制度有大有小。刚才提到的各种制度,是从小的方面来说的。如果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则有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

经济制度源于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要认识经济制度,首先就要了解经济主体的社会性。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会与很多人发生各种关系,想要与世隔绝是难以想象的。人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绝不是单个人的孤立行为,必然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也是一样,不存在与世隔绝的企业。因此,经济主体(人和企业)除了具有经济人的本质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人的本质特征。

所谓社会人,就是与社会相联系,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经济主体。社会人概念包含以下两个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人是与社会相联系的人或企业。例如,在市场上存在着买者和卖者之间的联系;在生产企业内部存在着股东、董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等人员之间的联系;生产企业又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运输企业、银行、税务机关等单位之间发生联系。

第二,社会人是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人或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和企业不能为所欲为,因为他们的行为既会影响他人,同时又受他人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商品销售者不能任意抬高价格,价格太高时购买者就会减少购买甚至不买,因而价格只能定在与销售量相适应的水平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会被国家立法禁止,这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研究经济制度,必须以社会人为前提。不研究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就不能深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

一、社会经济制度

(一)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虽然企业是经济单位,但它是由人投资和控制的,因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称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其“生产”这个词是广义的,与“经济”同义,因而生产关系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要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就要从生产的两个因素说起。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物”和“人”这两个因素。人类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第一要素。但是,光有劳动者的双手还不能创造出财富。例如,农民要使用土地、农具、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才能进行农业劳动,生产农产品;工人要在厂房(盖在土地上)里使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才能进行工业劳动,生产工业品。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的结合。除了物质产品的生产之外,其他的经济活动,如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的活动,都既需要有劳动力,又需要有建筑物、土地、运输工具、服务设施、办公设施和各种耗材等物质资料。这些非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所运用的物质资料,经济学也称之为生产资料,这是广义的“生产资料”的概念。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生产,那么,这两个生产要素是如何结合的呢?在历史上有过多种结合方式。原始氏族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性质不同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经济学称之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所有制。如果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那就错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来是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却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料是有主人的,其主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或是国家,而集体和国家也是由人构成的。所以,劳动力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其前提条件是劳动者要与生产资料的主人即所有者发生联系。例如,在资本主义企业中,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向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在资本的统治下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也就是人们说的“为老板打工”[2],这样一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企业中,作为全民或集体生产资料主人的劳动者,以平等合作的方式为国家或集体创造财富,同时自己又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个人收入,也就是人们说的“打国家工”“打集体工”,这样一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就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在经济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不是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是平等的。如果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发生在劳动者之间的就是平等的劳动合作关系。

(二)社会经济制度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几种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由一种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例如,在封建社会,存在着封建主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劳动者的劳动力与劳动者个人拥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封建社会后期还存在着资本主义所有制,而封建主所有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还有合作经济即集体所有制,而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还有资本主义所有制,而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这个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

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共同构成社会制度。在社会制度的构成中,社会经济制度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性质,从而决定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的。

二、经济体制

(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

生产关系,一般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说,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从广义来说,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最重要的内容,生产关系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市场交换关系、企业治理关系等。

1.市场交换关系

市场交换关系是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量的市场交换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但企业是由人组成和运作的,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市场交换包括产品交易,其中有物质产品交易和非物质产品(如服务)交易。市场交换还包括生产要素交易。例如,企业招工就是劳动交易,银行存款贷款、买卖股票债券就是资本交易,土地租赁就是土地交易,还有技术交易、信息交易等,这些都是生产要素交易,也是市场交换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市场交换中发生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市场交换关系。

市场交换关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在商品经济中,市场交换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条件。如果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易,就不可能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也就不会出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如果没有产品交易,生产的价值无法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也就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市场交换关系又不同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劳动者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的是不平等的关系,而市场交换关系则具有平等互利的形式特征。在市场交换中,买卖双方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和竞争决定,不允许强买强卖。如果一方凭借自己的强势在交换中谋取利益,就是对市场原则的破坏。

