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不妨把耕地数量当作一个“黑盒子”
如同所有的宏观经济数据一样,全国耕地总量对于制定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能指望这个数字有多高的准确度。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耕地数量就像一个“黑盒子”。分解“黑盒子”内部的组成非常困难。与其把注意力放在耕地总量上,还不如更多地关注耕地的增减变化,动态地把握土地政策。耕地总量有增有减,就像资产负债表一样,一般来说,只要资产大于负债就没有多大危险。只要耕地的增量大于减少量,就不会因耕地数量变化而冲击粮食安全。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当前中国是否缺粮。如果中国目前不缺粮,然后再具体剖析在过去历年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耕地减少,具体减少了多少。毫无疑问,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不仅需要了解过去占用耕地的历史数据,还要做好今后占用耕地的规划。尽量做到节约用地,杜绝浪费,细水长流。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今后增加耕地数量。从狭义上来讲,开荒是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在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率已经很高,几乎没有开荒的空间。[1]可是西部、中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开荒和整治耕地。从广义上来讲,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通过进口粮食置换出国内耕地等措施也在客观上减轻了土地压力。
当前要解决这样的困惑:在城镇化和基本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之后,中国会不会遭遇粮食危机?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现有的耕地能够养活13亿人,倘若耕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那么今后完全有把握保证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假设中国现有耕地的数量是N亿亩(我们没有必要去较真N的具体数量),今后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增加N1、N2、N3、N4、N5和N6,只要这些增量之和大于未来城镇化住房建设和基本建设的需要,中国就不存在由于减少耕地导致的粮食危机。
在这里,N1是开荒增加的耕地,N2是由于主要谷物单产不断上升释放出来的耕地,N3是由于进口粮食(玉米和大豆)节省下来的耕地,N4是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释放出来的“宅基地”或“菜园”,N5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可以节省出来的土地,N6是提高储粮系统效率、减少粮食损耗可以节省出来的耕地。
在耕地数量不减反增的前提下,当前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今后也能保证粮食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争论18亿亩土地红线的准确数值就失去了意义。
[1] 实际上,即使像江苏昆山那样人口密集的地区也通过整治耕地开发增加了不少耕地。详见本书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