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启蒙与狂飙

1.一对法国男人的恩怨

C.P.E.巴赫的儿子并没有继承巴赫家族祖传的音乐事业,而是拿起画笔,成为了一名画家。他的主攻领域是风景画,画得还算不错,假以时日也许能成为大家。只可惜1778年,他于而立之年撒手人寰。

图2-28 斯卡拉歌剧院(二战被炸毁前)

小巴赫去世的这一年,古典主义正处于鼎盛之时。意大利米兰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图2-28)也在这一年落成。在德国波恩,8岁的贝多芬举行了他人生的首场音乐会,大获成功。

同年在法国巴黎,一位84岁的老人与世长辞。他主张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终其一生对作威作福的王室和教会口诛笔伐。他在民众之中享有盛誉,也是权贵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明里暗里迫害他,先是把他扔到监狱里面关了几个月,然后将他驱除出境断其财路。

32岁那年,他流亡到英国,前几周过得确实挺悲惨,可只用了三个月,他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功打入英国上层社交圈。1727年3月31日,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了英国为艾萨克·牛顿举行的盛大国葬。葬礼上,他与牛顿的侄女闲聊了几句,而后经由自己的一番艺术加工,就有了我们今天都知道的“牛顿被苹果砸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

又过了两年,他终于获准回国。作为牛顿的粉丝,他微积分学得怎样我不清楚,但玩股票的技术绝对比牛顿高明。牛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股市里赔掉了自己10年的收入;而他也用了不到一年,就在法国的证券市场赚了好几千万。

有了这第一桶金,他开始投资房地产和期货,而且几乎没赔过钱,可谓那个时代的索罗斯·富·巴菲特。他刚入中年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余生全部精力就放在怎样与权贵阶级斗争上了。为了策反他,法国教会派遣到他家游说的神职人员络绎不绝。特别是他人生最后这年,眼瞅着他的身子一天弱过一天,那些教士们跑得更加勤快了,他们想趁着他脑子不清醒的时候完成这一终极业务指标。但是,至死他也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图2-29 伏尔泰(Voltaire)

1778年5月30日,他与世长辞。天主教会禁止他葬入教堂,甚至禁止他葬于故乡巴黎,将他的遗骨弃之荒野。是几位死党偷偷将他的遗骨运回巴黎,埋葬在市区墓地。他是“欧洲的良心”,是“法兰西思想之王”。他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但他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伏尔泰(Voltaire),如图2-29所示。

伏尔泰逝世的同一年,在巴黎东北的一个小村庄也有一位老人辞世。这位老人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祸不单行”。穷困潦倒不说,他还深受精神分裂的折磨。趁着病情好点儿出门遛弯,却能在18世纪真正字面意义的“马路”上,被马车撞倒。挣扎着爬起来,路过的野狗又再次将他扑倒还咬了几口。这简直是电影中才可能出现的情节,然而与这位老人传奇又极富戏剧性的一生比起来,这个片段简直不值一提。

1712年,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法裔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去世。8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人诬陷,被驱逐出境,他被送到乡下一位牧师家中生活学习。在他11岁探望流亡在外的父亲时,成为了时年二十二岁的维尔松小姐的情人。他不仅早熟,还早早学会了脚踏两只船,在与维尔松小姐相处的时光里,他偷偷与另一位戈桐小姐关系暧昧。而这一切不过都发生在他共计十二章的回忆录中的第一章,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大幕才刚刚拉开一道小缝——16岁那年,经人介绍,他投奔了意大利的瓦朗夫人。这位贵妇比他大12岁,婚姻破裂,已独居多年。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与这位贵妇是真爱,直到分手还心心念念。

在自传中,他写下这样的文字:“那天是1728年的圣枝主日。我立即追了上去……我大概还记得那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过不少泪水,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幸福的地方给围起来!为什么不让全球的人来朝拜它!但凡尊崇人类获救纪念物的人都应该跪行到它的面前。”200年之后,人们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在他们相会200周年的时候,在此建起了金栏杆。

1736年,他28岁,终于如愿以偿跟瓦朗夫人同居。在这之前四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自学了拉丁语、数学、植物学和解剖学。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又被音乐吸引,开始自学作曲。不精通任何乐器,28岁才起步,这难度可想而知。

可人家不是普通人,五线谱读不利索,就琢磨着用阿拉伯数字来记谱,在发明了一系列符号解决时值和八度问题后,这套记谱系统终于能够记录任何乐曲。他写了篇名为《音乐新符号建议书》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我们今天管这个记录系统叫作“简谱”。从此他对音乐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并于1752年创作了一部广受好评的歌剧《乡村占卜师》。为此,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还向他表示愿为他提供投资,支持他继续创作,结果被他以“不想失去自由”为由一口拒绝。

就是如此彪悍的一个人,他的梦想之一却是能够得到伏尔泰的赏识。1753年,第戎科学院举办了一次征文比赛,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他花了两年时间,写下一本举世闻名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满怀激动地给自己的偶像伏尔泰寄了一本,忐忑不安地等着回复。

伏尔泰确实给他回信了,可通篇三十五处评注,无一处赞同他的观点。他的心一下子跌到谷底。1755年,搞金融赚得盆满钵满的伏尔泰在日内瓦买了一幢独栋别墅,会时不时邀请朋友来演出戏剧。在家里玩够了,还建议日内瓦当局在市区建一座剧院玩大的。对偶像“由爱生恨”的他逮着这个机会,给市政当局写了一封长信,总结下来的中心思想就是——千万别建!

