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屋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单体类

(一)庑殿顶

庑殿顶是前后左右有四面斜坡的屋顶。屋顶有一条正脊,正脊两端向四个檐角连有四条垂脊。宋代称为“五脊殿”“吴殿”和“四阿顶”,清代称“庑殿顶”。庑殿顶有单檐、重檐之分。中国现存有关建筑的古籍,战国时代成书的《考工记》称重檐为“四阿重屋”,后来成为皇家和重要寺庙的至尊古制。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中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屋顶类型。早在原始社会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复原研究中,就有四坡顶、两坡顶和圆锥顶几种形式。顶面覆盖草或树皮,有的在屋面上抹草泥。四阿顶最早的实例出现在北齐石柱上。石柱是早年的墓标,又称墓表。立于帝陵前称陵标。柱上的石牌上简刻死者姓名、官位和葬卒年月,后为墓碑代替。北齐石柱原为木质,建于北魏永安年间。北齐太宁二年(562年)皇帝降旨,易木为石,并刻“颂文”于柱上,成为纪念性石柱。石柱分柱础、柱身和石屋三部分。石屋建在盖板上,为石雕殿屋。面阔三间,中间刻佛像,两侧雕窗棂,柱上有角梁、檐椽,单檐五脊四阿顶。正脊短,垂脊长,是早年五脊殿的做法。清代正脊向两端推长,称为“推山”。屋面雕瓦垄,滴水刻双弧线,瓦当饰莲纹,为北齐四阿顶殿堂可贵的模型。唐代明文规定,宫殿一律用庑殿顶。直至清代,庑殿顶成为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而重檐庑殿顶,可以说是超规格的,给人以重檐巍峨、庄重崇高之感。

北齐石柱

北齐石柱

中国现存重檐庑殿顶建筑近20座。主要分布在宫殿、城楼、孔庙、岳庙等建筑群内。

北京紫禁城,是重檐和单檐庑殿顶建筑聚集之地,为明代十四帝、清代十帝的皇宫,故称“故宫”。古人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众星环绕,永恒不变,天帝在此建紫宫居住,名曰“紫微正中”。地上的皇帝应与天帝一样,驻地修建紫宫城垣,又为人间禁地,故名。城内宫殿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占地72万平方米。宫城内房屋九千多间,如按一个人在每间房内住一夜,则需用25年时间才能住遍每个房屋。宫殿布局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在前,也称“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翼为文华殿和武英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群臣和发布命令的殿堂。内廷又称“后寝”,中央修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北面是御花园。两侧是东六宫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与后妃和皇子们居住、游憩之地。

太和殿在紫禁城的中心,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举行大典的殿堂。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遭雷火焚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面阔十一间,63.93米,进深五间,37.17米,高35.05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木结构殿宇。太和殿殿顶为黄琉璃重檐庑殿式,是最尊贵的屋顶形式。正脊两端的龙吻高3.4米,由13块琉璃瓦拼成,是中国大屋顶上最大的吻兽。四条垂脊下端安装仙人骑凤、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10枚脊兽,也是独一无二的。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太和殿上下左右都用龙来装饰:屋顶上站着龙,顶棚天花上用彩画绘龙,木柱上是沥粉贴金龙,汉白玉台基上是石刻雕龙。据文物专家统计,太和殿内外以不同形式出现的龙有13 844条之多。大殿台基高8.13米,上中下三层,每层栏杆下都有石雕龙螭首排水嘴,共计1142个。雨天时,上千个龙头同时上下泄水,如同千座喷泉,非常壮观。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鸟瞰

紫禁城内的重檐庑殿宫殿还有:

乾清宫:后三宫的主殿,皇帝的寝宫。

坤宁宫:后三宫之一,明代皇后的寝宫。

皇极殿:在东路,太上皇乾隆居此。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奉先殿: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

紫禁城的南门和北门城楼屋顶是重檐庑殿顶。

南门为正门,又称“午门”。城台高出城垣2米,平面呈“冂”形,突出城外,台上建楼5座,俗称“五凤楼”。正中是主楼,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两侧各建二楼为重檐攒尖顶。主楼左右有钟鼓亭。清代每年颁历书仪式在午门举行。每逢皇帝主持大典时,午门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北京紫禁城午门

北京紫禁城神武门

北门原名“玄武门”,清康熙帝名玄烨,避讳“玄”字,改称“神武门”。重檐庑殿黄瓦檐下高悬华带匾,额书满、汉文“神武门”三个大字。城台正中门额镶嵌“故宫博物院”石匾,是1925年将紫禁城辟为故宫博物院的标牌。原匾为故宫博物院元老李煜瀛先生手书,1971年改用郭沫若字迹重新刻制,悬挂至今。

紫禁城外的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建筑还有:

北京太庙大殿。太庙在紫禁城东侧,是明、清皇家的祖庙。大殿的屋顶形式,开间布局和台基、装饰等均与太和殿相同,是历代天子表孝道、重尊祖、建宗庙思想的集中体现。

北京太庙大殿

北京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明、清两代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堂。正殿称景德崇圣殿,重檐庑殿顶,原为绿琉璃瓦,乾隆年间改为黄瓦。殿内辟11龛,供历代帝王牌位。

北京明长陵祾恩殿。明长陵在北京城北45公里天寿山麓,是明十三陵中建陵最早、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为祭祀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享殿。明嘉靖年间以感恩受福之意,定名祾恩殿。殿建在高3.21米的汉白玉三重台基之上,规制与太和殿相同。殿内60根立柱,全部用金丝楠木制成,不施彩绘,浑厚古朴。明间4根最大的柱子,直径1.17米,高13米,为整根名贵的楠木制成,进入殿堂,香气袭人。虽历经590多年,至今完好无损。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明清重建大修。庙门外左右两侧路边各立下马碑一块。碑文用满、汉、蒙、回、藏和托忒六种文体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殿称“大成殿”,为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命名后,全国各地孔庙大殿的通称。大成殿取九五间数,重檐庑殿黄瓦顶,为最高等级的建筑。

