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及原理

数据通信是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在两个实体间进行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通信过程。即数据传输是将源站的数据编码成信号,沿传输介质传播至目的站。数据通信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信息、数据、信号,数据通信模型、数据通信类型和通信方式等。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从远古时代采用手势、简单的语言等方式相互交换信息,到烽火狼烟、击鼓鸣金、飞鸽传信、驿站邮递,及现在的电子通信方式传递信息,说明人类通信历史悠久,标志着人类通信的进步。在数据通信技术中,信息(Information)、数据(Data)与信号(Signal)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换过程时,首先要了解信息、数据与信号这3个最基本和最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们分别涉及通信的3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从信息论角度,可以将信息定义为“对消息的界定和说明”,即可以将信息理解为人们所关注的目标对象的特定知识。

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语音、图形或图像。计算机产生的信息一般是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的组合。

2.数据

数据一般可以理解为“信息的数字化形式”或“数字化的信息形式”。计算机中的数据通常是指具有一定数字特性的信息,如统计数据、气象数据、测量数据及计算机中区别于程序的数据等。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常被广义地理解为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二进制编码。因此,为了在网络中传送数据信息,首先要将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等数据用二进制代码表示。为了传输二进制代码的数据,必须将它们用模拟或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表示。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1比特序列的模拟或数字信号的过程。

数据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模拟数据(Analog Data)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连续变化的值,例如,温度、压力、声音、视频图像等连续变化的数据。数字数据(Digital Data)是指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例如,在计算机中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字符、图形、音频与视频数据。

数据编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1)莫尔斯电报码

数据通信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在19世纪中期。Samuel F.B.Morse 完成了电报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采用一系列点、划的组合来表示字符,即莫尔斯(Morse)电报码,并在1844年通过电线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送了第一条报文。莫尔斯电报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一个完整的数据通信方法,即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与数据编码的完整方法。莫尔斯电报系统的某些术语(如传号、空号)至今仍在使用。

但莫尔斯电报码只适用于电报操作员手工发报,而不适用于机器的编码与解码。1870年Emile Baudot发明用于机器编码解码的博多码(Baudot)。由于博多码采用5位信息码元(即5位0、1比特序列),它只能产生32种可能的组合,用于表示26个字母、10个十进制数字、标点符号与空格上远远不够。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博多码不得不增加两个转义字符。尽管博多码并不完善,但它及其修订版仍然使用了半个世纪。后来,出现了很多种数据编码系统。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有以下3种。

● CCITT的国际5单位字符编码

● 扩充的二-十进制交换码EBCDIC码);

● 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SCII码)。

(2)EBCDIC码

EBCDIC码(Extended Binary Coded Decimal Interchange Code)是扩充的二-十进制交换码,是字母或数字字符的二进制编码,它是IBM公司为自己的产品设计的一种标准编码,是为它的更大型的操作系统而开发的编码,用8位二进制码表示256个字符。但IBM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操作系统却不使用EBCDIC编码,而使用文本的工业标准编码,即ASCII码。

(3)ASCII码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ASCII)码。ASCII码最初是美国信息交换编码的国家标准,后来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受,成为国际标准,被用于计算机内码,也是数据通信中的编码标准。

ASCII码采用7个二进制位编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字符分为图形字符与控制字符两类。图形字符包括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商用符号等。如数字5的ASCII编码为0110101,字母A的ASCII编码为1000001。控制字符用于数据通信收发双方动作的协调与信息格式的表示,如控制字符“发送结束EOT”的ASCII编码为0000100。

3.信号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通常指的是电信号,是数据的电压或电磁编码。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类型。从时域的观点看,信号可以是连续的或离散的,如果信号的强度(电压或电流值)变化是平滑的,则为连续信号(Continuous Signal),即信号没有中断或不连续,称为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如声音、温度、湿度、压力、电流、电压等电信号就是模拟信号。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信号强度保持某个常量值,而在下一个时间段又变化到另一个常量值,则为离散信号(Discrete Signal),称为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如计算机产生的电信号用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就是数字信号。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通常使用电磁信号、光信号、载波信号、脉冲信号、调制信号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信号。

