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创意设计源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沙龙展览的兴盛

(一)沙龙的起源

“沙龙”一词的法语为salon,它的本意是指建筑中的大厅或客厅。“沙龙”的最初意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指代,但后来成为特别社交场所的代名词,才逐渐声名鹊起。

17世纪初,在巴黎,法国上流社会经常发生武斗事件等暴力行为。当时的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因对宫廷交际的厌倦,尤其是对这种暴力恶风、乌烟瘴气十分不满,就萌生了把自己的邸宅开放为社交场所,供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协调矛盾、交流意见所用的想法。这就是“沙龙”的由来。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是第一个举办沙龙的人。1610年,她的沙龙开始接待宾客,先是以文学会友,沙龙里会聚了当时法国不少的学者、名流。很快她的沙龙闻名遐迩。沙龙的主题也从最初的文学拓展到政治、时尚、学术,话题逐渐无所不包。

在沙龙里,文人学士们往往边品味饮料、边欣赏音乐或者朗诵自己的新作。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无拘无束地畅谈。沙龙成了一个极好的展现自己、扩大影响的舞台。政治家、小说家、戏剧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和哲学家们,可以在沙龙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汲取智慧,洞悉良知。

后来,沙龙具有越来越浓厚的艺术化、学术化的风气,这种形式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也包括俄罗斯等国的上流社会。一时间,沙龙发展成为这个历史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的一个文化景观。

(二)沙龙演变为展览

进入18世纪,在沙龙里讨论的话题更加广泛。聚集在沙龙里的人,不仅谈论文学、艺术、科学,也谈论政治。有时也会出现很激进的言论,甚至于沙龙也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从沙龙里还派生出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

沙龙中的激进倾向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敏感的话题。因此,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曾一度被禁。虽然后来又恢复起来,但活跃程度却大大降低了。

之后,沙龙又转向并主要在品评艺术方面开展活动,逐渐地,沙龙演变为“展览”的代名词。

最早的“沙龙展”起始于1667年,这一年,路易十四举办了一个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的作品展览会。作品展览地点在巴黎卢浮宫内的阿波罗沙龙(阿波罗厅)。展览与沙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时期,艺术家的作品通常在两年一度的法国巴黎艺术沙龙里展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在沙龙展上备受青睐。随着宫廷与贵族阶层对于艺术品的大量需求,出现了制作与生产工厂,这使得设计的需求增加了。

但是,纯艺术的作品和用于生产的设计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作为设计与制作生产的赞助方——君主与宫廷,在设计风格上往往有着自己的要求。当时的装饰与设计艺术以法国国王的名字命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路易十四代表庄严的巴洛克阶段,路易十五成了更具私密性、更重感官的洛可可风格的代称,路易十六意味着刻板的古典主义形式。[14]

“沙龙展”成为艺术家与设计师交流切磋的场所,逐渐地,时代与流行、作品与设计的风格在这里被强化了,它的重要意义也凸显出来。

“沙龙展”后来发展为每年举行一次,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展览制度。如制作展览“导览手册”,形成评审制度,成立评审委员会等。

到了19世纪,法国官方把控“沙龙展”的倾向趋向明显。每年一次的以沙龙命名的展览和展览评委会由皇家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评委会委员一般是由科学院指定。政府借艺术家之手主导“沙龙展”。由于艺术家能否入选、参加沙龙展览或者在展览中获奖的关键在于评委会,很长一段时间,有关评委会的合法性问题成为艺术家与官方争论的焦点。最终,作为折中的方案是评委会中的委员既有官方任命的,也有选举产生的。

但不管怎样,沙龙展览在人们心中还是有着较高的地位。它引导着艺术发展的趋向,也成就了一批艺术家。

据记载,在沙龙展览兴盛时期,入选沙龙展的作品选择标准还很严格,对不同的绘画类型、不同的主题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这种定期或不定期在沙龙展出作品制度,确实也推出了一些可谓知名的“沙龙画家”,如安格尔、德拉克洛瓦、柯罗、雷东、德加等。他们的作品被国家和省级博物馆购买与收藏。“沙龙展”已然成为某种公共展示和讨论的空间,将人们与现代艺术世界联系在一起。[15]

(三)早期的美术展览设计

在美术展览设计方面,意大利的朱塞佩·凯齐(1634—1721)是值得重视的人物。

1675年,罗马教区主教德乔·阿佐利诺委任凯齐为策展人,举办纪念圣徒萨尔瓦多的美术展览。这在世界展览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标志着策展人的诞生。

当时的凯齐已经是一位画家、绘画修复师,同时他还是收藏家。他是一位实务型的策展人,他奠定了展览布展方面的规则雏形。凯齐制定了一系列的展览指导方针,包括展品的陈列方式、展览的保管条例、展览的日程安排、展览财务预算、展览设计的原则等。例如,在布展设计上,凯齐提出以下要求。

利用租借的织物装饰教堂的空除,小圆柱无需装饰;用挂毯遮盖粗糙的墙面(挂毯最好从朋友处借来而毋需租用);必须确保这些昂贵的织物不会由于使用不当而起折摺或沾满灰尘。首要考虑的是展品尺寸与空间的匹配,在几个主要走廊的尽头陈设五至六张大尺幅作品以产生突出的视觉效果。[16]

虽然,今天看来,凯齐的设计思想还显得零碎,不够系统。但是,他所提出的想法,在他多年的展览实践中一直沿用,成为展览设计中最基础的原则,依然是值得重视的。

到了18世纪后期,在法国巴黎举办美术展览逐渐成为公共领域的一大盛事,而这一时期美术展览设计的灵魂人物是布朗切利(1752—1811)。

其后,拿破仑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多梅尼克·维旺·德农(1747—1825)也是展览设计史上无法逾越的重要人物,德农筹划设计的展览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卢浮宫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德农馆”。

在会展史上,“德农代表着策展人的学术与理性”。[16]

作为博物馆的馆长,德农的贡献首先是丰富与拓展了卢浮宫的收藏。他遍访意大利城镇,挖掘收集馆藏作品,包括安杰利科修士、乌塞罗和波提切利等佛罗伦萨画派、文艺复兴前期大师的杰作。

此外,在美术展览方面,德农不顾世俗的眼光,将意大利和北欧艺术并列交流展出,推出安东尼奥·佩雷达、戈雅等西班牙优秀画家的作品,使其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以美术史梳理为主导的策展思路极具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