苏州文庙大成殿

苏州文庙在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始建于宋代,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任苏州郡守时所建。范仲淹为培养人才,将府学(官办府级学堂)与文庙合在一起,此后许多州、县文庙均采用庙学合一的形制。大成殿为南方殿式风格,正脊砌透空花饰,屋角飞翘,重檐庑殿顶,为江南少见的重檐庑殿顶建筑。

岳庙。“岳”是高大的山之意,如五岳的泰山、华山、恒山、嵩山和衡山。岳庙是祭祀山神的大庙。中国远古时代,先民们有一种对冥冥大山的崇拜观念。汉代形成对五岳的祭祀。祭祀大典由皇帝亲自主持,或派遣大臣代祭。因此,岳庙修建得规模大、等级高。

岱庙。“岱”是泰山的别称,在山东省泰安市,又称“东岳庙”。岱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和举行封禅大典的庙宇。大殿称天贶殿,为重檐四阿黄琉璃顶。殿前东、西两侧为御碑亭,亭内竖立乾隆帝登岱祀祭诗,是研究封禅告祭的重要史料。

中岳庙在河南登封。建庙以前有太室祠,始建于秦代。庙为唐初始建,宋代增修,清乾隆年间大修。大殿称“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五脊黄琉璃瓦顶,和玺彩画,等级仅次于北京太和殿。

北岳庙在河北省曲阳,正殿称“德宁之殿”,重檐庑殿顶,青瓦顶绿琉璃剪边。

寺庙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很少见,北京潭柘寺内有一例。

河北曲阳北岳庙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门头沟潭柘山,因山上有龙潭、古柘树,故名。相传创建于西晋,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扩建、重修,成为京郊年代最悠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寺庙。该寺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分中路、西路和东路三部分。中路自南向北有石坊、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的琉璃龙吻高2.9米,尚具明代风格。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为阿难、迦叶尊者。西路设戒坛,是和尚受戒的地方。东路辟有清帝行宫院,北有寝宫,又称“万岁宫”,至今保留着“乾隆宝座”;中建流杯亭,依汉魏“曲水流觞”修筑;南为太后宫。大雄宝殿屋顶提高规格,当与行宫有关。

单檐庑殿顶的数量比重檐庑殿顶多。

北京紫禁城内有景阳宫,单檐庑殿顶,是东六宫之一,原为明代嫔妃居住之处,后改为收贮图书之地;咸福宫,单檐庑殿顶,是西六宫之一,与景阳宫东、西相对,为后妃居住之地;英华殿,单檐庑殿顶,在内廷外西路,是明清皇太后、太妃、太嫔礼佛的殿堂,等等。

紫禁城外的皇史宬,也是单檐庑殿黄琉璃瓦顶。

皇史宬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大街。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初名神御阁,后更名为皇史宬,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档案库。大殿以“石室金匮”之意,全部以砖石材料修建。砖砌墙体厚达5米。梁柱、枋檩、斗栱、门窗全部采用石质构件。五座券门安装石门,每扇石门宽厚,重12吨。殿内设对开的石窗,以便通风。地面放置汉白玉石座,石座上安放铜质镀金雕龙皮大柜,柜内珍藏皇家档案。皇史宬在中国古代建筑防火、防水、防湿、抗震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单檐庑殿顶多用在重要寺庙。

佛光寺在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山腰,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后毁于唐会昌“武宗灭法”。大殿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以拥有唐代塑像、壁画、墨迹和建筑艺术“四绝”而著称。殿呈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青瓦四阿顶。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四阿大顶。

独乐寺在天津市蓟县城西门内。寺内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是研究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山门为寺之大门,中间为穿堂过道,两侧分立金刚力士彩塑,俗称“哼哈二将”。殿堂外檐木柱微向内独乐寺山门收,角柱较平柱高,称作“侧脚”和“升起”,斗栱硕大简洁,均为唐辽建筑时代特征。屋顶出檐深远,屋面和缓微曲,作五脊四坡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四阿大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亦为中国大屋顶上最早的吻兽实物。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山西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区。唐开元年间始建,辽毁于兵火,金天会至皇统年重建。主体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前为山门,中有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均为单檐四阿顶。是古代四阿五脊顶集中展示的寺庙。

(二)悬山顶

悬山顶是前后两面坡的屋顶,因两坡屋檐内的檩头挑悬在山墙之外,故名“悬山”,又称“挑山”。

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也是五条脊。但不能称五脊殿,只有四面坡五条脊的庑殿顶才可叫五脊殿,此为宋代以来的称谓。悬山顶的形式,在原始社会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已有发现。但等级不高,重要建筑一般不用悬山顶。多用在寺庙的配殿、民居和垂花门楼。

山西五台山的文殊殿和东岳庙大齐殿是两座金代的悬山顶殿宇。

文殊殿在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前院,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青瓦悬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悬山顶中年代较早的实例。檐下斗栱制作精巧,斜栱与90°角的直栱交织,犹如盛开的花朵;殿内的内额之间用斜枋传递荷载,类似现代的“人”字柁架,均为早年罕见的木构件。

