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一个经济理性人——更加“经济”地生活

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对人性的一种不敢恭维的认识而运行,这种认识就是:人是一种内在的自私动物,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经济学把这桩事情看得最透,所以才有了所谓的“经济人”假设,即把人看作关注自我、物欲横流的生物,不断试图通过计算以达到效用最大化。虽然这只是一种漫画化的说法,但是,在市场和政治的真实世界中,经济人假设的实际运行好得让我们足以接受它。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起源于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则是源于经济和权力。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对经济人假设有这样的解释:

1.经济人假设指每个人都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视为目标。

2.经济人假设关注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则是指个人在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后,对实现目标所要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进行权衡并做出选择。

3.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本质追求都是一样的。

4.当一个人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个。

虽然这一假设在诸多方面的应用都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诺斯在其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这样说:人类行为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是一种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做出选择的结果。

的确,经济人假设忽视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将一切事物都抽象成利益进行度量。但是,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需要舍弃一些小的细节,才能看清事物发展的整体方向。所以,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该问题: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保持“有限的经济理性”,即大方向上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产品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保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从而在利益与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购买一个商品,买方和卖方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然后进行博弈,在双方都做出一定的妥协之后,最终成交,这便是一种平衡。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理性是十分实用的,只要能够扬长避短、取优去劣,肯定能大有收获。市场向来都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忽视这一点,如果不学着竞争,不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决策,那么注定会遭到淘汰。所以,对个人而言,做一个“有限的理性经济人”是在市场中生存的法则。

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后,肯定受益匪浅。首先就是权衡利弊,选择是否投资。如果选择了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思考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时候会有风险?自己何时应该退出?我们不能说有了理性的经济思维后就能够避免此类损失的发生,但是常言道“有备无患”,多一份审慎的考虑对自己总是有益的。

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一个经济理性人思考问题的过程。在面对机会的时候,不光会质疑其真实性,还会考虑其安全性以及自己能够得到的回报。相反,一般投资者可能只看到那些所有人都看到的“好处”。总结下来,一个经济理性人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问题:

1.选择真正的市场

这里所说的市场,应该具备自由、公正、公平这三个特点。大部分理性投资者都讲究有原则地竞争,付出要与回报对等。当经济理性人面对另一个经济理性人时,往往会遵从原则进行竞争,寻求最好的经济状态。可以说,这也是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转变。

2.追求双赢

这早已不是一个单纯尔虞我诈的时代,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再破坏他人利益,已经成为共识,因为双赢,甚至是多赢,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经商的人常常说“相融共生”,寓意大家和谐相处,共同分享利益,在满足他人欲望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3.利益最优化

即帕累托最优化,一个真正的经济理性人,在考虑自己投资回报率的同时,还会将合作伙伴、消费者纳入考虑之中。如果在一次合作中,只有自己单方面实现了利益最大化,那么很难有以后的合作;同样,如果通过压榨消费者扩大自身利益,自然也会流失很多客源。合作方追求的是收益,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效益,只有满足了多方的需求,才能达到利益最优化。所以,经济理性人通常会选择把负面的问题屏蔽掉,或者说将负面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都以利益最优化为先决条件。

最后,我们需要说明一点,就是经济理性人与道德人的问题。我们常常说“无商不奸”,认为商人都是利益追逐者,甚至还有“商人重利轻别离”这样的诗句。其实错不在商人,而是制度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商人自然不会投机取巧,因为每一个经济理性人都明白,只有共赢才是真正的赢,否则今天赚的钱总有一天会赔出去。

做一个经济理性人,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虽不能保证一定会让我们的财富增加,但起码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明智、有效率,也更加美好。

你不知道的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这个概念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设有一群人和一批可分配的资源,在从一种分配组合转变为另一种分配组合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情况变差的前提下,至少有一人的状况变好,那么就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则是指不可能再有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式,而这一结果正是一种公平和效率的理想状态。人们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其实就是管理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进而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利益。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的各类人群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场机制实际上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人们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在各种买卖、竞争、合作关系中产生互利的经济效果,交易会使双方都从中得到好处,不然交易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虽然市场机制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市场本身的不完备性,特别是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充分,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会有很多浪费现象。而提高经济效率就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在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的同时不使他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一状态下的效率被称作帕累托最优效率。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