模拟信号是指取值连续的信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有无限多个不同的取值数字信号是指在取值上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只有有限个不同的取值

图2-1给出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例子。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有着明显差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调制解调器可以将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二进制脉冲信号(数字信号)序列转化成模拟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调制,即把数字信号调制到某个载波频率上。调制后的模拟信号是以载波频率为中心的具有特定频谱的信号,并且能够在合适的介质上传输。同样,也可以将模拟信号离散后转化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解调。

图2-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信息数据信号的关系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表征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形式信号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2.1.2 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

在图2-2所示的网络中,主机A与主机B进行通信的典型过程是:主机A将要发送的数据传送给路由器A,路由器A以存储转发方式接收数据,由它来决定通信子网中数据传送路径;因为源主机A与目的主机B之间没有直接连接,数据可能要通过路由器A、路由器B、路由器C、路由器D和路由器F到达主机B。因此在支持网络的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了解数据通信模型、数据传输类型和数据通信方式等。

1.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系统是指通信中所需要的一切技术设备和传输介质构成的总体。通信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称为信宿,信源和信宿之间的通信线路称为信道。信息在进入信道时通过发送变换器变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形式,在进入信宿时通过接收变换器变换为适合信宿接收的形式。

图2-2 网络中两台计算机通信过程示意图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如图2-3所示。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通常将这种干扰称为噪声。不同的物理信道受各种干扰的影响不同,例如,如果信道上传输的是电信号,就会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光纤信道则基本不受电磁场干扰。

图2-3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1)信源

信源是信息产生的源头,可以是人或设备。信源产生的信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文字、语音、图形、图像、视频、数据等。

(2)发送变换器

发送变换器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便于在线路上传输的某种信号,如数据的编码信号的调制、放大、滤波及发射等。发送变换器具有与传输线路相匹配的接口,信号的类型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

(3)信道

信道是指信息传输的通道,即传送信号的传输介质。信道可以是有线信道,也可以是无线信道。

(4)噪声源

通信系统中通常存在多种噪声干扰,如无线电噪声、工业噪声、天电噪声、设备内部噪声等。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噪声源来表征通信系统中各类噪声的总折合。噪声会对信息的传送产生干扰。在通信系统中,噪声的特点及强弱是影响系统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

(5)接收变换器

接收变换器用于接收信道中的信号,将其恢复成与信源所发信息相一致的格式并传送给信宿。接收器性能的高低体现在:能否尽可能准确地从被干扰的信号中准确提取和还原来自信源的信息。

(6)信宿

信宿是信息传输的目的地(归宿),可以是接收信息的人或设备。

通信系统模型由信源发送变换器信道噪声源接收变换器和信宿组成

2.数据传输类型

数据在计算机中是以离散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表示,但是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还是以模拟信号方式表示,主要取决于选用的通信信道所允许传输的信号类型。如果通信信道不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号,则需要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调制解调。

如果通信信道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号,为了很好地解决收发双方的同步及具体实现中的技术问题,有时也需要将数字信号进行适当的波形变换。因此数据传输类型可分为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如果信源产生的是模拟数据并以模拟信号传输,则称为模拟通信;如果信源产生的是模拟数据但以数字信号形式传输,则称为数字通信;如果信源产生的是数字数据,则既可以采用模拟信号传输,也可采有数字信号传输,一般称为数据通信。数据传输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数据传输类型

3.数据通信方式

数据通信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数据传输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按照数据传输中采用的同步技术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按照数据通信中使用的信道数量可分为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按照传输信号是否调制可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1)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

根据数据通信双方是否能实现双向通信及如何实现双向通信,数据通信可以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与全双工通信,3种类型通信方式如图2-4所示。

