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依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具有相当水平技能的工作者只占就业人员的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高技能人才可定义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为统计对象的高技能者不到从业人员总数的7%。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无论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面临技能人力资本的需求问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大量优秀的技能人才;发展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需要大量具有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更需要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以2009年为基数,中国到2020年技能人才需求将净增约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净增约990万人。[1]产业的技能要求迫切需要职业院校释放更大人才红利,将人口大国升级为人口强国。为此,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如下目标:到2020年,全国的技能劳动者应达到1.4亿人,其中的高技能人才应达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8%)。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还要求“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改革开放以前,党和政府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文本中较为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正规教育领域对产学合作或相关内容最早的政策表述可追溯到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在该份文件中,国家首次明确了高职院校应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自那以后,在正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中类似的表述还包括“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1997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两个文件中首次使用了“产学研合作”的提法,而且强调较多的是大学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和技术研发。
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举办高职高专。对于“高职高专”这一新型高等教育机构,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沿用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表述,即“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结合”;一直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首次提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产学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对包括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在我国,教育政策对教育机构办学影响巨大,政策文本不仅规定了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与发展方向,而且同时也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兼具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属性。本书将对1991年以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涉及“产学合作”(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相近内涵)的用语做如下整理(如表1-1所示)。
从产学合作或相近内涵的政策文本用语演变情况来看,自1999年高职高专大规模兴起之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了“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和“产教融合”等提法,并将重心放在产学合作技能培养(而非技术研发)方面。自此,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教育部门的各类政策文件和各种评估[2]、评审也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水平作为重点之一。
表1-1 1991年以来产学合作(或相近内涵)用语在我国教育政策文本中的变化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整理。
国际经验早已证明,高端技能人才需要“跨界培养”,仅靠教育机构无法单独承担高技能的培养使命。[3]但通过回顾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文本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演变过程(如表1-2所示),可以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为适应经济与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更加指向“高端”产业与“高端”技术。
表1-2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文本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整理。
在实践层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合作技能培养普遍面临“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企业参与合作培养的动力普遍不足[4]。而现有文献对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动力不足与合作水平差异的研究解释力普遍不足。因此,在技能短缺背景下,我国企业和高职院校基于技能的产学合作动力不足与产学合作水平差异的问题是本书研究的现实背景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