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内资和内资企业的吸引力超过了对外资和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多方面的统计表明,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内资的吸引力远大于外资,外资的最高占比也低于35%,内资则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如,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企业家数和外资投资金额仅占同期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和资金总数的0.4%。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环境,有力地吸引了内资企业的大规模流入。这表明一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旨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制度创新优势得以体现。相对于内地的市场经济环境,乃至各方面的政策措施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市场经济环境有明显优势,对内具有强大的吸盘效应。这是导致内资企业短期内汇聚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片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旨在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取得的成绩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尚未能够大量吸引外资企业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经营活动。因而,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初衷看,还没有达到形成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营商环境的程度。
其次,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设计和出台程序不协调,可能对试验区形成政策不配套或“碎片化”。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金融自由化方面,地方政府表现通常比较积极。但是由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部结构是分成两个部分,即海关特殊监管区和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因而从风险可控的原则出发,中央有关部门在审批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的政策措施时严谨审慎,审批结果与时间进度具有不确定性,由此会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配套,不系统。
最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前途不明确。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未来的前途是什么,在各个自贸区《总体方案》中不够明确,只强调要试验三到五年,至于以后如何,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总书记非常明确提出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此指出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市场经济改革方面还要深化,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或环境的任务尚未完成,需要加大力气加以推进;二是探索作为国际通行标准的的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从而,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