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生:漫画实用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人生的支点——道德和信仰

 非理性选择——道德的起源 

心理学家曾经用猴子做过一次实验,以此验证道德的起源。

在关有五只猴子的笼子里,笼子顶端挂有一串香蕉。研究人员在香蕉附近安装了侦测的装置,一旦有猴子试图摘香蕉,侦测装置就会喷出水来,将笼子里的五只猴子全部淋湿。

第一只猴子想去摘香蕉时,不仅没有摘得香蕉,还害得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第一只猴子放弃了。接着第二只猴子去尝试,结果还是一样。当五只猴子都做过同样的尝试之后,发现结果总是一样的。于是,五只猴子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共识:不能去摘香蕉,否则大家都会被淋湿。

这时,研究人员释放了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放入了一只新猴子——猴子A。初来乍到的猴子A并不明白游戏规则,看到香蕉就想去摘,结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顿。因为另外四只猴子知道,猴子A的做法会害得它们被淋湿。猴子A又尝试了几次,结果每次都被打得满头包,最后它放弃了。

接着,研究人员又释放了一只猴子,同时放入一只新猴子——猴子B。一如猴子A刚刚进入笼子时的场景,猴子B试图去摘香蕉,结果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顿。值得注意的是,在另外四只猴子中,就有刚刚被教训过的猴子A。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在殴打猴子B的过程中,猴子A比任何其他猴子都用力,似乎带着一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报复心理。经过几次被打,猴子B也放弃了。

研究人员相继释放了原本的五只猴子,重新放入了五只新猴子。结果每一只进入笼子的新猴子都会经历猴子A、猴子B的阶段。当所有旧猴子都被换走,留下来的猴子没有一个去摘香蕉。它们并不知道摘香蕉会被淋湿,只知道摘香蕉会挨揍。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道德一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所谓的“道”便是自然运行和普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也就是说,道德原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直到荀子《劝学》篇,“道德”才作为一个词使用,所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的历史上,“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在古希腊,道德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因此道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伦理学。在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则附属于宗教,教义所推崇的理念和行为便是道德。在非洲人和印第安人的部落中,传统习俗即是道德。

可见,道德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是有先后排序的,具体到某一道德方面也会略有差异。比如在美国人的亲疏关系中,排在第一位的一般是伴侣,其次是儿女、父母、朋友等。在中国,排在第一位的通常是父母,其次是伴侣、儿女等。这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就会导致许多行为上的差异。

一般意义上,道德主要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关乎个人、家庭的一般称为私德,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则被称为社会公德。比如能否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应不应该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可以闯红灯吗?为了赢得竞争是否可以不择手段?在伦理学中,不仅需要解释人应当怎么做,还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前者成为道德规范,后者成为道德哲学。

生活中,任何人都能够说出一些道德箴言来,将它们进行分类,纳入伦理学的体系也不难。困难的是,这些道德标准、箴言、信条的依据何在?人们在了解行为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弄清楚,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一直以来,对于“道德从何而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道德是天生的,具有遗传性”,有人说“道德是后天形成的”。坚持“道德是天生的”的学者认为,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一个人的好名声往往能够传播很远。同样在面对困境时,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诚实、善良、具有献身精神的个体,因此,道德感强的人得以在竞争中存活,好的行为也随之遗传下来。

这一说法似乎无法反驳,却也只是一种假设而已,至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道德来自遗传。不过,却有人依循这条线索,将道德判断和人的生理构造联系起来,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舒亚·格林便是其中一位。

格林教授设计了两个道德上的难题,分别是“扳道难题”和“桥梁难题”。当被试者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格林教授用核磁共振仪来测试被试者的大脑。被试者大脑最活跃的部分,可能就是控制道德感的区域。

“扳道难题”是这样的:有一列火车即将行驶到一个铁轨的岔口,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躺着一个人。请问,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不会扳道,让火车从一个人的那边通过?

“桥梁难题”是这样的:同样是一列火车驶来,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一个人,如果此时你的同伴正站在大桥上,他身形硕大,将他推下去就可以挡住火车,从而挽救铁轨上的生命,你会选择将他推下去吗?

实际上,“扳道难题”是一个偏重于理性思考的问题,而“桥梁难题”则是一个偏重于感性的问题。在“扳道难题”中,大多数被试者选择了将铁轨扳到只有一个人的一边,这样就能少死五个人。核磁共振仪也显示,当被试者做出选择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位非常活跃。

在“桥梁难题”中,大多数被试者选择“不会”,即使理性的判断是“这样可以挽救六个人的性命”,但是这一判断违背了“不应该杀人”的道德天性。此时,大脑中最活跃的部位在前扣带皮层,表示被试者在情感和理性上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因此,格林教授认为,这种非理性的情感便是人类道德的起源。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