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PREFACE

这本书的副标题,来自于一本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在小说中,一个具有超级智慧的种族设计了一台“宇宙及一切空间、时间中第二强大的电脑”,之后问了它一个问题:“生命、宇宙及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是什么?”经过750万年的运算,这台电脑给出了答案——42。

是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无厘头的数字。至于它代表什么意义,你尽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思路解释,而这个解释过程,恰恰是小说作者所要讽刺的。有些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追寻和探索。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如此。一提起古典音乐,总有朋友会问:“这首曲子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听不懂这首曲子呢?”“古典音乐太高深了,我能听懂吗?”

当然听不懂!这个世界上也根本没人能听懂。我们欣赏音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听懂它,而是为了享受在音乐的世界中漫游探索的过程。如果硬要给这些作品强加一个解释,那一定会像小说中的“42”一样荒谬可笑。那么,除了陶冶情操,欣赏古典音乐还有其他益处吗?

咱不聊那些历史、文化之类的,先来简单算个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乐手,从很小就要开始练习。从入门到考级,而后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大概率情况下,还要出国深造。学艺的时间,十年只是起步。一旦决定将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那件乐器就成了音乐家新的肢体,不能割舍,无法放下,无论寒暑,勤学苦练。我们一到节假日就迫不及待地休闲娱乐、放飞心情;而他们,一旦放下手中的乐器,就会莫名地心慌。这样的乐手在一个交响乐团里,不算替补,至少也得有60人。也就是说,你听到的每一部交响曲,光是演奏者学习的时间成本,至少也凝结了600年的光阴。

难道你就不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我们如此投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吗?学音乐这事儿,在如今这个年代并不算小众,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晚上在我住的小区转上一圈,能听到弹钢琴的、吹小号的、拉小提琴的……感觉离组一个管弦乐团也差不多了。

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已经成了家长的自觉,现在更加普遍的问题是,孩子不喜欢练琴怎么办?我有一位教钢琴的朋友,曾给我讲了这么一段她与学生的对话:

“学钢琴是为了什么呀?”

“考十级!”

“考完十级之后呢?”

“当钢琴老师,教别的小朋友考十级!”

乍一看,这是童言无忌、天真烂漫,不过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在许多家庭中,演奏乐器是被当成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来学习的。说真的,没有哪种乐器是能够轻松学会的,练习过程必然充满了重复、乏味和痛苦,你根本没法让孩子爱上一种乐器。但是,你可以让孩子爱上音乐。当然,更靠谱的方法是,你和孩子一起爱上音乐。

那么,要怎样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呢?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欣赏古典音乐确实与听流行歌曲有很大不同。本书第1章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即我们提到“古典音乐”时究竟指的是什么,又该如何去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等。但这并不代表古典音乐仅存在于音乐会与录音之中,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我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热门电影中出现的古典音乐,一直是我公众号中一个重要的选题素材。为了搜索方便,我写了个爬虫,将电影资料库中所有用到古典音乐的电影全都抓取了下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一共取得的15 276笔数据中,涉及古典音乐的电影有9590部——这还是在仅爬取最受欢迎的50位作曲家的情况下(详细内容参见本书第4章)。换句话说,只要看电影,几乎就能听到古典音乐,只是你可能没有觉察到它而已。这个问题更合适的问法应该是:怎样才能感知到我们身边的古典音乐?又怎样能以此为切入点,欣赏古典音乐呢?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了:将音乐作品放回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参照,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第2章),还原作曲家和作品创作的故事(第3章),再现其出现的场景(第4章)。至于这些音乐作品听起来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应该由听众自己感受。扫描本书附录的二维码,可以聆听推荐曲目,在相关章节一边阅读,一边享受作品本身。此外,书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无法准确列出出处,尽情谅解。欢迎图片作者与我或出版社联系,以便寄呈稿酬。

希望本书能够开启你在古典音乐宇宙中的漫游之旅,发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星空。祝大家赏乐愉快!

作者

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