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结构
本书是笔者结合多年学习、工作,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问题的一次系统思考。书中既有对重要战略规划政策等的解读,也有个人对经济转型升级中一些重点问题的见解,并讲述了一些背后的逻辑和故事。书中采用图表、专栏的形式,引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问题,也对一些专用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释。考虑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因而在分析问题时,笔者尽可能以全球化思维、国际化眼光做了一些比较,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国外研究机构的观点。
本书共14章,从内容板块上来讲,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的回顾”,包括第1章到第3章;中篇“‘十三五’时期的宏观背景和基本思考”,包括第4章到第6章;下篇“‘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战略重点”,包括第7章到第14章。
第1章对“十二五”规划确立的方针目标进行回顾。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如何设计10个政策导向、24个主要指标、18个重点专项规划,对其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说明,比如关于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讨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方针的提出,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的编制等。通过这些分析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反映“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思想和决策逻辑。
第2章对“十二五”前四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不是对所有成绩展开全面系统的评估,而是选择了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有量化指标比较的八个方面,比如: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和服务业占比提升;粮食产量持续实现“四连增”;交通能源水利建设成就显著;科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基尼系数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态势;改革开放有新举措、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指标预计完成良好等。这些进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和支撑作用,是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亮点。
第3章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情况,着眼“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集中分析了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社会矛盾复杂多发等五大问题。这里面既有老问题,如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等;也有新问题,如大气污染加重、地方债务攀升、企业债务率过高等。此外,该章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规划编制实施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第4章对“十三五”时期的国际环境走势进行研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越来越大。客观上讲,未来五年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可预见的因素、难以预见的事情比较多。我们不求全景式的环境分析,而是力图对一些大的趋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与分化中艰难前行,世界科技革命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能源格局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大国博弈带来的竞争合作尖锐复杂。这些走势在现实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有所展现,也将是未来各国关注和发力的焦点。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合作与竞争同时并存。
第5章对“十三五”时期的国内环境特点进行提炼。概括为“四个最大”:最大的背景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最大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大的挑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演进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重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政商关系;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将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指向,朝着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将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6章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考。力图回应当前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大势,从导向、动力、路径、目标四个方向,阐述了对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考: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转型升级的导向,把改革创新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动力,把推动四化同步作为转型升级的路径,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转型升级的总目标。
第7章到第14章,笔者结合对“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总体分析和对“十三五”时期的宏观思考,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大政方针,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八个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挖掘改革新红利、构建开放新格局。对于这些重点的描述,本书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核心问题,力求既提出方向,也说明道理。
[1]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周其仁教授在该书中阐述了科斯的思想,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改革有效地降低了组织成本。
[2]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 美国在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实施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的政策:奥巴马政府两度颁布创新战略;提出出口倍增计划,白宫专门成立“出口促进内阁”,提出要实现五年出口量倍增;联邦政府发起力争上游的竞争活动,对那些制订并实施教育创新计划,有效提高教师质量和学术成就的州提供奖励;奥巴马呼吁实施“为21世纪重建美国工程”,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私人投资,创造更多就业。
[4]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印度2015年经济增速预计达到7.4%,2016年预计为7.8%。相关评论称,这将是印度增长首次超过中国,“龙象之争”进入新阶段。
[5] 厉以宁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提出,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6] 刘世锦等,《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