2.企业治理关系

企业是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员共同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由于多人在一起进行协作劳动,因此必须要有指挥,有管理,有一整套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否则就会混乱无序,无法运行。例如,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等机构,它们各有自己的职权,并形成一些机构对另一些机构的约束。这样,在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和基层人员之间,就形成了层层约束的企业治理关系。这种企业内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化生产所决定的。

企业治理关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企业治理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组织形式。正是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资本主义企业实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剥削。也是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劳动者的平等劳动协作和按劳分配。

另一方面,企业治理关系又不同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虽然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但它们实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具有相同的形式,其企业治理关系也具有相同的形式特征。

(二)经济体制

前面讲的市场交换关系、企业治理关系等生产关系反映在什么制度上?它们反映在经济体制上。

我们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场对我国经济生活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的制度创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经济体制呢?经济体制是指国民经济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调节方式和运行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选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计划来进行资源配置,全社会大部分产品都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进行生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由国家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违反国家计划自行安排生产,投资也由国家负责;企业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全部利润都要上缴,亏损由国家负担,追求利润被视为“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不存在真正的市场交换关系,劳动力、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由国家计划分配,产品也由国家按计划统一收购,主要消费品由国营商业按计划向居民供应,产品价格由国家规定,不受市场供求影响。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经济结构简单,产品种类少,人民需求不高,这时,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显示出了优越性。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飞跃发展就是计划经济的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人民需求越来越高,计划调节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一方面,国家计划无法安排千差万别的产品生产来满足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人民需求;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缺乏物质利益激励,会产生低下的经济效率。这样,计划经济的弊端就日益显露,成为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阻碍。在计划经济国家,物资严重缺乏,以排队购物为特征的“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弊端的明显写照。吸取计划经济的教训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我国的历史舞台。

2.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来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体制。过去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深刻的教训使我们明白,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决定;企业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自由竞争的市场发挥调节供求和价格的作用,产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制定并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波动;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也由市场调节。

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需要,向市场提供数量充足、丰富多彩的产品,从而使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人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解决了计划经济下的“短缺”问题。其次,企业自身利益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存在,使企业具有了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强大动力和条件,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迫使企业努力奋斗、降低成本,这就解决了计划经济下的动力微弱和效率低下问题。

国家实行什么经济体制,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不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也应该是市场经济。过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这是认识上的错误。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性质。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所以,市场经济也不可能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丝毫的关系。在利用市场来配制资源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当前,改革正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我国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以管资本为主,实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产权制度

(一)产权的含义和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产权?产权也叫财产权,是人们对财产的权利,或者说,是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

产权这个概念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表示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另一种用法是表示财产权的法律规定。这两种不同含义的用法不能混为一谈。客观的经济关系决定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是建立在客观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先有产权的经济关系,再有产权的法律规定。

产权又称为财产所有权。在这个说法中,所有权是广义的,是指人们对财产的一组权利,其中包括了狭义的所有权。从这个意义来说,广义的所有权与产权是同一个意思。说产权或所有权是一组权利,就是说,它是由多个权利构成的。

1.产权的权能构成

从权利的职能(称为权能)来看,产权包括以下一些权利。

(1)所有权(狭义)。狭义的所有权是指财产的归属权,即财产归属于谁,谁是财产的主人。狭义所有权是一组产权中最根本的权利,它决定产权关系的性质。例如,国家财产、集体财产、私人财产的性质不同,就在于财产所有权主体(即所有者)不同。

(2)占有权,即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的权利。

(3)使用权,即利用财产来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权利。

(4)收益权,即凭借所有权而获取财产收益的权利。

(5)处分权,即决定财产命运的权利,包括转移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消灭财产的使用价值或价值。例如,财产的出售、交换、赠予、租赁,消费品的消费,企业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等。

