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福尔摩斯入门教程:从常识入手解决问题
第一节 运用常识思维,解决简单问题
常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认为常识思维即动物或人类基于他们的感知、经历、记忆和想象力,对事物进行各种类别的基本判断的能力。
简单来说,常识就是一种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方式,即从本我、人性、客观事实、科学等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合乎常理、尊重事实。对个人而言,拥有常识思维意味着他可以抛开束缚,看到最本质的东西,相应地,问题也就变得明朗起来。
常识思维的关键是拥有常识,常识是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出发点。常识的产生与自身的经历、情感、学识都有关,是属于自己独特的想法。当然,在用常识处理问题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能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常识。
回归常识,以常识为出发点思考问题,依据常识来做判断。
一个小区正在建设中,当所有的房子屋舍都建设完毕后,铺道修路提到了日程上。当时很多员工提交了不同的铺路方案,让领导做最后的定夺。
领导在思考了几天之后把所有的方案都否决了,他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把所有的空地都种上草。他说:“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知道路该铺设在哪里了。”
回归常识即回归本源,回到事情最本质的地方。领导的想法是,铺路是为了让人们更方便,是服务于人的,那么首先就要知道人们的需求是什么,即知道需求才能满足需求,这是常规的思维方式,是根据事实解决问题。
常识是最简单、最平常的东西,但是它也是最实在、最真实的。有些复杂的事件运用常识来思考就会变得简单。
我们知道,其实在某些数学问题上,你可能有一种感觉就是某道题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是用很复杂的方法进行计算求解。如果这时你用常识思维去解决它,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解题方法。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假设有甲、乙两座城市相距500公里,两辆货车A和B分别从甲、乙两座城市出发,相向而行。其中A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B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A货车前面有一只燕子与A、B货车同时出发,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B货车飞去,当它与B货车相遇就会掉转方向飞向A货车,遇到A货车又转向飞向B货车……直到两辆货车相遇,最后的问题是燕子在这期间一共飞了多少公里?
很多同学乍一看直呼太复杂,要经过很多的计算,算出燕子相同方向飞行的各段距离,然后求出总和。老师在台上微笑地看着大家争论不休,突然敲了敲黑板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其实这道题很简单,只是大家想复杂了而已。他接着说,按照一般常识,要求燕子的飞行距离,就需要知道燕子的飞行速度和时间,速度在题目中已经给出,那么时间应该怎么算呢?
“就是两辆货车相遇的时间。”有几个同学已经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回答道。
“是的,燕子与这两辆车是同时出发的,到两辆车相遇燕子的行程也就结束了。也就是说,这两辆车出发到相遇的时间就是燕子飞行的时间。”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如此简单。
这其实就是用常识将问题简单化的典型的数学案例。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陷进一种将问题复杂化的怪圈中,他们将基本的解题思路抛于脑后,在潜意识里就认为问题是不简单的,用简单的方法是不能解答的,却不知常识性的方法是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出发点。
例子中首先提出解题思路的那位同学能够这样想的原因与他自身的经历和个性是分不开的,他善于观察和发现,喜欢劳动和实践,对待很多问题都会先从简单入手,简单不成再复杂化。在他看来,一切问题的本源都是简单的,而解决简单问题依靠的正是常识思维。
此外,在常用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也体现了“常识是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出发点”,三段论的大前提就常与人们对常识的掌握程度有关,常识掌握得越多、越精准,再加上对三段论的运用,事情就会变得越简单、越容易解决。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拥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常识。比如,下雨要撑伞来避免被淋湿,手不能伸进烧开的水里,当然这些简单的常识我们都明白,而面对一些不是这样直白的问题时,我们也要学会将自己拥有的常识灵活运用。
运用常识,也要避开伪常识
常识可以说是人类几千年生活经验的积累结果,是一种固有的、传统的对事情的理解和认识。常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它也会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更正,也有些常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形成伪常识。我们要避开这些伪常识。
例如,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捂,这样做的原因是觉得不捂着会弄到别人身上,不礼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当你用手遮挡时,带有病毒的唾液会附着在手上,随后在与他人接触或用手拿东西时, 病毒便会扩散。
正确的做法是用纸巾或手帕遮挡,之后用香皂或酒精进行清洗。
这是伪常识中一个小小的例子,这样的误区在饮食健康、护肤、休息、教育等问题上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扩增知识储备,才能避开这些伪常识。
避开伪常识,重要的是避开常识思维中的逻辑错误。两个很简单的脑筋急转弯,说明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例1:小阳的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叫一阳,老二叫二阳,那么老三叫什么?
例2:约翰尼、杰克和布兰妮三人去买东西,正巧三人都喜欢同一个大布娃娃,但是每人只有10美元,而洋娃娃则售价30 美元,于是三人决定把钱凑到一起买下来轮流玩,三人买完之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老板发现价钱写错了,于是差店员将5美元退还给他们。店员出于私心自己留下了2美元,把剩下的3美元交给了他们三人,每人分得了1美元。那么问题来了,每人花费了10-1=9美元,再加上店员拿走的2美元总共是3×9+2=29美元,还有1美元去了哪里呢?
第一个例子的答案明显是小阳。至于回答三阳或第一反应是三阳的人,就是犯了常识思维的逻辑错误。按照常识思维的逻辑,一后面是二,二后面就应当是三,但是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显然不能够用这样的逻辑去考虑问题。
在第二个例子中,计算方法根本不对。如果每人便宜了1美元,本就应该按27+3这样的方法计算,店员私藏的2美元根本不用计算在内,因为站在买方三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2美元的存在;从老板的角度,他得到了25美元,退回了5美元;站在店员的角度看,他得了2美元,老板得了25美元,三个买家得了3美元。实际上,问题中是将两个角度的计算方法混为一谈,这样算下来无论如何都无法算对,而有些人之所以会陷入疑惑中,正是伪常识思维在作怪。所以说在运用常识的同时也要避开伪常识,切勿掉进伪常识陷阱中。
在刑事案件中,凶手会利用人们的常识思维,把警察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在一起案件中,一位画家在自己的公寓里遇害,警长接到报警电话后,带领手下立刻赶到了案发现场。
在死者卧室墙壁的画上清晰地印着一个血手印,五个手指的指纹纹路清晰可见。警员见状,便认为是凶手仓皇逃脱时不小心留下的。警长看到警员在小心地收集指纹,就对他说:“你还是找其他线索吧。”
警员依然小心翼翼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疑惑地问道:“这指纹不就是重要的线索吗?”
警长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个血手印很可能是凶手伪造的证据,目的就是迷惑我们,将我们引到错误的方向。”
警员大惑不解,明明是凶手留下的证据,怎么就变成迷惑人的把戏了呢?
按照人们的常识思维,案发现场的手印肯定是很重要的证据,但是细想一下,随意留下的手印,怎么可能五个指印都异常清楚呢?人体自然状态下大拇指是侧对着其他四指的,就算其他几个手指的指印清晰,大拇指指印也不可能完全印上。凶手正是利用人们一贯的想法,才给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线索。所以,不论是在平常生活中还是特殊情境下,运用常识解决问题都要慎重,不要陷入他人的圈套。此外,细心是必不可少的,还要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获取更多别人不知道的事。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多想、多看、多思考,既要运用常识,又要注意避开伪常识误区,避开错误的思维逻辑,同时处理问题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切不可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