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摆脱不了的拖延,是对母爱的深度渴望

很多80后和90后,周末会花一整天的时间在电脑前,上网、玩游戏、跟各种朋友聊天,以至于拖到夜里十点了还没有吃过一口饭。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吃饭?”他们会说:“本来早上10点就想去的,但转念一想,不如到中午再吃。可到了下午两点,又想反正都这个时间了,不如等到晚上再吃吧。到了晚上,又被各种网页新闻给吸引住了,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夜里10点。”

很多男性也会拖延,但是女性拖延的情况却更常见。我曾经利用搭车的机会采访过100多位司机,他们的一致反馈是,当遇到女性乘客时,要先做好心理准备,可能比约定时间要晚20分钟左右。

当然,女性的拖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够理性、缺乏逻辑和条理性,以至于时间观念较弱,把事情安排得一团糟,手忙脚乱中自然就会拖延。

那又是什么让我们的秩序感如此差呢?是什么让我们即使拥有了战胜拖延的方法,也仍然会一再拖延呢?这似乎与性别无关。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曾在他的《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治疗小组中,有一位叫Leonard的男会员有非常严重的拖延问题,他来小组中寻求治疗师的帮助,希望自己能不再拖延。

但是,他每次都会说:“今天让我歇一会儿吧,不要再逼我了。”治疗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虽然一直在帮助他改变拖延的问题,但是坚持了三个月的他在回家路上又去了酒吧,拖到筋疲力尽才回家。

不久之后,Leonard决定辞职,想换一份教师的工作,以此来开启全新人生。但在填写教师执照申请表的时候,他竟然填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填完。可见,Leonard拖延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减轻。他开始唉声叹气,说是拖延害得自己学习不长进、事业不成功,还有各种不良的情绪问题。

一直到申请表格截止的前一天,Leonard才诚实地告诉小组成员们:“如果再不申请,我就没机会了,已经拖延得太久太久了。”这时候,团体中的小伙伴们开玩笑说,如果有一个人,拉着他的手,把他按在桌子前,然后把一支笔放在他的手中,并且握着他的手去填写表格,他可能就不会拖延了。

令人惊讶的是,小组中有一位女会员,她看起来特别像一位妈妈,温柔慈祥,说话慢条斯理,她竟然真的这样做了。她带着Leonard回家,给他做饭吃,像一位妈妈一样握着他的手,教他一步步地填写表格。

Leonard拖延了那么久都没填完的表格,就那样轻轻松松地填完了。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需要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安静地、耐心地、行注目礼般地陪着他,一步步地完成即可。

心理学家对Leonard拖延以及完成表格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终于看清楚了一个人拖延背后的真正原因。那就是Leonard内心深处一种悲哀的、迟到的祈求——想要找回失去的妈妈。

1. 拖延是因为缺爱

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对于爱的渴望最早源于婴幼儿时期。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未曾得到妈妈足够多的爱,那种未被满足的心理就会一直延续下来,等到人们成年以后,这种对爱的渴望就会愈加迫切。

多少人虽然已经成年了,在社会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内心深处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渴望着妈妈的爱。人们在内心不停地呼喊:“我迟到,是因为缺爱啊!”

如果妈妈还在,可能这份缺失的爱,我们还能通过某种方式找寻回来。但如果妈妈已经不在了,那这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缺憾,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将不能再获得一次妈妈的爱。所以,在某些人身上,拖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多少人在内心深处深情地呼喊:“妈妈,请再爱我一次吧!”但这样的祈求,再也没有人回应了。

2. 拖延是因为对丧失的焦虑

很多人会认为,拖延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意无意忽略时间的人,在某种程度是出于一种对丧失的焦虑。害怕失去,所以干脆不去想、不去做,这样就不用面对了,也就无所谓失去。

而这种对丧失的焦虑,也源于人在童年时期父母的缺位。比如有的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或者常常拒绝孩子。

对丧失的焦虑令行动者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拒绝行动。当了解了这一点,我在想,如果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爱,或者父母改变对我们的态度,也许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似乎与本书的主题并无太大关系啊。

但我写这本书,其实是希望通过理解成年后的我们,来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想要直面父母的老去,势必要面对父母的过去。现在,他们垂垂老矣; 过去,他们也曾经因为知识匮乏、爱力不足,而犯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比如一个妈妈,因为忙于生计,没有给孩子足够多的爱; 一个妈妈也可能因为性格问题,或者身处痛苦之中,而拒绝了孩子的一些请求。孩子在长大之后,心理或者精神上曾经遭受的创伤演变成为一些不为人所察觉的行为表现。

那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是否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爱和支持呢?