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
忙完创意人物专题的八月中旬,总算可以暂停前一阵阶段性的“目的性谈话”,抽空跟朋友约了个饭局在北京鼓楼东大街附近,结果途中意外地被一家街边店吸引。
鼓楼东大街附近多数是小吃餐馆或是一些卖工艺品小玩意之类的店,所以我在晚八点多时看到一块“AI智能电子教育”的灯箱店牌底下居然看客众多,才会觉得很惊讶——几时AI教育这般接地气了?凑近了才发现,恰恰相反,这块牌牌只是记录了上一家店的关张,现在虽然牌子还没换,但店里已然入驻了一大波宠物,玻璃橱窗上也张贴起“本店便宜出售各种名狗名猫”的广告。
饭后我查了一下,在大众点评上看到了点痕迹,一个月前“AI智能电子教育”还有促销在搞——某体态魁梧的汉子在店前发放玩偶吸引路过的小朋友。但很显然,一个月东家换了,主营业务改了,不久后店牌也会更换,而后连大众点评上的一点点痕迹也是沉渣难唤起。
这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商业街日常,旧店换新店而已,但于我而言,大多数时候不会留意到,而留意到的时候总免不了有点唏嘘。“雁过留声”说来轻松,但其实“留下点痕迹”真是件艰难而了不起的事。
“我们的身体反映着地球上生命的真实历史……我们的细胞构造泄露着它们祖先的秘密,”林恩·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在他们合著的《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写道,“如我们所将看到的,细胞内的线粒体、微管及其他部分,其源自于细菌的某些细节,虽然尚难加以解释,但是,那些熟悉小宇宙生命形态的科学家大多同意‘接着共生作用以进行进化’的概括。”
如果把城市看成“我们的身体”,我们开的一家店可能才够得上一粒细菌的规格(或者稍多点),连锁店多到一定规模勉强算得上是菌群,但这些菌群中的绝大多数单独来看对身体影响甚微。尤其把时间拉长来看,可能同名的菌群还存在着,但可能构成它们的葡萄球菌或肠杆菌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一批——可能相当于富二代的接班和新员工的接替。
而唯有那些曾经参与了线粒体或微管异变的,引发过细胞的结构变化之后,这些细菌的痕迹坚韧地留在“我们的身体”深处,至少有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学生们会一遍遍挖掘和赞颂曾经的伟业。商业进化史中亦然,不创新,无痕迹,这是创新的“虚荣”还是意义?
柯志雄
kezx@fastcompan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