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穴位大疗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09 牙疼

按摩列缺、液门,还你好牙口

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

专家诊断

◆ 症状简介

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牙龈炎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疾病。是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软质的牙垢和硬质的牙石所致的长期刺激,及不正确的刷牙习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一)龋齿:初龋一般无症状,如龋洞变大而深时,可出现进食时牙痛,吃甜食或过冷、过热的食物时疼痛加重。这时可先用防酸止痛牙膏,温水刷牙,必要时用民间验方止痛,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是填补龋洞。

(二)牙髓炎:多是由于深龋未补致牙髓感染,或化学药物、温度刺激引起,其疼痛为自发性、阵发性剧痛,可有冷、热刺激痛和叩痛。这种牙痛的应急处理,可用芬必得300毫克口服,一日2次,止痛,或用民间验方止痛。根治的方法是在局麻下用牙砧磨开牙髓腔进行牙髓治疗。

(三)牙根尖周炎:多由牙髓炎扩散到根管口,致根尖周围组织发炎。表现为持续性牙痛。患牙有伸长感,触、压痛明显,不能咬食物。这时可服消炎止痛药,如先锋霉素四号0.5克,一日3次;灭滴灵0.4克,一日3次,消炎痛25毫克,一日3次;并吃软食。也可用民间验方应急止痛。待消炎后再进行根管治疗。

(四)牙外伤:如意外摔倒、碰伤或吃饭时咬到沙粒等致牙折或牙裂开,引起牙痛。可先服消炎、止痛药,也可用民间验方止痛。有条件者应到口腔科处理。

◆ 中西疗法

(一)若是深龋引起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疼痛。可用镊子针头或缝衣针挑去蛀牙洞内食物残渣,放入蘸有牙痛水、十滴水或清凉油的小棉球。如仍不能止痛,可在局部麻醉或针刺合谷下,用一注射针头对准蛀牙洞较薄弱处用力刺穿髓腔顶,再放止痛棉球。

(二)若是根尖周炎、牙周炎,视病情可加用牛黄解毒丸、银黄片、解毒消炎丸等,或用磺胺药、青霉素。

(三)如牙周炎反复发作,松动较大,宜拔牙。

经穴疗法

◆ 特效穴位 列缺穴 液门穴

列缺穴:两只手的拇指张开,左右两手的虎口接合成交叉形。右手食指压在左手的桡骨茎状突起的上部,食指尖到达的地方,用食指的指腹揉按,或者用食指的指甲尖掐按,会有酸痛或酥麻的感觉。先左手后右手,每次各揉(掐)按1~3分钟。

液门穴:正坐,伸手曲肘,朝着自己的胸前,手掌心向下;轻轻握拳,用另外一只手轻轻扶住小指侧的掌心处,大拇指弯曲,用指尖或者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胀的感觉。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侧穴位各掐按一次,每次掐按1~3分钟。

◆ 追加穴位 内庭穴 少海穴 合谷穴

内庭穴:正坐屈膝,把脚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把对侧手的四指放在脚掌底部,托着脚,手的大拇指放在脚背,弯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内庭穴,有胀痛的感觉。早晚各揉按一次,先左后右,每次揉按1~3分钟。

少海穴:正坐、抬手,手肘略屈,手掌向上,用一只手轻握另一只手的肘尖、四指在外,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内肘尖的内下侧、横纹内侧端的凹陷处,有酸痛感,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侧穴位。每天早晚左右两穴各按压一次,每次按压1~3分钟。

合谷穴:一只手轻握空拳,拇指和食指弯曲,两指的指尖轻触、立拳;另一只手掌轻轻握在拳头外,用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压穴位,有酸痛胀感;分别按压左右两手,每次各按1~3分钟。

特效1:列缺穴

功能主治

标准取穴

◇ 配伍治病

感冒、咳嗽、头痛:配风池、风门

咽喉疼痛:配照海

功用: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

取穴技巧及按摩手法

特效2:液门穴

功能主治

标准取穴

◇ 配伍治病

喉痛:液门配鱼际

功用:降浊升清,清热泻火

取穴技巧及按摩手法

追加1:内庭穴

属足阳明胃经穴位。此穴对牙齿痛、风疹块、急性肠胃炎有特效。此外,对流鼻血、口歪、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等症,都有很好的保健调理作用。

标准取穴

取穴技巧及按摩手法

◇ 这些症状也有效

◎ 风疹

◎ 流鼻血

◎ 便秘

◎ 急性肠炎

◎ 咽喉肿痛

追加2:少海穴

属手少阴心经穴位,具有宁神、通络之效能,主治神经衰弱、头痛目眩、心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对于前臂麻木、肘关节痛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健忘等病症,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用。

标准取穴

取穴技巧及按摩手法

◇ 这些症状也有效

◎ 神经衰弱

◎ 神经痛

◎ 心痛

◎ 健忘

追加3:合谷穴

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此穴是全身反应最大的刺激点,可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而通经清瘀。除对于牙齿、眼、喉科有卓著功效外,对于止喘及疗疮也具有特殊疗效。

标准取穴

◇ 这些症状也有效

◎ 头痛

◎ 神经衰弱

◎ 高血压

◎ 鼻炎

取穴技巧及按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