大齐殿在山西晋城市高都镇东岳庙内。东岳庙,俗称“东大寺”,现存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为金大定年(1161—1189年)创建,因殿内供奉齐天大帝,故名。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抱厦,单檐悬山顶,青瓦三彩琉璃剪边。殿内塑像和木刻、石雕做工精细,堪称金代装饰的上品佳作。

明清悬山顶的山墙有两种形式:一是山头砌出三角形的山尖;二是阶梯五级,称作“五花山墙”。京、津地区大四合院流行悬山顶垂花门。

石家大院位于天津杨柳青镇,它有三座垂花门。石家为天津富商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以贯通南北的箭道为交通线,沟通东、西两套四合院,天津地方称为“四合套”,东院为住宅院,西院设接待、戏楼和佛堂。其中一座垂花门在佛堂对面,南连抄手院和戏楼。门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挑悬出一个带垂柱的花罩,柱头圆雕成倒垂的莲花,两垂柱间横向置刻花的额枋、雀替和三幅云,枋上装三块镂空花板,再上施大额枋承托斗栱和出檐。中间两侧竖木颊,外侧嵌入砖墙,内侧安装双扇板门,门前置抱鼓石。后部与院内回廊相连,后檐柱即为廊柱,柱间设四扇屏门。因板门外上部挑悬着雕花垂柱和花板,故谓“垂花门”,这是高级垂花门做法。另两座垂花门分设在箭道上。门的南北进深很大,北面为中式木构垂花门,南面为砖砌西洋券拱门,是清末中西合璧的门楼。门内东、西墙面开设暗门,便于主人在箭道内出入两侧的四合院。有趣的是三座垂花门挑悬的垂莲柱,外观虽然相似,却又富于变化:一进门是一座含苞欲放的莲花,行至箭道中间一座为花蕊初绽的莲花,再进到底一座是满蓬莲子的莲花,三座垂莲柱的莲花呈生长序列状,寓意为步步高升。可谓匠心别具。

天津石家大院西洋门楼

天津石家大院垂花门上部

山西襄汾丁村民居门楼

丁村民居门楼。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中国的考古福地。1954年发现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11公里的汾河东岸有多达11处旧石器时代中期古遗址,由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主持发掘,出土了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是继1927年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北京种)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收获。在近年的文物普查中,又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33座。院落年代北部为明末,中部为清初,南部为清末三个时段。明代民居四合院大门开在南向东侧,与北京四合院大门方位相同。如按“八卦”方位,则为“巽”位,正合北京的顺口溜:“乾宅巽门,不用问人。”而清代民居则在中轴线上布置倒座房,正中开门。院内的门楼类似垂花门,由两根中柱支撑屋脊,前后外挑房檐,青瓦悬山顶。檐下柱间华板上的木雕和雀替的透雕都很精致。

(三)歇山顶

歇山顶是一种悬山顶套扣在庑殿顶上的屋顶形式。上部是悬山顶的五条脊,下部是庑殿顶四条脊,故又称“九脊殿”。最早的建筑实例是汉代的石阙顶。宋代称“厦两头造”,等级规格仅次于庑殿顶,亦有单檐、重檐之分。分布在宫殿、城楼、钟鼓楼、寺庙、陵墓等地,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大屋顶。

雅安高颐阙在四川雅安市金鸡关下姚桥。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大门或门前的标志物,常设在城池、宫殿、祠堂、陵墓之前。《诗经·郑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说明早在周代就已建有阙。早年的阙,多为高台木构建筑。现存年代最早的阙是汉代石阙。其中高颐阙是造型和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此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全部用石块砌筑。阙体由高矮两部分组成,高的称母阙,九脊歇山顶,矮的叫子阙,单檐四阿顶,屋面雕刻瓦垅和瓦当,出檐平缓舒展。

歇山顶建筑在北京紫禁城内随处可见,重檐歇山顶建筑有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是举办宫廷宴会的地方;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寝宫。单檐歇山顶建筑有养性殿,太上皇的寝宫;昭仁殿,皇帝读书处;天穹宝殿,祭祀昊天上帝的道教建筑等。

明清的帝陵享殿,除长陵外,都是重檐歇山顶。如清西陵的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兴建,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共修建了8年。泰陵是清西陵的主陵,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陵区内的主要建筑有五孔石拱桥、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大红门、神道、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楼、单路七孔石桥、龙凤门、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其中隆恩殿为祭陵的享殿,等级、规格低于太和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单层汉白玉台基,重檐九脊歇山黄琉璃瓦。

清东陵定陵和定东陵是安葬咸丰皇帝和慈安、慈禧皇后的陵寝。定东陵同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座后陵并列,建筑规模和形式相同,在中国历代帝后陵墓中罕见。其中慈禧陵建筑内檐装修的奢华程度,也是其他陵寝无法比拟的。主殿隆恩殿,是安放慈禧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享殿。面阔五间,外檐柱额、门窗不施彩绘,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外观庄重素雅。殿内装修精细华丽,安放神位的宝床前为4根盘龙金柱,内檐梁枋、斗栱和天花板,全部彩绘贴金,就连配殿内墙的砖雕也贴金。据说仅贴金一项,就耗费黄金4590两。台基的汉白玉龙凤雕饰,与其他宫殿、陵寝龙上凤下的位置相反。慈禧陵是凤在上、龙在下,或是凤在前、龙在后。