在这些权利中,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

在商品经济中,企业产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与此相联系,在权能结构上企业产权分为资本所有权和公司法人产权(法人财产权)两大类。有关企业产权问题将在第五章详细介绍。

2.产权的客体构成

从产权客体即财产的形态来说,产权包括物权、知识产权、股权和债权。

人们对物质财产的权利是物权。物质财产包括不动产(财产不能移动)和动产(财产可以移动)。

人们对精神财产的权利是知识产权,也叫无形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

人们对价值形态财产的权利有股权和债权。股权的财产形式是公司股份,债权的财产形式是贷出的资产。在当代,贷出的资产主要采取价值形态,如货币的贷出、商业信用中的赊销;也有少数贷出的资产采取实物形态,如商业信用中预付货款的债权人持有未来收回产品的权利。

3.产权的主体构成

从产权主体的性质来看,产权包括个人产权、法人产权、集体产权、国家产权和共有产权。

个人产权、集体产权和国家产权的含义容易理解,其财产的所有权分别属于公民个人、集体和国家。

法人产权的财产所有权属于法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的法人有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共有产权的财产所有权属于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所谓共有是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对一项财产享有权利,如两人出资购买一辆汽车,子女共同继承一栋房子等。共有人对共有的财产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都有权要求分割共有财产。共有不同于集体所有。集体所有是公有制的一部分,集体的成员不能独自对集体财产行使权利,离开集体时不能要求分割集体财产。也就是说,共有的权利主体是共有人(自然人、法人),集体所有的权利主体是劳动群众集体。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二)产权制度

产权关系需要制度的支持。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的界定、保护、流转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称。《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刑法》等有关产权的法律规定就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企业制定的章程、交易双方签订的合同,如果有涉及产权问题的,也都属于产权制度。制定产权制度,可以使既有的产权关系明确化、相对固定化,使人们承认和尊重产权,合理行使产权,使侵害产权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罚。

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产权界定制度

产权界定是指对产权体系中各种权利的归属(包括归属的主体和份额)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企业资本属于谁所有,有哪些所有者,各个所有者的资本份额是多少,要界定清楚;企业的哪些权利属于股东,哪些权利属于股东大会,哪些权利属于董事会,哪些权利属于经理层,也要界定清楚。又如,一栋出租的房屋,屋主和租户各有什么权利,要界定清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谁,土地承包经营者有哪些权利,要界定清楚。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对产权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各种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这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2.产权保护制度

产权需要制度的保护,以防受侵害而使产权主体受损失。产权制度对产权要有严格的保护措施。第一,要有预防产权受侵害的制度,如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监事会制度、市场交易的监督管理制度等;第二,要有产权被侵害后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制度,如赔偿制度;第三,要有对侵害产权者进行惩罚的制度,如对侵害产权者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制度。

3.产权流转制度

产权从一个产权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产权主体,就是产权流转。在市场经济中,产权流转往往是通过市场以买卖形式进行的,这种有偿的产权流转叫作产权交易。例如,证券市场上股票的买卖就是股权的转手,也就是产权交易、产权流转。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或者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都是产权交易、产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者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别人,也是产权流转;如果转让是有偿的,则也是产权交易。产权流转需要有制度的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来规范产权流转行为,使产权有秩序地顺畅流转,这也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包括产权界定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和产权流转制度,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特征。

四、经济制度变迁

经济制度具有历史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不会一成不变。从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我国和一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从不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经济制度的变革不断发生。这些制度的变革,经济学称为经济制度变迁。

(一)经济制度变迁的类型

从经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动力来看,经济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

1.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

单从字面上看,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的含义不易理解。下面以我国农村改革的例子来说明。

从1958年开始,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当时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劳动,队长统一派工,按“工分”分配个人收入。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低下,农村贫穷落后。