单工通信是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传送方向的通信,又称为单向通信。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都是单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是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在同一时刻,只允许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的通信。即数据可以双向传送,但是必须是交替进行,它实际上是一种可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这种方式一般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非主干线路中。

全双工通信是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的通信,又称为双向同时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如现代电话通信提供了全双工通信。这种通信方式主要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2)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要正确地交换数据,必须保持协同工作。数据接收方要根据发送方所发送的每个码元(比特)的起止时刻和传输速率进行数据的接收,否则,收发双方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即使开始时刻单个码元(比特)的收发偏差非常小,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收发偏差也会不断增大,直到出现数据接收错误。为此,要保持数据发送方和数据接收方的同步。同步是指要求通信的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

图2-4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与全双工通信

a)单工通信 b)半双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数据通信的同步技术包括字符同步(Character Synchronous)和位同步(Bit Synchronous)。按照数据通信中采用的同步技术不同可分为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和同步传输(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异步传输是字符同步方式,又称起止式同步。在异步传输中,在每个要传送的字符码(7或8位)前面,都要加上一个字符起始位,用以表示字符码的开始,在字符码或字符校验码之后加上1个、1.5个或2个终止位,用以表示该字符的结束。接收方根据起始位和终止位判断每个字符的开始和结束,从而保证通信双方的同步。在这种同步方式下,即使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有微小偏差,但由于每次都重新检测字符起始位的开始,而且每个字符码的位数较短,因此不会产生大的时钟误差累积,从而保证了半符码发送和接收的同步性。图2-5a给出了有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奇偶校验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传输方式。异步传输方式实现比较容易,但是它在每个字符码前后添加了起始位和终止位,其数据传输效率较低。例如,采用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传输方式,其数据传输效率为8/(8+2)=80%。

同步传输是一次传输若干个字符码或若干个二进制位组成的数据块。在该数据块发送之前,先发送一个同步字符SYN(01101000)或一个同步字节(01111110)。接收方检测该同步字符或同步字节,做好接收数据的准备。在同步字符或同步字节之后,可以连续发送任意长的字符或数据块,在数据发送完成后,再利用同步字符或同步字节告知接收方整个发送过程结束。图2-5b给出了同步传输方式的示意图。

图2-5 异步传输方式和同步传输方式

a)异步传输方式 b)同步传输方式

(3)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按照通信过程中所占用的信道数量,数据通信可以分为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其通信方式如图2-6所示。

图2-6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a)串行通信 b)并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构成字符的二进制代码在一条信道上以位(码元)为单位,按时间顺序逐位传输的方式。按位发送,逐位接收,同时需要确认还原字符,因此需采取同步措施以保证收发双方同步。串行通信速度虽慢,但只需一条传输信道,投资小,易于实现,是数据传输采用的主要传输方式,也是计算机通信采取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行通信是指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常用的就是将一个字符代码的若干位二进制码,分别在几个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例如,采用8位代码的字符,可以用8个信道并行传输,一次传送一个字符,因此收发双方不存在字符的同步问题,不需要加“起”“止”信号或者其他信号来实现收发双方的字符同步,这是并行传输的一个主要优点。但是,并行通信必须有并行信道,这带来了设备上或实施条件的限制。

(4)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按照传输信号是否调制可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基带传输是指数字信号不加任何改变直接在信道中进行传输的过程。数字信号是用高、低电平表示比特“0”和比特“1”的矩形脉冲信号。这种矩形脉冲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基带),因此数字信号也称为数字基带信号。数字基带信号没有经过调制,它所占据的频带一般是从直流或低频开始。通常,发送端在进行基带传输之前,需要对信源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以恢复原始数据。基带传输实现简单、成本低,得到了广泛应用。

频带传输是指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后在信道中传输的过程。信号调制的目的是使信号能够更好地适应传输通道的频率特性,以减少信号失真;另外,数字信号经调制处理后能够克服基带信号占用频带过宽的缺点,从而提高线路的利用率。在接收端,需要使用专门的解调设备对调制后的信号进行解调。频带传输中最典型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