河北遵化慈禧陵隆恩殿

河北遵化慈禧陵隆恩殿御路石

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城楼是重檐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等级规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更名为天安门,是皇城四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都不筑城台,开间小,单檐歇山顶)。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开设五座筒券门洞,俗称“五阙”。每座券洞均安装双扇朱红油漆大门,门面安装镀金兽面铺首和门钉,门钉九行九列,是个极(吉)数。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为九五之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檐下施和玺彩画,歇山顶的山花板布满贴金的绶带,与红墙木柱门窗和白色玉石栏杆形成鲜明对比,构成皇家建筑金碧辉煌的装饰特征。天安门是明、清皇帝颁发诏令之地,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以及出兵亲征等,都要在城楼上举行颁诏大典。每逢冬至、夏至和孟春时节,皇帝要从天安门出入,到天坛祭天、日坛祭日、先农坛耕田。平民百姓是不能出入天安门的。因为皇城内全部为皇家占用,如紫禁城,左边太庙,右边的社稷坛(左祖右社),景山、北海及中南海,王公贵族的府邸等。皇城的城垣为红墙黄琉璃瓦,古称“萧墙”。一般百姓不可进入皇城,如需进入,必佩戴腰牌,否则就“祸起萧墙”了。

北京内城的城门和箭楼,如前门和德胜门,以及钟鼓楼都是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

中国万里长城关城城楼亦多为九脊歇山顶。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历史上曾有20多个朝代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超过2万里。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地处东北、华北咽喉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在此设立卫所,修建关隘,名曰“山海关”。古人吟赞“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关城为方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辟四座城门。东、西城门外筑罗城,以为前卫。南北长城内侧筑翼城,以屯戍卒。关城东门称“镇东门”,下筑长方形城台,上建高大城楼。城楼坐东朝西,上下两层,重檐九脊歇山顶。檐下悬挂巨幅匾额“天下第一关”。城楼正面开设板门和隔扇门,其他三面作箭楼式。墙面开辟规整的箭窗,每层两排,东西每排9个,南北两侧每排4个,共计68个。引人注目的是,每个箭窗红色封护窗板的中心,都绘画白环黑色圆心,犹如一只只警惕的眼睛,盯视着远方来犯之敌,创造了防御性城楼的特殊装饰。

黄崖关在天津市蓟县城北30公里的泃河谷地中。因东山石崖多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映照黄崖分外壮观,素有“黄崖夕照”之称,关城因此得名。长城以关城为中心,东连水关,有悬崖为屏障;西接八步险、鬼见愁,用峭壁作依托。以城墙多样、楼台密集和关城奇特驰名中外。关城依山形地势呈刀把形,突破古代城堡方形对称布局。北面不设城门,仅筑北极阁城楼,单檐歇山顶,上书“黄崖正关”。城东设瓮城,辟小券门作南北通道。东、西、南三门亦互不相对。城内道路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图形和方位布置,称作“八卦迷魂阵”。城西南还有校场、陷马坑等设施。水关是水道上的关隘,战时可迎敌作战,平时设卡收税。每逢七八月间,水关内外碧波涟漪,泉水叮咚。有山有水,山清水秀,这在万里长城线上,是十分难得的。

天津蓟县黄崖正关城楼

天津蓟县黄崖关城鸟瞰

甘肃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因关城在嘉峪山麓,故名。嘉峪关南为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为戈壁沙漠和龙首山、马鬃山。关城雄踞其间,以长城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就是大西北的军事重地。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双重城墙。西城墙外为迎敌的一面,全部包砖,其他三面为黄土夯筑。东西墙辟闸门,上建闸楼,单檐歇山顶。关城的东西内城墙亦辟修两座城门,上筑城楼,上下三层歇山顶。关城四角砌角台,上砌角楼,高两层,青砖垒筑,形如碉堡。南北城墙的正中建敌台、敌楼。整个关城楼阁高峙,碉堡林立,恢宏壮观。

单檐歇山顶以寺庙居多。

南禅寺在山西省五台山李家庄。由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殿组成。其中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晚唐武宗“会昌灭法”,山上寺庙大都被毁,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免于难,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殿近似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九脊歇山青瓦顶。殿内供奉主像释迦牟尼彩塑,两侧侍立菩萨、弟子、天王、童子等共计17尊,为唐代雕塑佳作。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华林寺在福建省福州市区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建,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禅院”,后改为华林寺。现仅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其梁架、斗栱均为宋代原物,单檐九脊歇山青瓦顶。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鲁班庙在天津市蓟县鼓楼北大街。鲁班,是中国史书记载最早的能工巧匠和创造发明家,民间一直尊奉他为土木工匠的祖师。中国当代建筑工程最高奖亦称为“鲁班奖”。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鲁班的主要发明创造是矩尺。矩尺又叫鲁班尺、曲尺,在木工技术上解决了测量长短和划线,检查平面及线条曲直,控制房屋或器械的直角等问题。因此有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来源于《孟子·离娄》:“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鲁班又名公输子。鲁班还发明了木车马、木人和木鹊。木鹊,《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䧿(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天津鲁班庙

鲁班庙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鲁班庙的修建,据庙内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公输子庙碑记》记载,是由修建清东陵的工匠完成,是民间庙宇的官式做法。鲁班庙布局严谨,工精料实。大殿木柱使用铁糙木,此木比水重,较铁硬,蓟县本地不出产,可能是皇家用材。木框架使用斗栱,民间是不允许的。鲁班庙用的是一斗三升最简化的做法,既表达工匠对祖师的尊崇,又不太超越规制。殿顶为九脊歇山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式样仅低于最高等级的庑殿顶。琉璃瓦在民间不可使用,且黄瓦等级最高,绿瓦次之,于是采用绿琉璃剪边。总之,鲁班庙的修建,工匠们是尽量提高规格等级,但又不违规制,可谓匠心独具。

