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融(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历程:金融信息化发展四阶段

金融是包括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上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上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回溯金融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在金融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金融是伴随第一批城市的兴起而出现的。五千多年前,计数系统和时间模型的建立,促成金融基本单元——跨期合约的出现。楔形文字及美索不达米亚黏土板书写系统的出现,使一整套抽象的金融概念得以留存,进而获得长久的传递及更新。随后,抽象概念和具体数学模型被运用于金融市场运行状态的描述与检验,会计技术促进税赋及大规模中央金融规划的出现,数学抽象的飞跃使复杂的复利计算成为可能。而法律框架和私人债务资产关系的规范化,更孕育了短期借贷,并最终成就了私人企业的诞生。

之后,远航技术催生希腊罗马古文明,孕育出以货币与市场为基础的、较为成熟的金融经济。中世纪的封地、辖区和年金等制度技术创新,最终成为纯货币债务系统的支撑框架,以及欧洲独特金融结构的概念基础。《珠算原理》提出了数字和四则运算,并将其运用于商品价值评估、易货交易以及公司利润的计算。概率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金融分析风险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工业革命的爆发,更是促成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债券、银行以及券商等传统金融基本体系随之诞生,并不断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金融信息化成为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信息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推动和变革角度来看,至今为止,金融信息化大致可以分为数字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4大发展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金融信息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1.数字化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和ATM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开始进入数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机构开始在内部运营方面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传统的IT软硬件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在流程方面建立了包括人力资源、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在内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公文传输、视频会议等现代化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了管理集中化、规范化,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业务效率。在数字化阶段,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是信息化变革的主力军,代表性产品包括ATM、POS机等硬件设备,以及交易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核心系统,力图实现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起步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总体发展历程大致相似。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银行引进了RICOH-8主机系统,拉开了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序幕。通过信息化变革,利用信息化硬件设备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等特点,实现对银行部分手工业务的计算机代替处理;同时采用COBOL等语言编写软件系统,实现对公业务、储蓄业务、银行对账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摆脱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劳动。截至1999年年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银行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设备七百多台(套),小型计算机六千多台(套),PC及服务器五十多万台,自动柜员机(ATM)近三万台,销售点终端POS机22万台,基本完成电子化建设,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化金融服务体系。

2.全球化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金融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信息化变革的主力军。利率互换、货币交换等新兴金融工具凭借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性质,不断为国际金融提供更方便、成本更低的交易手段。通信技术与现代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是帮助金融打破国界限制,跨国投资大大加速,使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传递更及时,交易成本更低,手续更简便。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全球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可以实现每天24小时不间断交易,任一角落的汇率信息可以同步显示在外汇交易室的显示器上,远隔重洋的外汇交易可以在数秒钟之内完成。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银行金融业也开始借助互联网等技术联通全球的特性,在全球范围内对相关金融服务及业务进行连接。

从微观层次来看,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三大集中体现。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推动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膨胀,资本流动全球化由此形成。而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截至1999年年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都已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花旗集团的分行、子公司、附属机构、合资企业及办事处分散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等公司成为全球主要的交易商、承销商和购并顾问。金融机构的并购与重组成为金融机构全球化的又一突出特点,造就众多巨型跨国银行。截至1999年年底,资产排名前25家大银行的资产占到前1000家银行资产的40%。另一方面,金融交易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提升,全球金融市场呈现大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趋势。

3.网络化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普及,金融开始步入网络化阶段。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内部迅速渗透,联机业务处理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开始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在这一阶段,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自身变革。一方面,注重建设系统化、标准化的网络系统设施,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数字识别中心,制定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实现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为金融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渠道汇集海量用户和信息,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实现金融业务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的任意组合、互联互通,通过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同时,非金融机构的创业型企业开始成为信息化变革的主力军。这些非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独立提供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服务,代表性的业务包括网络小贷、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移动支付等。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电子银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金融信息全面进入网络化阶段,各项业务的管理和处理逐步实现网络化,众筹、P2P、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互联网券商等新型金融业务,也伴随互联网技术而蓬勃发展起来。网络化一方面促进金融系统内部信息共享,如沪深证券交易所建立了双向VSAT卫星网、地面通信专网、高速单向卫星数据广播网等高效、可靠的交易通信网络,连接全国三千余家证券营业部,为证券公司提供委托、行情、咨询等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拓展金融企业信息获取的渠道,获取稳定、成本低廉的实时信息,从而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4.智能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多项新技术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相互协同,广泛应用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资产定价、便捷支付等各个环节,全面赋能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在这一阶段中,核心诉求是聚焦科技以服务金融,使金融行业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用户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智慧提升,实现金融产品、风控、获客、服务等各方面的智慧化,即实现智慧金融。由此可见,智慧金融是金融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追求,是金融在信息时代的深化与提升。

金融的智能化阶段首先体现在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变革上,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金融信息采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信用评估等各个环节,催生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等新型服务模式,大幅提升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充服务对象,使全社会获得平等、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其中,区块链、聚合支付、大数据征信等侧重于对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改造,而智能投顾、创新保险、移动银行、消费金融、网络借贷则侧重于应用新兴技术进行的商业模式优化或创新。另一方面,部分非金融机构投身金融领域,运用新技术开发金融数据服务、风控服务等全新的服务模式,对现有金融业态进行重构,对金融场景丰富度进行提升。而新技术在不同场景之中的产业量级的运用,也使金融自身可实现产业量级的应用,从而更加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促进金融自身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中,金融初创公司和成熟的技术公司强势崛起,传统金融机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二者从竞争颠覆走向协同合作,金融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

从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信息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的程度不断加深,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技术迭代愈加频繁。但应当明确的是,新技术的产生对旧技术并非颠覆关系,事实上,信息化各阶段是相互叠加的,旧阶段的技术与服务并不会因为新阶段的来临而终结,而会在新技术的补充下继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相互协调、融合,并成为有机整体。例如,传感技术构成了物联网的基础,近场通信技术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基础,移动互联网则构成了更大范围的信息处理体系。此外,技术的发展使诸多非金融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