计算机网络中主要采用全双工通信串行通信异步传输局域网中采用基带传输远距离传输一般采用频带传输

2.1.3 数据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影响数据通信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其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有效性指消息的传输速度

● 可靠性指消息的传输质量

● 适应性指环境使用条件

● 标准性指元件的标准性互换性

● 经济性指成本的高低

● 使用维修指是否方便

其中最主要的是有效性和可靠性指标,因为这两项指标从技术角度体现了对数据通信准确、快速和不间断等要求。

1.有效性指标

有效性指标是衡量系统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通常从数据传输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往返时间等方面来考虑。

(1)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数据在信道中传输的速度。数据传输速率有两种表示方式: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

1)码元速率。

码元速率是指每秒传输信号码元的数目,单位是波特(Baud,B),用符号RB表示。数字信号可以是二进制码,也可以是其他进制码,但码元速率与信号的进制无关,它只与码元周期(又称为码元宽度或信号宽度)T有关,即不论一个信号码元中信号有多少状态,码元速率只计算一秒钟内数据信号的码元个数。例如,某N进制信号,其码元宽度为T,则每秒钟码元的数目为1/T,故码元速率RB=1/T波特。码元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符号速率或波特率。

例如,码元周期T=833×10-6s,则码元速率为

2)信息速率。

信息速率是指每秒钟所传输的信息量,单位是比特/秒(bit/s),用符号Rb表示。信息速率又称为比特率。

码元和比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也是不同的概念。

● 如果码元采用0~1的二进制如通过2级电平表示数据则1个码元可携带1个比特的信息信息速率与码元速率相等

● 如果码元采用0~3的四进制如通过4级电平表示数据则1个码元包含2个比特的信息信息速率是码元速率的2倍

● 如果码元采用0~15的十六进制如通过16级电平表示数据则1个码元可携带4个比特的信息信息速率是码元速率的4倍

3)带宽。

计算机网络中通常使用带宽(Band Width)来描述网络的传输容量。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带宽的单位为Hz(或kHz、MHz等)。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模拟信号时,将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称为线路的带宽。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数字信号时,带宽就等同于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大数据率”。如以太网的带宽为10Mbit/s,意味着每秒钟能传送1千万个比特,传送每个比特用0.1ms。目前以太网的带宽有10Mbit/s、100Mbit/s、1000Mbit/s和10Gbit/s等几种类型。

现在人们常用更简单的但不很严格的记法来描述网络或链路的带宽,如“线路的带宽是10M或10G”,省略了后面的bit/s,它的意思就表示数据率(即带宽)为10Mbit/s或10Gbit/s。

4)奈奎斯特定理。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码元速率,称为奈奎斯特定理。

奈奎斯特定理:对于一个信道带宽为WHz的理想信道,其最大码元速率为

这一限制的原因是存在码间干扰。奈奎斯特定理指定的信道容量也称为奈奎斯特极限,这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超过奈奎斯特极限传输脉冲信号是不可能的。

如果被传输的信号包含了M个状态值(信号的状态数是M),则WHz信道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率(信道容量)C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由码元所取的离散值个数决定。如果码元取2个离散值,则1个码元携带1bit信息。如果码元可取4个离散值,则1个码元携带2bit信息。即1个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bit)与码元的种类个数M的关系为

单位时间内在信道上传输的信息量(比特数)称为数据速率。在一定波特率下提高速率的途径是用1个码元表示更多的比特数。如果把2bit编码为1个码元,则数据速率可成倍提高,即

式中,R是数据速率,单位是比特每秒。

仅当码元取2个离散值时两者才相等,即当M=2时,最大码元速率才等于最大数据传输速率(B=R)。

对于普通电话线路,带宽为3000Hz,最高波特率为6000baud。而最高数据速率可随编码方式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这些都是在无噪声的理想情况下的极限值。实际信道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因而远远达不到按奈奎斯特定理所计算出的数据传输速率。