(四)硬山顶

硬山顶为“人”字形前后两坡顶,外形与悬山顶相似,但两坡的檩条不出头,而是封在山墙内,坡顶与山墙的墙头齐平。山头砌博缝砖,安装正脊和四条垂脊。大式硬山顶有吻兽;小式硬山顶无脊兽。宋《营造法式》无硬山顶记录,宋画及雕刻亦无硬山顶形象。因山墙要用青砖封护,并承担山面梁架的重量,民间叫作“硬山搁檩”。明、清以来,青砖大量生产使用,硬山顶成为民居的主要样式。硬山顶亦用在大型建筑群的配殿、民间祠堂和寺庙中。

紫禁城内有一座硬山顶庙宇——城隍庙。城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灵。传说由古代蜡祭八神的庸(即城)、水(即隍)衍化而来。唐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遍及各地,庙址多在城池的西北隅。紫禁城内的城隍庙亦在西北隅,依城墙而建,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建的单独的建筑群,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山门和配殿是青瓦硬山顶,大殿是黄琉璃瓦硬山顶,是宫城内规模小、档次低的庙宇。

周公祠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会馆村,是祭礼周盛传的祠堂。周盛传是清代天津总兵,光绪元年(1875年)率师在小站地区开拓河渠,屯垦荒原,改良盐碱荒地,培育优良稻种。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誉满天下的小站稻拓植人,修建了周公祠。祠内共有殿堂三座:中间为新农寺,供奉轩辕等牌位;东侧称武壮公祠,祀周盛传;西侧是刚敏公祠,祀周盛传的哥哥周盛波,盛波佐盛传屯田植稻。三座祠堂均面阔三间,青瓦硬山顶,前接卷棚抱厦,青砖为墙,白石作阶,朴实庄重。

天津周公祠

河北邯郸黄粱梦卢生殿

黄粱梦卢生殿在河北省邯郸市北10公里黄粱梦村吕翁祠内,是根据唐代沈既济所作传奇——《枕中记》修建。记叙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向道士诉苦,怀才不遇,不知如何才能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吕翁给卢生一个青瓷枕,称用此枕可得志。当时店家正煮黄粱。卢生倚着瓷枕就睡着了。梦中回到老家,先娶了漂亮媳妇,又进京赶考中举,做了宰相。5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姻亲都是名门望族。在朝50年,80岁病终。卢生睡醒一觉,店主的黄粱还没有煮熟。吕翁在一旁微笑。卢生对吕翁叩拜说,道长托梦,我随师去布道成仙吧。黄粱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至宋代已建专祠,明、清扩建重修,面积达13 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座院落组成。前院有山门、八仙阁、丹房和照壁;中院以大莲池为主,池上建桥直通后院;后院建钟离、吕祖和卢生三大殿,两侧建钟鼓二楼和配殿。钟离殿又称前殿,硬山青瓦顶;吕祖殿又叫中殿,歇山琉璃瓦顶。

卢生殿,又名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青瓦硬山顶。殿内有卢生石雕卧像,头枕方形瓷枕,两腿微屈,面貌清秀,双目微闭,如临梦境。

(五)卷棚顶

卷棚顶即屋顶前后两坡的相接处,不用正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称“元宝脊”。有硬山卷棚、悬山卷棚和歇山卷棚三种形式。多用在园林和民居。

恭王府在北京什刹海前海,原为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私宅,规制宏伟,装修华丽,颇具皇家气派。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园改赐庆郡王,称庆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又改赐亲王奕 ,改名恭王府。恭王府由府邸和后园两部分组成,占地6万平方米。府邸分三路,轩峻壮丽,装修精美。后园又称“萃锦园”,是王府的后花园。全园亦分三路,东、西、南三面环以土山,中间造园。中路有“静含太古”门、元宝池、安善堂、“流觞曲水”亭等景点。东路建大戏房和“吟香醉月”“曲径通幽”等园林景观。两路中部为方形湖塘,湖中石砌高台,建水榭三间,名曰“诗画舫”,又称“观鱼台”。台四面临水,是夏季纳凉观鱼之地。台上的水榭为通透式,青瓦卷棚歇山顶,为皇家园林喜用的形式。

北海静心斋在北海公园太液池北岸,原名“镜清斋”,为清代皇太子游园的居所,是一座园中之园,俗称“乾隆小花园”。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造园的立意和情趣,而花园的名称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乾隆帝建园时起的名字叫“镜清斋”,他在诗中说明:“临池构屋如临镜,那藉旃摩亦榭模。不示物形妍丑露,每因凭切奉三无。”“旃摩”来自《淮南子》:“粉以玄锡,摩以白旃。”诗意是,临水的庭园如临明镜,不用白毡(旃)蘸着锡粉把镜子磨亮,也不用再制模铸一面镜子。照镜子不只是为鉴形,还是凭栏望池,去追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的情操。清末,慈禧重修镜清斋,改名“静心斋”。当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慈禧暂避困扰,要在园子里静心游憩。全园由三组院落组成,均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山石蜿蜒,亭榭错落,“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各层建筑均用卷棚顶,或歇山,或悬山,或硬山,青瓦红柱,白石栏杆,与碧水蓝天辉映成趣。

北京恭王府观鱼台

北京北海静心斋园林小景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午门

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官、承德离宫,在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帝避暑和行政的庄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经雍正乾隆扩建,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竣工,历时87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组成。宫殿区位于山庄的南部,是清代帝后起居、朝政、庆典、宴饮的地方。各组宫殿没有琉璃瓦顶,没有沥粉贴金彩绘,而是青砖、灰瓦卷棚顶。苑景区在山庄北部,包括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大部分。景区建筑如烟雨楼、文津阁等均采用卷棚青瓦歇山顶、硬山顶。

