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麦特赫司脱路”上的“麦特赫司脱大楼”
麦特赫司脱大楼(摄于2018.2.11)
建筑地址:南京西路934号(交通:地铁2号线/12号线/13号线“南京西路”站下车,步行5分钟到达)
建筑特色:大楼沿马路转角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八字形,外观简洁,中部突起、两边稍低,外立面呈现出纵横线条相交的感官,融合了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派建筑的风格。
建筑历史及相关掌故:泰兴大楼位于泰兴路南京西路路口,原名“麦特赫司脱大楼”,因门前这条泰兴路的旧名“麦特赫司脱路”而得名。
“麦家圈”的大致范围
“麦特赫司脱”是“Medhurst”的中文音译,来源于上海历史上一对鼎鼎大名的父子“麦都思”(父/Walter Henry Medhurst)和“麦华陀”(子/Jr.Walter Henry Medhurst)。我们在老上海历史掌故中经常能看到“麦家圈”(大约是现在山东中路,从福州路至广东路一带),就是因这位“麦都思”先生及其家族曾居住在此而得名的。后来,“仁济医院”也迁至“麦家圈”内。
麦都思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后文简称“伦敦会”)传教士,早年曾在东南亚“马六甲”(现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及“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地传教,上海开埠前后来沪,曾创办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编译出版机构之一的“墨海书馆”。该书馆最初在上海老城厢的“大境阁”创办,后迁至“麦家圈”内。“用牛拉动印刷机印书”的书馆工作场景曾一度被传为佳话。
大境阁(墨海书馆曾在此创办,摄于2018.2.18)
后来伦敦会为了纪念麦都思,特意在命名新办学校时将该校中文名从麦都思和伦敦会中各取一字,这就是现在“继光中学”的前身“麦伦中学”(初称“麦伦书院”)的来历。
除了上述内容外,麦都思的名声还来自于近代史上颇为知名的“青浦教案”。之后不久,上海英租界的北界扩展到苏州河以南,西界拓展至泥城浜(现西藏中路),其范围进一步拓展。
麦都思之子麦华陀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随父来沪后,曾担任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的翻译,后来他本人也曾担任上海领事,期间曾参与过抵御太平天国军进攻上海的一系列防务事宜,是淮军入沪驻防的参与者之一。在1862—1865年英租界内马路名称制定的过程中,他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如南北走向一般以中国的省名来命名,东西走向一般以中国的城市名来命名,有些路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此外,现在“格致中学”的前身“格致书院”的创办人名单中也有他的名字。
上海开埠后,这对父子在许多领域内都留下了印记,是在上海近代史上既有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
“麦特赫司脱大楼”所属地块据说在1881—1908年时曾为老晋隆洋行(颐中烟草公司前身)的所在地,该洋行后来靠卷烟生意而发家。但另也有说法称,老晋隆洋行的行址是在现南京东路,因南京西路与东路一字之差而混淆。
麦伦中学师生合影资料
工部局格致公学(前身为格致书院)
仰视麦特赫司脱大楼(摄于2017.2.19)
“麦特赫司脱大楼”最初的产权人为英商恒业地产公司。该地产公司约成立于1930年,同之前的“沙逊”“哈同”“万国储蓄会”“普益地产”等相比,其在地产领域确实只算得上是一个晚辈。据说当年“恒业地产”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先用通过第一轮小范围集资后的部分资金组建自己的地产公司;然后再以公司的名义发行股票或债券,从而进行第二轮更大规模的集资;把“蛋糕做大”后再置地造房,正式进军沪上地产业并以此获利。这其实也是当时沪上其他很多地产公司发家的路数之一。归根到底,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战争不断,而租界内受到战争的影响相对较小,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或机构为安全考虑,多会选择在租界内置业或是投资。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租界内,由此导致了租界的“畸形繁荣”。
“麦特赫司脱大楼”的建筑设计方新瑞和洋行当时在沪上建筑领域也是十分知名的。诸如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兰心大戏院(茂名南路长乐路路口)、原建设大楼(福州路江西中路岔口三巨头之一)、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现延安东路电信博物馆,近外滩)、华洋德律风公司大楼(江西中路电信营业厅)等,都是出自新瑞和洋行设计团队之手。20世纪30年代后,该洋行改名为建兴洋行。
“麦特赫司脱大楼”竣工于1934年,由新申营造厂负责建造,占地2.15亩,建筑面积8837平方米。大楼呈八字形,融合了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进入大楼后,门厅内有电梯间,楼梯在电梯后;楼内有一室、一室半、三室半、四室等多种户型;北部每层各有一个长内廊式单元,房间内多设有壁炉和壁橱。大楼建成后主要用来出租。知名的住户有医学家、仁济医院院长兼泌尿科主任陈邦典。
20世纪50年代,麦特赫司脱大楼先是被中华企业公司接手经营,1956年后再被移交房管部门接管。如今泰兴大楼主要作为居民楼使用,有些中小企业也会选择入驻楼内办公。
麦特赫司脱大楼一角(摄于2017.2.19)
麦特赫司脱大楼的门厅和电梯间(摄于2017.2.19)
链接阅读
仁济医院:位于今山东中路145号,近福州路。此地块在上海开埠后被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圈进,故而又被称为“麦家圈”。19世纪中期,由伦敦会另一传教士雒魏林创办的仁济医院迁入此处。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仁济医院主体建筑为1926 年在接受德和洋行老板雷士德名下的基金会捐款后开始兴建,1931年建成并交付使用,现代主义风格。该医院在当时被称为“苏州河以南,穷人可以前往就诊的医院”。
仁济医院(摄于2016.9.3)
仁济医院室内楼梯(摄于2016.9.3)
仁济医院室外楼梯(摄于2016.9.3)
浦江饭店外景(摄于2016.8.28)
浦江饭店:黄浦路15号(过外白渡桥往北,右边即是)。
该饭店1846年由英国侨民礼查创办(据说原址在现金陵东路靠外滩一带),故原名为“礼查饭店”。1856年,外白渡桥的前身韦尔斯桥建成后,礼查饭店迁到桥北岸并建造新楼(非现楼)。
1860年,英国商人史密斯接手后,其硬件设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许多西方先进技术(如电话、电灯、自来水、电影“影戏”等)在进入中国后便即刻在这里呈现。进入20世纪后,饭店为应对外白渡桥改建及与当时位于外滩的汇中饭店竞争等缘故,先于1906年在拆除旧楼后重建了一幢五层楼房(现金山大楼),后又于1907—1910年紧贴五层楼房再建六层豪华新楼。新楼由新瑞和洋行设计,新古典主义风格,建成后与汇中饭店、客利饭店等共同成为当时上海最好的饭店。
外白渡桥(摄于2018.1.12)
礼查饭店是一家易主十分频繁的饭店,自史密斯后又先后成为汇中洋行、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旗下的产业。有学者还提出过,从史密斯到汇中洋行之间,礼查饭店还曾被其他侨民接手的说法。扑朔迷离的历史使得至今我们也无法确定究竟是在哪位业主时期礼查饭店建造了新楼。在礼查饭店的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光临于此,如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哲学家罗素、科学家爱因斯坦、喜剧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等。1959年,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2017年12月31日,浦江饭店落下帷幕。该建筑今后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浦江饭店孔雀厅(摄于2015.10.3)
浦江饭店回廊式中庭(摄于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