5)香农定理。

1948年,香农(Shannon)利用信息论的理论推导出了具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带宽受限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香农定理: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对于信道带宽为WHz,信噪比为S/N的信道,其数据传输率(信道容量)C

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衡量,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为

例如,当S/N为1000时,则信噪比为30dB。

香农公式与信号取的离散值无关,即无论用什么方式调制,只要给定了信噪比,单位时间内最大的信息传输量就确定了。香农公式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同时香农公式指出了: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理想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

例2-1假设信道带宽W为3000Hz信噪比为30dB求信道的最大数据率

】因为信噪比为30dB

30dB=10×log10(S/N)

S/N=1000

根据香农定理最大数据率为

C=W×log21+S/N)=3000×log21+1000)(bit/s≈3000×9.97bit/s≈30000bit/s=30kbit/s

所以信道的最大数据率为30kbit/s

(2)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是指一组特定的数据在特定的时间段经过特定的路径所传输的信息量的实际测量值。由于带宽代表数字信号的最大传输速率,因此带宽有时也称为吞吐量。吞吐量常用每秒发送的比特数(或字节数、帧数)来表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吞吐量常常是远小于所用介质本身可以提供的最大带宽。

(3)时延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或分组)从一个网络(或一条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通常,时延是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4个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指节点将数据分组发送到传输介质中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数据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与网络接口/信道的传输速率成反比,与数据分组的长度成正比。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指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传播时延与信道的传输速率无关,而是与传输介质的长度、信号在传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关。如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0×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铜线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3×105k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0×105km/s。例如,在1000km长的光纤线路产生的传播时延大约为5ms。

3)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是指数据分组在所经过的网络节点的缓存队列中排队所经历的时间。排队时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大时,排队时间就长,极端情况下,当网络发生拥塞导致数据分组丢失时,该节点的排队时延视为无穷大。此外,在有优先级算法的网络中,排队时延还取决于数据的优先级和节点的队列调度算法。

4)处理时延。

处理时延是指数据分组在交换节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如提取数据分组的首部进行差错校验、为数据分组寻址和选路径等处理。

因此,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4种时延之和,其计算公式是:

网络传输中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产生的位置如图2-7所示。在一个网络中,发送时延、传播时延通常是固定的,处理时延通常忽略不计,排队时延则随着网络运行状态而发生变化。

图2-7 四种时延产生的地方

例2-2假定终端A和终端B之间相隔3个节点和4条通信链路每条通信链路的长度为L电信号经过通信链路的传播速率为2/3光速在电路交换方式下如果点-点信道的带宽为Xbit/s忽略连接建立和释放时间也忽略中间节点的转发时间求出从终端A开始发送到终端B接收完M字节长度数据所需要的时间

】从终端A开始发送数据到终端B接收完数据所需要的时间t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处理时间忽略),计算公式如下

t=t1+t2

式中,t1为发送时延即终端A从开始发送数据到发送完最后一位数据需要的时间(M字节);t2为传播时延即最后一位数据从终端A传播到终端B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t1=M×8/X (bit/s)

t2=(L)/(2/C)=6×L/C (bit/s)

t=M×8/X+6×L/C (bit/s)

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与带宽和传输距离相关具有确定性而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与网络状态相关具有不确定性

2.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用差错率来表示,差错率一般用误码率和误比特率来表示。

(1)误码率

误码率是指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的码元数占传输总码元数的比率,记为

式中,n是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传输的码元总数;ne是在相同时间内传输中产生差错的码元数;pe为误码率。

(2)误比特率

误比特率(也称误信率)是指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的比特数占传输总比特数的比率,记为

式中,n是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传输的比特总数;nb是在相同时间内传输中产生差错的比特数;pb为误比特率。

如果每个码元仅包含1个比特的信息,则误码率等于误比特率。

在设计实际的数据传输系统时,应该根据实际数据传输的要求提出一个适当的误码率指标,不要一味地追求低误码率。这是因为当数据传输速率确定后,所要求的误码率越低,通信设备就会越复杂,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