正宫是山庄的主要宫殿。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前门叫丽正门,“丽正”出自《易经》,意指方位正则光明。门下砌城台,辟三座方形门洞,上建城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歇山青瓦顶。丽正门以北是大宫门和二宫门。大宫门俗称外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硬山青瓦顶,檐下悬挂乾隆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题写的“避暑山庄”镏金匾额。二宫门也称内午门,亦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硬山青瓦顶。檐下悬挂康熙帝御笔“避暑山庄”汉文镏金匾额。

正宫的主殿称“澹泊敬诚殿”,清康熙年建,乾隆时用楠木改建,故又称“楠木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青瓦顶。檐下梁枋、木柱不施彩绘,保持楠木木色,庄重素雅,别具风格。主殿之后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依清旷殿”,又名“四知书屋”,卷棚硬山顶。其后是面阔十九间,进深一间的万岁照房,放置仪仗之类用品,并把前朝和后寝隔开。寝宫自成院落。主殿是烟波致爽殿,为皇帝的寝宫,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后廊,卷棚硬山顶。正中三间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房间,西次间和稍间是佛堂和皇帝寝室,东边两间是帝后休息的房间。

颐和园是清代帝王的行宫和御苑。园内总体布局可分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山前布置政务、居住和游览三个区域。其中政务、居住的宫殿,因地处园林之中,也多为卷棚顶建筑。如仁寿殿依山面水,坐西向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顶,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大殿。德和园是专供慈禧和光绪帝看戏的戏楼。原为清乾隆年间怡春堂旧址,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颐和殿和大戏楼。大戏楼分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三层,通高21米,舞台宽17米,歇山卷棚顶。后台两层,演员扮戏和出场、退场都很便捷。颐和园德和园与紫禁城畅音阁、避暑山庄清音阁(已毁)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六)攒尖顶

攒尖顶又名“斗尖顶”,形如斗笠或伞盖,屋面由檐口攒聚到顶尖覆以宝顶。最早见于原始社会的圆形房子,称为“草庐”。汉代长安城的明堂辟雍为方形攒尖顶。

攒尖顶多用在亭、阁建筑,宫殿、坛庙也有作攒尖顶的,形式有圆形、方形、三角、六角、八角攒尖五种。

圆形攒尖又有单檐、重檐和三重檐之分。

北京天坛,在北京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坛庙。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创建,明嘉靖、清乾隆、光绪年改建、重修。总平面北边呈圆形,南边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主体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均筑成圆形,符合“天圆”之说。三座建筑之间以高4米,宽30米的丹陛桥连接,构成南北贯通的轴线。两侧辅以低矮的附属建筑和围墙,种植大片柏林,形成静谧、肃穆的环境气氛。

祈年殿为祈祷丰年的殿堂,建造在三重汉白玉台基上,殿圆形,直径30米,三重檐圆形攒尖琉璃瓦顶,高38米。殿内柱网三层,中央4根金龙木柱代表四季,承托屋架和攒尖大顶;中层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支撑中层屋檐;外檐12根木柱象征十二时辰,承载下层房檐。殿身红色的木栏、隔扇门窗和梁枋彩画,上与三重青蓝色琉璃瓦顶,下同洁白的玉石栏杆交相辉映,色彩丰富,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

皇穹宇是设置圜丘神牌之所,圆形单檐攒尖顶。周围砌圆形围墙,墙体磨砖对缝,壁面光洁平整,声音可沿内墙传递,俗称“回音壁”。圜丘又称“祭天台”,是举行祭天大礼之地,坛圆形三层,艾叶青石砌筑,每层砌石的数量均为9的倍数。古代认为9是“阳数”,又称“天数”,以此表示天象。

园林寺庙的圆形攒尖顶有河北承德外八庙的普乐寺旭光阁。外八庙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外围,东、北两面的丘陵地带。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先后修建了11座喇嘛庙,现尚存8座,俗称“外八庙”。其中普乐寺旭光阁是仿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形式修建的。但出檐少了一层,为重檐圆形攒尖顶,屋面盖橘黄琉璃瓦,俗称“圆亭子”。

北京天坛祈年殿

北京天坛皇穹宇

方形攒尖顶又称“四角攒尖顶”,高规格殿坐落在北京紫禁城和国子监。

紫禁城内三大殿之一——中和殿,在太和殿重檐庑殿与保和殿重檐歇山顶之间,“工”字台基的中部。为避免建筑形式雷同,故采用正方形平面,四角攒尖黄琉璃瓦,殿顶覆以镏金宝顶。殿身四面满设门窗,金扉金锁窗,纵深均为五间,周围回廊,是等级最高的攒尖顶建筑。

国子监在北京东城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国立最高学府。其中辟雍依照周礼古制“泮水”修建;周围是圆形的水池,中央砌白石护栏台基,上筑重檐四角攒尖顶方殿,水池四面修四座石桥相通,故称“辟雍泮水”,是清代帝王来国子监讲学的殿堂。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亭子是使用攒尖顶最多的类型。如三角亭、方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古人对亭的解释是:“亭,亦人所停集也。”“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亭,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还有基层行政单位的说法,早在秦代就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建制。汉高祖刘邦就当过泗水亭长。上述文字说明,亭的功能、用途十分广泛。我们今天看到的多是路亭、井亭、碑亭以及寺庙、园林中各式各样的亭子。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乐寺全景

三角攒尖亭比较少见。实例有绍兴“鹅池”碑亭和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三角亭。

“鹅池”碑亭在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是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撰书《兰亭集序》之地,明代辟作园林。园中有王羲之祠堂,又称“王右军祠”、墨华亭、墨碑亭、流觞亭、御碑亭等。御碑亭前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三角形攒尖顶青瓦亭,亭中竖立“鹅池”两个大字的石碑,传为王羲之手书。

