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社会人口文化凝聚能力

一、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

即使与武汉、南京、长沙等这些二线城市相比,郑州在经济总量方面并无优势,但是其周边巨大的农业人口数量,和作为省会城市、铁路交通中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我国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前10位分别是深圳、北京、广州、上海、东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郑州。郑州城市人口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4位。由图2-7可知,新世纪以来,郑州市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长近20万人。根据河南人口发展报告,在“十二五”期间,郑州为省内唯一人口净流入地区,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内流动人口的60%均流入郑州。近几年,郑州市净流入人口185万人,仅比深圳少1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第7位,以这个速度,五年后就将追上武汉,成为中部第一大城市。此外,根据腾讯公司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郑州市以82的年轻指数拿下北方城市和二线城市双榜单第1名,与苏州、三亚、广安并列全国第四。郑州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强大的人口吸引力、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要素保障。

图2-7 2001—2016年郑州市总人口及城镇化率演变趋势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虽然郑州的城镇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放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来看,还处于倒数行列。为改变这一落后局面,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丰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带动下,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人口超过69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1%。在郑州的城镇化过程中,起步于2000年的郑东新区在承载人口推动城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止到2015年底,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1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已经超过115万人。

二、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教育资源实力雄厚。当今,经济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之争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竞争。教育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拥有全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56所,招生27.9万人;2016年在校学生88.9万人;毕业23.4万人。拥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8所,招生10.9万人,在校学生28.8万人,毕业8.6万人。中学教育方面,全市有普通高中122所,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18.8万人;普通初中306所,在校学生34.4万人。全市有普通小学932所,在校学生83.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36.8万人。全市共有专任教师16.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4.6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1万人,普通中学4万人,普通小学3.8万人,幼儿园2.4万人。

河南省最主要的高等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郑州,其中实力最强、最有代表性的是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是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而来,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拥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拥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马蒂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炯天、杨胜利、王复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5万人,以及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河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学校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34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5个博士点,80个硕士点,3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4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2000多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由原河南财经学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2010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现有65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工商管理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0余人。

表2-1 2001年以来郑州市各类学生在校生人数单位:人

续表

数据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诞生了列子、韩非子、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作为郑州主要文化组成的嵩山文化、黄河文化、皇帝文化、商都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华夏文明的创立与辉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近年来,郑州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基础,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体,培育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多元包容文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4个,博物馆31个,综合档案馆13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8.7万卷(件)。现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97.6万户。郑州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性产业,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郑州将重点围绕“一带四区”,即沿黄文化旅游带、中牟国际时尚创意文化旅游区、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新郑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园区和郑州航空港对外文化贸易区,努力建设成河南文化高地、现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文化枢纽城市。

三、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创新放在与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并列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影响中央号召,顺应发展趋势,郑州坚持把推动科技开放合作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对外开放渠道,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7411件,增长41.7%;授权量17884件,增长10.9%。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6768份,增长47.2%;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50.2亿元,增长15.4%。2016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招生8265人,比上年增长5.5%;在校研究生23274人,比上年增长5.5%;毕业3824人,比上年增长11.9%。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为加快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42.0亿元,较上年增加25.3亿元,增长21.7%,研发投入强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达到1.78%,比上年增加0.18个百分点。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成果丰硕,构建了中原经济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网;组建了郑州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州市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09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69个院士工作站。这些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6年,郑州市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20.4亿元,较上年增长28.4%,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84.8%。2016年,郑州市调查企业7361家,其中:工业企业2897家,建筑业企业1106家,服务业企业3358家;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活动的企业达2446家,占全部企业比重33.2%。郑州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郑州大力营造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人才和大学生在郑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郑州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载体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建设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快速推进,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78家,在孵企业55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达260家,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3万人;郑州完善“苗圃+孵化+加速+园区”的孵化服务链条,打造创新链,融合资金链,支撑产业链,带动就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