他得逞了,议会驳回了建立剧院的建议。虽说这事闹得伏尔泰心里不爽,但也根本没拿他当回事,看过他那封言辞激烈的信后,连个回应都没有。这下他再也忍不了了,在1760年直接给伏尔泰写了一封充满哀怨的信。伏尔泰还是置之不理,全当他已经疯掉了。

在此之后,他又努力奔走了一年,终于让日内瓦议会彻底禁止了伏尔泰戏剧作品的演出。这下他终于成功吸引了伏尔泰的注意,一场旷日持久的相互攻讦正式开始了。1766年,伏尔泰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提到他,用尽了诋毁之词,像是“凶残的疯子”“江湖骗子”等等,在信的末尾还不忘加上一句:“让-雅克的命运只会是被世人遗忘。”

图2-30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如图2-30所示,他就是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正是他的思想酝酿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共产主义最早的影子。

2.启蒙与狂飙

在后人眼里,伏尔泰与卢梭之间持续了大半辈子的恩怨,简直就像两个孩子在相互掐架。数学家孔多赛曾这样评价伏尔泰:“要不是他对卢梭的不公让人感觉到他还是一个人的话,他简直可以封神!”

造化弄人,他俩针锋相对了半辈子,却在同一年离世。死后没多久,又先后被移入巴黎先贤祠,几乎面对面葬在一起。他们两人再加上孟德斯鸠,一同被人尊称为“启蒙运动三剑客”。

你可能会问,他们的故事,似乎也就卢梭的经历能跟音乐沾上一点边儿,为何我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来描述?理由有两个:其一,自中世纪起,属于上层阶级的音乐与属于普通民众的音乐一直泾渭分明,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二者完成了统一。当我们回溯音乐的发展时,无论谈及哪一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要罗列一长串作曲家名字。在我们印象中“标准的”古典音乐作品标题,也都是诸如“×××第×交响曲”这样的形式。可我们总是忘记,还有一些音乐,也都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例如《友谊地久天长》《绿袖子》等等。

它们的原始作者或许有一些传说,但早已无法考证。这些简单质朴的旋律就靠着口口相传顽强地留存了下来。启蒙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是开蒙民智,是不尊崇权威,是独立、理性的思考。在这种思想的鼓舞和推进下,音乐逐渐世俗化,作曲家们甩开包袱,开始将原本属于民间的旋律写进自己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场运动构筑了古典主义的形制,也埋下了浪漫主义诞生的种子。

图2-3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身在德国的歌德(图2-31)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774年,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这部作品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及个性解放表现到极致,反对严苛遵循理性的观点。这种思想显然更对艺术家们的胃口,莫扎特的《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任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同时也是电影《莫扎特传》中开始场景的配乐。

这部交响曲开头的主题旋律紧张激烈,一反莫扎特作品中快乐典雅的风格。如果觉得这部作品表达的情感还是太抽象,那就再听听海顿《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吧,我保证,你会瞬间理解我的意思。

1831年,歌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浮士德》。这部作品从1768年开始构思,前后历经六十多年,终于在他人生的倒数第二年完成。它也许并不好懂,却足以震撼世人,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故事套着故事,悲剧中还有悲剧……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歌德完成了从狂飙突进的、幼稚的浪漫主义,到真正的浪漫主义的转变。

受这部作品的影响,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下了音乐会歌剧《浮士德的沉沦》,舒伯特创作了《纺车旁的格丽卿》,李斯特完成了《浮士德交响曲》,舒曼写下了《浮士德的几个场景》……前前后后有至少50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创作灵感,将其奉为浪漫主义的源泉绝不为过。

围观伏尔泰与卢梭恩怨的第二个理由,其实在前文已经提到。他们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可我们也常常忘记他们身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懂得喜怒哀乐,也会耍小心眼玩弄手段,也会无节制地相互攻讦。我们太习惯于将他们做成画像挂在墙上,将他们所说的名言警句奉为圭臬。他们是伟人,但伟人也是人,又怎会不犯错?

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都应当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他们想要传递给我们、想让我们将其融入血液的精神。也正是吸收着这种精神养分,浪漫主义打牢了自己的根基。很快,你将看到它破土而出,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