三潭印月在杭州西湖南部水面,“西湖十景”之一。宋代苏东坡在杭州任官时,开浚西湖,为禁止植菱种芡,淤塞湖泥,在湖中建立三座小石塔为标。现塔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石塔高出水面约2米,塔身球形中空,球面开五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塔内燃灯,灯光透过圆孔倒映水面,与当空明月相映生辉,故名。湖岸建三角形攒尖顶小亭,以供观赏。

六角攒尖顶有杜甫草堂和金山亭等。

桥头方亭

杜甫草堂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在浣花溪旁筑茅屋而居。历时四年,作诗二百四十多首,如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世人广泛传颂。北宋时重建茅屋,建立祠堂,后经扩建重修,才具今日规模。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水槛等。工部祠东边有一碑亭,六角攒尖茅草顶。亭内竖立“少陵草堂”石碑一通。

浙江绍兴鹅池三角攒尖顶碑亭

成都杜甫草堂碑亭

金山亭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之东,仿江苏镇江金山寺而建,供奉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名曰“上帝阁”,俗名“金山亭”。亭阁上下三层六角攒尖青瓦顶,是山庄湖区的最高处。凭栏远眺,湖光美景,一览无余。

有两座著名建筑是八角攒尖的,那就是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沈阳故宫在辽宁省沈阳市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始建,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是清军入关前的清室皇宫。宫室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房屋三百余间,周围修建高大的宫墙。建筑布局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前院正中为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太极发布命令,接受文武百官朝拜之地。天聪年间,后金改为清,大典在此举行。殿后是中院和内宫。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另建斋堂和戏楼,是帝后们读书、看戏之所。大政殿在东路,是最早建成的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下部为砖石砌筑的须弥座台基,殿身外檐设回廊,每面木柱四根。正面明间木柱各置一条木雕金龙蟠绕柱身,龙头向上,探出柱外,面向额枋中心的火焰宝珠。殿顶为八角重檐攒尖式,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尖饰宝瓶和宝珠。殿前为长方形广场,东西排列歇山顶方亭十座,通称“十王亭”,是努尔哈赤与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这处出自八旗制度,君臣合署办事的布局,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首创,是沈阳故宫的一大特色。

沈阳故宫大政殿

佛香阁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耸立在20米高的台基上,通高41米,为全园制高点。阁身八角三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四重檐攒尖顶,檐下配以红色木柱和隔扇门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悦目多姿。

北京景山建有造型各异的攒尖游亭五座。景山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堆山之一。原为元代帝王御苑。明永乐初年营造紫禁城,根据玄武门北必有“镇山”的风水学说,将挖掘护城河土及工程渣土,堆土为山,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景山。景山高43米,山顶五峰东西排列,峰顶各建一座游亭。中峰最高,建万春亭,平面方形,五开间,三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是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最高处,登亭可俯瞰全城。东西两峰,分别建周赏亭和富览亭,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再侧的边峰上,东修观妙亭,西建辑芳亭,均为蓝琉璃瓦重檐圆形攒尖亭。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亭内供奉铜佛像。惜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劫走。现为景山公园,供游人休憩。

北京颐和园佛香阁

北京景山重檐圆形攒尖顶亭

(七)盝顶

盝顶是将庑殿顶或攒尖顶的上部改装成平顶,四面作围脊的一种屋顶形式,亦有四角、六角、八角之分,单檐、重檐之别。多用于皇家建筑,民间少见。

北京紫禁城内廷宫殿有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官花园和宁寿宫花园4座花园,其中以御花园规模最大。御花园在坤宁宫北,明永乐年建,始称“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园内以钦安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近20座亭、台、楼、阁,造型精巧多样,间有形态各异的盆景和四时珍贵花木,布局紧凑,富丽多彩。

北京紫禁城钦安殿

钦安殿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殿内供奉北方玄武神像,明、清两代多在殿内举办道场。殿基为须弥座石台,雕刻云龙石阶和汉白玉龙凤纹栏杆,均为明代原件。殿顶为重檐盝顶,即在庑殿顶上部作长方形平顶,檐口围合平行的四条屋脊,外沿四角仍作垂脊。在紫禁城数百座建筑中,钦安殿是唯一的重檐盝顶殿堂。

御花园内有一对井亭是单檐八角盝顶。井亭本应是八角攒尖顶,但井亭上部要落平,故外沿起脊,安装四对合角吻,成为盝顶。平顶正中开洞,正对井口。一为井内采光,看清井水;二便于长竿掏取井内杂物。井中横架木枋,上置滑轮,辅助系绳汲水。

北京天坛有一井亭为六角形盝顶,是屠宰祭礼用的牺牲井亭,又名宰牲亭。

在北京太庙金水河与戟门的东西两侧,亦有一对井亭,根据祭祀活动的要求,配合神厨和神库而建,单檐四角盝顶,造型挺拔,形制典雅。

北京天坛宰牲亭

北京太庙井亭

(八)盔顶

盔是保护头部的帽子,古代称“胄”,现代有矿工和建筑工人戴的安全帽。盔顶就是像头盔那样的屋顶。盔顶比较少见,一般用于附属建筑。如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内,有一座碑亭是盔顶的,4条盔形垂脊以浮雕花卉脊筒配制,顶尖安装宝瓶,好似制作精细的头盔。还有两座盔顶建筑,出现在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将军的庙祠中。这样的盔顶,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将军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陕西张良庙