1978年12月18日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发生了一件后来影响全国的事情,这就是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实行“包干到户”。在当时,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事人要被批斗,甚至坐牢。当晚,小岗村的农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当场做出三项规定:一是分田到户后,夏、秋两季每户所收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交齐;二是不准任何人向“上面”和外人讲,谁讲谁就是全村敌人;三是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坐牢,全队社员把他家的农活包下来,把他家的小孩养活到18岁。“包干到户”的协议书写好后,大家赌咒发誓表示不反悔,在合同书上捺上指印或盖上私章。会议结束后,连夜分牲畜、农具,丈量土地。全队517亩土地贫瘠与肥沃搭配按人头包到户,头耕牛折价后两户头,到早晨就全部分好了。

这项秘密进行的制度改革,后来在全国铺开,小岗村农民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4]

小岗村农民自发进行的这种改革,就是经济学说的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所谓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就是指人们为获取自身利益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经济制度变迁。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具有三个特点:①获利性。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的发生是为了获得利益。小岗村当时十分贫穷,18户农民就有16户讨过饭,不改革就没法生活。因此尽管改革要付出成本,如村干部可能会坐牢,但为了活下去,冒着危险也要搞“包干到户”。②自发性。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不是政府号召、组织的,而是由民众自发实行的。③渐进性。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经济制度变迁,其发展比较缓慢。

2.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

与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相反,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发布法令引起的经济制度变迁。例如,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之后,得到了安徽省委和党中央的支持,党中央下达了有关文件,“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开,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转变为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

由于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因此具有规模大、时间短、成本低等特点。

(二)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制度变迁?是什么力量推动经济制度变迁?我们可以从直接原因(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根本动力)两个方面来认识。

1.经济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小岗村的农民要冒风险进行制度变革?是为了不去讨饭、过上好的生活,是因为从经济制度变迁得到的好处大于损失。经济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直接动力)是获取经济制度变迁带来的利益。例如,企业进行改革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富民强国。

当然,也不是说凡是能带来利益的经济制度变迁都是可行的。这是因为进行经济制度变迁是要付出代价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经济制度变迁要付出成本。例如,小岗村的农民可能会被批斗、处罚,村干部可能会坐牢,这就是经济制度变迁可能会带来的损失。又如,设计改革方案、争取改革方案的通过、清除改革阻力,都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些都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还有,改革涉及人们利益的重新分配,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造成社会和经济的损失,这也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所以说,经济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是,通过经济制度变迁可能获得的利益要大于可能产生的成本。只有具备这个条件,经济制度变迁才是可行的。

2.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想在理论上对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有深刻的认识,就要进一步思考:引起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直接原因来看,农民搞改革、企业搞改革是为了增加收入,政府推行改革是为了富民强国。然而我们可以想深一层:为什么进行改革就能增加收入、富民强国呢?为什么旧体制会造成贫穷落后呢?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5]在这段话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还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两大实体性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起着启动者、调整者、控制者的作用。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把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原材料,农业生产中的土地、种子等。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体。基本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工具,如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农业生产中的锄头、犁、耙、拖拉机等。此外,劳动资料还包括各种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却是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物体,如工业生产的厂房、土地、道路等。

除了实体性要素外,生产力还包括非实体性要素,如科技、管理等要素,它们通过作用于实体性要素起作用。其中,科学技术被称为第一生产力。[7]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力的两个实体性要素的发展上,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层次认识,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成物质财富的贫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适应当前生产力的新体制,就能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为提高劳动者收入,实现民富国强创造物质条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来看,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都无一例外地被生产力大潮卷走,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所替代。而随着生产力不断前进,原来适应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又落伍了,变得不适应了,于是又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从原始社会制度到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这些经济制度变迁的背后都是生产力在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如何解决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问题的?

2.什么是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社会经济制度?

3.什么是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不同之处?市场经济具有什么优越性?

4.什么是产权?产权包括哪些权利?

5.现代产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具有什么特征?

6.什么是诱致性经济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经济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7.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