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图解心理学与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讲 全脑记忆

记忆,它可能是天堂,我们无须担忧会被驱逐;记忆,它也有可能是地狱,我们怎么逃也逃不掉。

没有专门的记忆细胞

记忆像一台自动取款机,外界的信息像是通过编码存储的心理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被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且可以在以后被提出,如同纸币可以存入取款机再被提出。

人类记忆模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以及体验过的情感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可以保存得最久的,并且还能恢复的,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们凭借主观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因此,记忆是一种能动活动。同时,人们对外界的信息是有选择地记忆,认为信息有意义、有用才会有意识地记忆。

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信息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不同,处于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彼此间存在密切联系。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约为0.25秒~2秒,如人们在看电影时,虽然看到的都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但是由于感觉记忆的存在,所以人们就感觉到看到的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图像。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约为5秒~120秒,分为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直接记忆的容量有限,它对输入的信息不进行加工;工作记忆对树突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再扩大,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可以取出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永久性的储存,保存时间比较长,为1分钟到终生,容量没有一定的限度,信息的来源多为对短时记忆的加工和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

记忆的细胞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Karl Lashley)试图找出记忆的痕迹——人脑中负责记忆的特定区域。拉什利也像行为主义者那样利用老鼠走迷宫来做基本的学习实验。老鼠们很快就学会了找到迷宫中通往食物奖励的路径。接着,拉什利给老鼠们做了个外科手术,他切除了每一只老鼠不同的大脑皮质。然后,再次把老鼠放入迷宫中,来检验它们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拉什利发现无论切除脑的哪个部分,都不会影响老鼠对实验任务的记忆。但是,老鼠们对新任务的学习和保持受到了影响,而影响程度依赖于切除大脑皮质的多少,而不是切除的位置。因此,拉什利得出结论:记忆痕迹分布在整个大脑皮质中,没有特定的区域;所以脑的每个部分都同等重要,即“均势原理”。

对抗遗忘:艾宾浩斯曲线和蔡加尼克效应

赫尔曼·艾宾浩斯是第一位对记忆进行科学测量研究的心理学家,于1885年发表了著作《论记忆》。他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实验,绘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找出了记忆和时间的关系。但影响记忆的因素不仅有时间,还有其他的因素。

无意义的音节

为了防止使用联想策略,艾宾浩斯编造了2300个“无意义音节”——由三个字母组成,标准的辅音—元音—辅音结构,如“QAX”。把这些无意义音节做成列表后,艾宾浩斯开始反复记忆这些无意义音节,直到觉得自己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列表背诵下来。接下来,他测试了不同列表长度和不同学习间隔,并记录了学习和遗忘的速度。

艾宾浩斯发现,记忆有意义的材料,比记忆无意义音节列表要容易得多。他还注意到,对这些无意义音节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那么再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此外,前几次的重复学习对于记住音节表最有效。在审视关于遗忘的研究结果时,艾宾浩斯发现,花费越多时间去记忆,遗忘的速度就越慢。艾宾浩斯还揭示了记忆保持的模式:在最初的1小时里,记忆损失得非常快,此后损失的速度逐渐减慢;9小时以后,被遗忘的内容约有60%;24小时之后,被遗忘的内容几乎有三分之二。

蔡加尼克效应

你是否注意到,在餐厅里,服务员对没有结账的订单内容印象更深刻?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试图验证未完成的任务是否处于记忆的另一个状态,所以才能够比已完成的任务被记得更牢。

为此,蔡加尼克设计了一种实验,在实验中的参与者会得到一些简单的任务,但其中有一半任务在进行中会被打断。然后,当问他们对任务记住了多少时,他们表示记住了更多被打断任务的细节。因此,蔡加尼克得出一个推论:没完成的任务被记忆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且更有效。这就是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后来,蔡加尼克的理论被应用于教育界、广告界以及媒体领域,更被认为是人类理解记忆的重要一步。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

遗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的几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全部现象。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处于对立的关系中,认为遗忘的原因是记忆不能得到保持,而提取失败理论则强调记忆的提取,动机性遗忘理论则认为遗忘的原因是记忆被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