张良庙在陕西省留坝县紫柏山。张良,字子房,是中国古代楚汉战争名将。曾辅佐刘邦南征北战,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终得天下,建立汉朝。刘邦封张良为留城侯。张良不为名位,谢封辞禄,隐居陕西留坝紫柏山中。汉代在张良旧居就建有张良庙,供后人祭祀凭吊。隋、唐、宋各代均有扩建重修,香火不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庙内建筑由三清院和大殿院组成。三清院是一组道教建筑,因张良隐居时辟谷轻身,崇尚道教,早年祠庙由道家住持,故成为庙、祠合一的布局。三清院前是“汉张留侯祠”青砖牌楼和大山门。院内正中为重檐盔顶楼阁,檐角飞翘,四条垂脊均作雕花脊饰,顶置如意宝塔。阁内供奉王灵官,故称“灵官殿”。左、右两侧配置钟楼和鼓楼。灵官殿后为三清殿、三官殿等。大殿院为后院,前有二山门,额枋之上高悬“帝王之师”楣匾。门内为拜殿,为诵经、朝拜、焚香、祭祀的殿堂。拜殿之后就是大殿,殿建在白石台基之上,面阔三间,青瓦歇山顶。院内配殿辟作客房,供来往香客下榻。

四川张飞庙结义楼

张飞庙在四川省云阳县,是纪念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张飞,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随刘备起兵。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张飞带二十骑兵断后,当桥横矛。曹军久仰“万人敌”“猛张飞”大名,不敢前进。张飞后随刘备取益州。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当年,刘备伐吴,令张飞率部江州(今重庆)会师。出征前夕,张飞在四川阆中被部将杀害,其首级葬在云阳,故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

张飞庙坐落在长江南岸的山麓上,隔江与云阳县城相望。庙随山形地势而建,前临危崖峭壁,殿堂楼阁犹如拔地而起,高低错落,巍峨壮观。主要建筑有结义楼、正殿、望云轩、助风阁、得月亭等。其中结义楼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为张飞庙建筑群构图中心。楼檐三重,黄琉璃瓦盔顶,四条垂脊和宝顶均作雕花脊饰。楼顶四周设走马廊,柱间辟落地长窗,可凭窗俯瞰长江景色。近年因修筑长江三峡水库,张飞庙作了整体迁移保护。

(九)穹窿顶

穹窿顶从外观看为半球形的屋顶,又称圆顶,如砖砌的无梁殿、清真寺的天房等。

喀什阿巴和加麻扎又称阿帕克和卓麻扎,在新疆喀什市东郊。麻扎,即新疆伊斯兰教名人墓地。阿巴和加家族从17世纪开始,曾长期控制南疆的政教大权,陵墓即在此时初建,后经扩建、重修,形成今日规模。陵园内的主要建筑有绿顶礼拜寺、大礼拜寺、高礼拜寺、低礼拜寺和主墓室等。

绿顶礼拜寺在麻扎的西部,是墓区内修建较早的寺院。殿内方形,砖结构穹窿顶,半球形的拱顶屋面,镶嵌绿釉琉璃面砖,故名。

主墓室是陵园的主体,外墙方形,正中为半球形大穹窿顶,顶尖置圆顶小亭。四角为圆形角楼,上部亦为圆亭。南面为入口大门,门墙砌大门龛和小龛。其余三面均为平直墙面,每面砌7个浅尖拱龛,龛上部设木格夹层的采光口。外檐除各龛内抹灰外,均贴琉璃面砖,以绿色为主,龛线角饰蓝色,造型稳定均衡,色彩柔美和谐。室内抹灰,大穹顶拱脚饰蓝地白色石膏花一圈。石膏花和壁龛的装饰手法,为汉族建筑未见,是维吾尔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新疆盛产石膏,烧制石膏较简易,还有快凝高强、洁白细腻的优点,除用于砌筑浆和抹灰外,还可做成石膏花饰。当地石膏花很少模制,多为直接雕刻。因此棱角分明,平整光洁。壁龛多装饰在外檐,作尖龛状,打破了大片直墙的单调感,与圆形大穹顶和塔楼角亭相呼应,产生一种活泼向上的艺术效果。

新疆喀什阿巴和加麻扎绿顶礼拜殿

新疆喀什阿巴和加麻扎

(十)环形顶

两坡环形的大屋顶,是客家人的创造发明。在福建南部的龙岩、上杭、永安一带,散布着许多极富特色的土楼。客家人以娴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体型巨大的群体住宅,聚族而居。土楼多用承重夯土墙和木构架建成圆楼,楼内用隔墙分成住室。院内设储藏室、打水井、沐浴室、磨坊和垒猪圈等。修建土楼,必须选择有黏性的土质,拌和碎石、细砂和石灰夯筑。由于含水适量,夯打坚固,故能坚硬如石,虽经百年风雨,仍屹立如新。

永定承启楼又名天助楼,在福建省永定县高头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闽南年代最早的土楼之一。土楼木结构,外观雄伟浑朴,不作雕饰彩绘,很像一座大型堡垒。楼外围周长1915.6米,高12.42米。以里、外三层圆楼相套。外圈称主楼,高四层,每层房屋72间,底层作厨房和杂用间,第二层储藏粮食,第三层、第四层住人。外檐为夯土承重墙,厚1.5米,为防御和安全,下层不开窗,仅开辟供出入楼内的大门三座。中圈两层,每层设房40间。里圈单层,设房32间。里圈正中建厅堂,供族人议事、婚丧礼仪和集体活动使用。全楼房间总计四百余间,建筑面积5376.17平方米。可容80多户600多人居住。土楼冬暖夏凉,经济耐用,又具防风、防火和抗震等优点,是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

福建永定承启楼

福建土楼内部1

福建土楼内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